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北方方言常用詞語
北方方言常用詞語
更新时间:2024-04-29 21:09:20

北方方言常用詞語?1、中原人叫“父親”為“達達”,正字為“爹”,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北方方言常用詞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北方方言常用詞語(北方的方言如何寫出來)1

北方方言常用詞語

1、中原人叫“父親”為“達達”,正字為“爹”

《廣韻》爹:①羌人呼父也,陟邪切。②北方人呼父,徒可切。

大家如果看一些有陝西、河南、山東等地方言的電視劇或小說,比如平凡的世界,就會發現,裡面的方言會叫父親為“達”,這個“達”的本字其實就是“爹”,《廣韻》裡爹有兩個讀音一個是陟邪切(tria)一個是徒可切(dax)。中原人繼承了徒可切的發音,成了現在的“達”例句:俺爹爹平時很疼我

2、用沙土或其他東西把水吸幹,或者自然風幹,就叫“qi”,正字為“㬤”

《廣韻》㬤,欲燥。《詩經》中谷有蓷,暵其濕(㬤)矣。

這個“qi”是我讀《詩經》時發現的,當時這個是字簡化的,寫作[日顯],單看解釋并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就上網搜了一下,然後才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我平常說的“㬤晾”的“㬤”嗎?我原以為我們口中的方言大多是寫不出來的,沒想到不光能寫出來,還如此文雅。例句:紙币不小心給洗了,趕緊攤開㬤晾㬤晾

3、方言裡不會說“跨越”而說“chao”,正字為“超”

《說文解字》超,跳也。從走召聲。《孟子》挾泰山以超北海

“超”在上古為“跳上”、“跳過”之意,河南話中的上聲”超”作“跳過”“越過”“跨過”解,平聲時“超”作“超越”與普通話一緻。例句:這有個水溝,你小心超過來,别把鞋弄濕了。

4、平時不說“責怪”,而說“rang”,正字為“讓”或“讓”

《說文解字》讓,相責讓。從言、襄聲。《廣韻》退讓責讓,又交讓木名兩樹相對一枯則一生岷山有之,人㨾切《左傳》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

“讓”為“讓”的繁體字,上古為“責讓”之意,河南話裡的“讓”讀作平聲時作“責讓”解,作去聲時與現代标準漢語一樣作“謙讓”、“讓步”解。其實現在普通話中的 “讓步”的“讓”應該是“攘”才對。注:嚷隻有吵鬧、叫嚷之意,并無責怪義。例句:太晚了,我該回家吃飯了,不然俺媽又得讓我了。

5、翻越叫“man”,如翻牆就可以叫“man牆頭”。原字為“蹒”

《廣韻》蹒:①蹒跚跛行貌。②踰牆。

《廣韻》中“蹒”有兩種解釋,一是蹒跚跛行貌,薄官切(buan),一是踰牆,母官切(muan)。這裡的“蹒”就是第二個解釋,為“跨過”、“翻越”的意思。例句:小孩子不要蹒牆頭。

6、舒服、惬意、放縱就叫“zi”。正字應為“恣”

《說文解字》恣,縱也。《莊子》汝将何以遊夫遙蕩恣睢轉徙之塗乎?

“恣”在河南話裡有“肆意”和“舒服”的意思。例句:你咋恁恣哎,人家都幹活就你躺這歇着!

7、稱黴菌為“bu”。正字為“醭”

《廣韻》醋生白醭

“醭”泛指一切黴斑。這個字大家應該都知道。例句:這馍馍知不道擱了多長時間了,都長醭了。

8、蹲下的動作叫“guji”或“gudui”。寫作“跍蹲”[1]

《說文解字》居:蹲也。從屍古者,居從古。踞,俗居從足。九魚切。《說文解字》踞:蹲也。從足居聲。居禦切《說文解字》蹲:踞也。從足尊聲。徂尊切《廣韻》跍蹲皃

“居”上古義為“蹲坐”,後分化出了“踞”,轉注出了“蹲”,“踞”中古時又訛變出了“跍”,之後“跍”和“蹲”又同義連文成了現在的gudui。例句:站累了可以跍蹲下來歇一會。

9、坐享其成叫做“qing”,正字為“䝼”

《廣韻》䝼:受賜也

河南話中常說“䝼吃”、“䝼等着”,這不是說要請吃、請等着,而是諷刺你坐享其成。例句:你一天天地啥活也不幹,就䝼着吃

10、擋住渣滓把液體濾出這一動作就叫“bi”。寫作“滗”[2]

《廣韻》滗,去滓。

擋住渣滓把液體濾出這一動作就叫“滗”例句:中藥熬成之後,需要把藥渣滗出來才能飲用。

11、腳下踩着或墊着東西的動作“ci”正字為“跐”

