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與清明時節有關的古詩文名句
與清明時節有關的古詩文名句
更新时间:2025-11-15 01:33:21

新華社北京4月2日新媒體專電 祭奠、追思、感恩,踏青、沐浴、吟詠……仲春與暮春之交,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與清明時節有關的古詩文名句(跟民俗學者一起去古詩詞裡踏青)1

發轫于悠遠曆史深處的清明文化,蘊含着中國人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對人間大愛的珍視,以及對人生價值的道德判斷、對文化理想的孜孜追求。今年清明節,讓我們跟随民俗學者一起,在古詩詞裡踏青、寄思、品讀清明吧!

祭祖和緬懷先賢

在我國,祭祖文化源遠流長。“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裡,柳卧水聲中。”清明祭祀中,湧動的是人間共通的情感,是古今不絕的思念,是融入中國人血脈、薪火相傳的文化信念。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所所長向雲駒介紹,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

中國與清明有關的古詩詞中飽含祭祖和緬懷先賢的情懷。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刻畫了唐代盛行的清明掃墓之風。“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透過文字,能感受到掃墓時思念故人的凄涼。

傳統的樂舞告祭儀式裡,中華兒女在悠悠樂聲中向先祖神靈虔誠祈禱,緬懷故人。陝西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傅功振介紹,我國除漢族外,還有彜、壯、布依、滿、侗、瑤、白、土家、黎、傈僳、畲、水、納西、仫佬、羌、毛南、仡佬、錫伯、普米、俄羅斯、鄂溫克、京、赫哲族等也過清明。在海外,也是新加坡華人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清明日前後兩個星期,人們會攜帶祭品、鮮花,到墳場去掃墓,祭拜祖先。

與清明時節有關的古詩文名句(跟民俗學者一起去古詩詞裡踏青)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說起有關清明詩句,也許最脍炙人口的莫過于杜牧這首《清明》。

轉眼,清明又至,記者跟随“牧童所指”來到安徽池州的杏花村文化旅遊區。一場春雨降臨這裡,花香暗湧,鳥兒啁啾。秋浦河上野鴨悠然遊弋,岸邊曲徑回環,透過亭台、書院與茶田,遠眺墨青般矗立的現代化樓宇,恍然置身世外桃源。為了“記住鄉愁”,那些渴望親近泥土的遊客可以走進杏花村,而“開心農場”也不拘于網絡虛拟的開墾收割。

這裡的“詩、酒、茶、花、水”等文化元素,與池州本土佛文化、傩文化、徽文化和杏花村文化的有機互動。牽牛試犁、播撒稻種、“杏花村裡半畝田”認領認耕等農事體驗,令“歸田園居”不再隻是詩中的怡然自得,更讓往來者讀懂并記住“鄉愁”。

向雲駒說,清明節可視作是中國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人們今天所說的清明節,其實是古代“寒食”“清明”“上巳”三個節日的複合體。在古代,清明節前兩日原為“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

詠歎往事和寄予情思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女詞人李清照這首《念奴嬌·蕭條庭院》記叙的就是“寒食”将近,對丈夫的無盡思念。

寒食臨近,在微帶寒意的春風中,花柳美麗,惹人愛憐。李清照作詩填詞醉酒,閑愁卻無法排解,縱有“清露”“新桐”,卻抵擋不住心底思念的哀愁。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文學博士綦維認為,枉有如此美景,斜風細雨不斷的“種種惱人天氣”隻讓關在屋内品味孤獨的人徒添寂寥,以及遊春不得的氣惱。

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介紹,過去在這天,人們禁煙火,隻吃冷食,後來逐漸演變為以祭掃為主。拜掃祭祖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成為孝文化的道德核心。

而今天,寒食在民間仍有影響。王忠武說,在德州的農村老家,村裡的老人還是會習慣說“過寒食”,而不說“過清明”。在他們眼裡,“過寒食”帶有祭祀祖先的意思。

清明正值暮春三月,萬物更新、春意盎然。人們将掃墓與郊遊結合起來,到野外做春日之遊,然後圍坐飲宴,抵暮而歸。而此時,詩人心底也不免萌生“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總教春醉倒”的自在。

