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教育
/
有關名人讀書的趣事
有關名人讀書的趣事
更新时间:2024-04-28 12:47:41

有關名人讀書的趣事(名人讀書的幽默故事)1

在閱讀中,我們常常能得到許多樂趣與知識。關于曆史上那些善于學習,樂于學習的人,書本,是最好的朋友。

那麼,在他們的生活中,又有過什麼關于讀書的故事呢?名人讀書的幽默故事,帶你走進他們的世界。

1、郭沫若的讀書方法

郭沫若曾寫過一副讀書聯:“讀不在三更五鼓,功隻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說,讀書要靠平時下功夫,不能一心血來潮就加班加點搞突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決不能時而勤奮時而懈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有關名人讀書的趣事(名人讀書的幽默故事)2

2、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于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複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複複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複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3、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着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裡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裡,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有關名人讀書的趣事(名人讀書的幽默故事)3

4、施洋搓腳

夜讀二·七大罷工着名的工人領袖施洋,幼年家道貧寒,買不起燈油。村裡有一座叫隆興觀的古廟,廟裡點有一盞長明燈,他就在古廟裡讀書。冬季寒冷,腳凍得難受。起初他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後來覺得這樣浪費時間,便削了一根圓滑的木棍,放在腳底下,一邊讀書一邊來回用腳搓木棍,搓暖了腳,他又能安心讀書了。

5、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隻上過三年小學,由于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适值冬日,他頂着狂風,冒着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裡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于被他抄錄到手。

有關名人讀書的趣事(名人讀書的幽默故事)4

6、魯迅賣獎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為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佩戴此獎章,來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裡咀嚼,一直咀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嘴裡“唏唏”時,又捧起書攻讀。

7、王亞南苦讀成才

床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争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闆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内的三傑之一。他由于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于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8、孫敬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梁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幹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9、蘇東坡

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隻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一本書的内容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隻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個方面。比如想探究曆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麼就從這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有些笨,但這樣讀過之後,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

10、巴金讀書

着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着,一動也不動,但并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原來他的讀書法就是靜坐在那裡回憶曾經讀過的書。

有關名人讀書的趣事(名人讀書的幽默故事)5

11、況衡

況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雇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着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着書本,在洞前映着光來讀書。

12、顧炎武自督讀書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着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着。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鑒》,并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隻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顧炎武勤奮治學,他采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鑒》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彙成了着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有關名人讀書的趣事(名人讀書的幽默故事)6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