《廣韻》跐,蹈也。

《廣韻》說的很清楚,跐就是蹈。例句:換燈泡的時候,如果夠不着,可以跐着闆凳來做。

12、吵鬧叫“聒”

《蒼颉篇》聒,擾亂耳孔也。《說文解字》歡語也。《廣韻》聒,聲擾

“聒”即“吵鬧”之意,這個應該也不算冷門例句:老是有人在廣場跳舞,聒得我睡不着覺。

13、傲氣叫“kou”,正字“叴”

《說文解字》叴,高氣也,從口九聲,臨淮有叴猶縣,巨鸠切。

“叴”中古拟音為“giu”到了近古時則軟化成了“kiou”,到了近現代介音脫落成為了現在的“kou”。“叴”指人趾高氣揚、傲氣逼人的樣子,引申為淩厲不退讓。例句:這小孩怎地恁叴,一說話便㨃人。

14、嘔吐叫“哕”

《說文解字》哕,氣忤也,從口歲聲。于月切《廣韻》哕,逆氣乙劣切,一。《二遊詩》有此競苟榮,聞之兼可哕。

“哕”即嘔吐,“幹哕”指想嘔吐卻吐不出。這個大家應該都知道。例句:喝酒後胃裡不适,哕出來就好受了。

15、縫東西叫“liao”,“敹”

《尚書》善敹乃甲胄。

“敹”即粗略縫補。有人認為“liao”是“缭”的引申義,這個暫為一說。例句:孩兒,你衣服破了,脫下來我給你敹幾針。

16、“脬”——“尿(sui)脬”——“尿脬”

《說文解字》脬, 光也。從肉孚聲。匹交切《廣韻》脬,腹中水府。

“脬”即膀胱。時常與“尿(sui)”連用,即膀胱的俗稱“尿(sui)脬”,如豬尿(sui)脬、魚尿(sui)等。亦常做尿的量詞,如一脬尿。現常寫作“泡”例句:哪有廁所,我去尿(一)脬。

17、牽挂叫做“心ying”。本字應為“心萦”

《說文解字》收韏也。從糸,熒省聲。于營切《廣韻》繞也,于營切。《五鬥先生傳》故萬物不能萦心焉

萦原本為回旋纏繞之意,後引申為牽挂。例句:子女離家後要常與父母報平安,不要惹得他們心萦。

18、甘蔗叫做“甜秫(fu)稭(jiai)”

中原話常把“甘蔗”叫做“甜秫稭”,甜即有甜味,秫即高粱,稭即稭稈,意思是有甜味的高粱的稭稈。這是因為在當地有一種特殊的高粱,其稭稈外形與甘蔗有些相似,但比甘蔗脆弱,嘗起來也不及甘蔗甜。

19、當上叫做“ying”正字為“膺”

《說文解字注》匈也。勹部曰。匈,膺也。魯頌。戎狄是膺。釋诂,毛傳曰。膺,當也。此引伸之義。凡當事以膺。任事以肩。從肉。 聲。于陵切。六部。《字彙補》膺,當也。《書》誕膺天命,以撫方夏。

膺除了指胸以外,還有“擔當”、“受任”、“接受”之意,強調責任。之前還一直以為“ying”是答應的“應”字例句:你都膺上父親了,怎地還這般小孩子氣

20、水濺叫“潲”[3]

《廣韻》潲:豕食,又雨濺也,。

“潲”雨和水斜落下來或者濺落。這個應該比較廣為人知例句:下雨天得管好門窗,不然容易潲雨

21、腫脹叫“pang”。正字為“胮”

《玉篇》胮,胮肛,脹大貌。《廣韻》①胮肛脹大貌,薄江切。②胮漲,匹江切,又音龐。《康熙字典》【集韻】皮江切, 音龎。【博雅】腫也。【集韻】披江切【韻會】滂江切, 音 。義同。【集韻】或作 膖肨。

胮即腫大、漲大、膨大之意,某些情況下可以腫換用例句:崴腳之後要立即冷敷、不然腳腕容易胮。

22、稱毛發為“毛i”其實應該寫作“毛衣”[4]

《漢書》毛衣變化而不鳴不将《燕詩示劉叟》一一刷毛衣

此“毛衣”非彼“毛衣”,這裡是指鳥獸的毛發,如“狗毛”就是“狗毛衣”,“雞毛”就是“雞毛衣”,讀音上“衣”讀輕聲以示區别。例句:我不喜歡小動物的原因就是動物會掉毛,弄得滿屋都是毛衣。

23、雇用叫“覓”

《宋史演義》覓得一隻小舟《喻世明言》若司戶左右要覓針線人《醒世恒言》村中覓個人兒幫行《水浒傳》着心腹人出來尋覓兩個廬州土人

“覓”字原為求索、尋求之意,廣韻曰:覓,求也。後來引申為雇用,常見于元雜劇和明清小說中。例句:咱們的工人不夠用,你去勞務市場覓些人來吧。

24、草的莖叫“莛 ”