縱觀我國古代的浩瀚詩海,除了寄哀思、話凄涼、抒發對故人往事的詠歎,像詩人孟浩然在“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花落草齊生,莺飛蝶雙戲”中對清明時節景色的描繪和對清明踏青心境的體察,不少古詩詞也能夠讓讀者跟随詩人踏青遊山腳步,體味清明時節春意盎然的美好。

娛樂習俗與美好期盼

傅功振說,唐代的民間有“望綿日”“挂紙推燕”“吃青精飯”“煮桃花粥”,以及“打秋千”“打球”“拖鈎”“鬥雞子”等娛樂風俗。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莺。”在南宋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中,人們不僅看到了春色滿園的勝景,還看到了黃莺的恣意和遊人的縱情。

唐代詩人韋莊也以詩記下了清明節的這番模樣:“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不難發現,人們不僅熱愛清明時節的自然之美,更是期盼社會成為朗朗乾坤,清明世界。

向雲駒認為,與其他傳統節日相比,将節日與節氣合二為一,是清明節的獨特之處。它既包含着祭祖、緬懷先賢的情懷,也囊括了感受春天、享受山水的喜悅,還具備提示人們按節氣農事的功能。

透過清明節,人們可以清楚地觀察到中華民族情感延伸的脈絡。中華民族的親情情結、敬祖觀念、尋根意念,通過清明節得到彰顯。

民族傳統節日有着豐富的文化内涵,值得國人弘揚、傳承。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骥才說,古往今來,在民俗的傳承中,人們已經自覺地為傳統文化增添了許多新内涵。文化的根基在于民族傳統文化,它包含着每一個普通百姓共同的生活願望、高尚的社會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和道德傳統。可喜的是,今天,人們正在用一些新的載體和形式來把這些文化繼承下來。(采寫記者:張漫子 張駿賀 邵琨 張端)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大寒是什麼意思 有什麼特征
大寒是什麼意思 有什麼特征
在我們老一輩對二十四節氣都是很了解也是很在乎的,然而現在的年輕人對節氣的觀念越來越輕,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寒是什麼意思。那麼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大寒是什麼意思吧。大寒節氣是什麼意思?大寒是中國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中國古代将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
2025-11-15
立秋飲豆粥健脾利濕生津止渴
立秋飲豆粥健脾利濕生津止渴
我國傳統節氣“立秋”。我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别,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是未進入秋天氣候。尤其是南方地區,此節氣内還是夏暑之時,因而祖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中醫常說“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在赤日炎炎之時仍要注意保護體内的陽氣,具體來說要注意攝入适當的補養之物,同時可多進搭...
2025-11-15
芒種養生 芒種“清補”該吃啥
芒種養生 芒種“清補”該吃啥
又要到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節氣了,這個節氣期間多雨、潮濕、悶熱。那您知道在芒種節氣該如何養生嗎?您知道芒種養生食譜?今天小編就為您介紹一下有關芒種養生的知識,感興趣的朋友們趕快來看看啊。芒種“清補”該吃啥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第9個節氣,芒種的“芒”是指一些有芒作物即将收獲,比如大麥、小麥開始成熟;“種”...
2025-11-15
處暑氣節 祛暑防燥更重要
處暑氣節 祛暑防燥更重要
處暑(公曆8月23日,農曆六月三十)已過,日夜溫差将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較高。養生專家指出,處暑時節後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現為皮膚幹澀粗糙,鼻腔幹燥疼痛或口燥咽幹、大便幹結等,需要及時采取預防措施,以免發展為疾病。但同時專家也提...
2025-11-15
頭伏養生 頭伏有哪些傳統習俗
頭伏養生 頭伏有哪些傳統習俗
小暑過去了,接下來就是三伏天,三伏天是在小暑的後面幾天,三伏天一共可以分為頭伏、中伏和末伏,那麼頭伏有什麼習俗呢?俗話說冬病夏治,所以三伏天進行養病是最好不過的,那麼接下來就跟随小編看看,頭伏有哪些習俗吧!頭伏的習俗有很多,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今天小編為你盤點頭伏的傳統習俗,吃餃子、種蘿蔔、給牛改...
2025-11-15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