《說文解字》莛,莖也《廣韻》莛,草莖《漢書》以莛撞鐘

莛,即草本植物的莖,如韭菜莛、蒜薹莛。例句:我最喜歡吃媽媽做的韭菜莛炒雞蛋了。

25、瓷器裂開叫“裂紋”其實應該寫作“裂璺(wen)”

《廣韻》破璺亦作㼂方言曰:秦晉器破而未離謂之[㼂/璺]。《康熙字典》【集韻】玉破也。【正韻】璺罅。【廣韻】裂也。【書·洪範·用靜吉用作兇疏】灼龜爲兆,其璺拆形狀有五種。又【集韻】許愼切,音釁。義同。

如上所述,璺即為開裂、裂縫之意,如瓷器、玉器或玻璃等物因外力作用而出現裂縫,但沒有完全裂開或脫落。現常寫作裂紋。例句:這個碗摔裂璺了,不知道還能不能用。

26、萬能詞“zhi”。正字為“治”

《廣韻》理也。又丈之切。

治,本意為處理、管理,後衍生出了治療、治理、懲治、處治等意,是古中原話的常用詞。如“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這裡的“治”即為“治理”,再如“廷尉下其事長安,逮捕勃治之。”,此處則為“處治”。時至今日,“治”依然活躍在中原人口中,如:“你治啥嘞?”“我今天買了條魚,現在把它給治咯。”第一個治可以理解為處理,即“你在處理什麼事呢?”。後一個治可以理解為“處治”,即對魚或清洗或剮鱗或清理内髒,亦或是清蒸、紅燒、油炸等操作。例句:小明,趕緊把你造的垃圾給治喽!

27、拖着鞋叫“趿(ta)”

《說文解字》進足有所撷取也《梧葉兒·京城訪友》趿履谒侯門

趿即用腳拖着、挑着東西。趿着鞋,就是隻把前腳穿進去,因此拖鞋在某些方言中又叫趿拉闆子。例句:房間突然起火了,小明來不及穿鞋,趿拉着就跑出去了。

28、劃破叫“li”。正字為“剺”

《說文解字》剺:剝也。劃也。從刀 聲。裡之切《哀王孫》花門剺面請雪恥

這裡的“剺”有“割”“剌”“劃”等意思。例句:你有沒有創可貼,我不小心把手剺破了。

29、賭氣、怄氣、吵架叫“ge氣”,正字可能為“合氣”

《杜蕊娘智賞金線池》時常與這虔婆合氣《臨江驿潇湘秋夜雨》想是夫人又來合氣了《金瓶梅》兩個合氣,直到如今

《廣韻》裡“合”有兩個讀音:①侯閤切(ghop)②古沓切(kop)。現代漢語也同樣繼承了這兩個讀音即(he)和(ge),并且合在古代也有交戰、交鋒之意,疑為“geqi”的正解。不過也有人認為是存了“角”的古音,或原字為“格”,這個暫為一說。“合氣”一詞多在元雜劇和明清小說裡看到,意為鬥氣、怄氣、打架、吵架,用法與中原話相同。例句:乖乖,你是不是跟誰合氣了,臉都撓破了。

30、滿意、舒服、開心叫“得(dei)”

《史記》滿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世說新語》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晉書》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得”同樣也是一個典型中原詞彙,除了有獲得的意思外,還衍生出了滿足、舒服的意思,如意得志滿、洋洋得意等成語便是出自這個意思,今中原人依然在用。例句:這人突發了一筆橫财,現在過哩可得了。

31、騙人叫“hun”,正字為“䛰”

《康熙字典》:《玉篇》《集韻》 戸袞切,音混。謀䛰也。又《正字通》語不明謂之䛰。

“䛰”即欺騙、蒙混的意思。例句:有些不法商家會䛰一些沒有辨别能力的老人,讓他們購買劣質商品。

32、䛰嘞你“dengdeng”哩,正字為“憕”

《說文解字》平也《廣韻》憕:①平也,又竹萌切(dring)。②憕 失志,又音懲(drang)。③失志貌,又音澄(dreng)。《康新字典》:《玉篇》:心平也。《類篇》:澄應切,音瞪。心靜也。《集韻》:丁鄧切,音隥。懵憕,神不也。

“憕”在普通話裡同樣繼承了這三個讀音“cheng”、“zheng”、“deng”。中原話的的“憕”有“懵憕”、“怅然若失”、“怔怔”的意思例句:千萬不要相信一些騙子的推銷,它們能言善辯,䛰嘞你憕憕哩。

33、“ni”牆皮子,寫作“埿”

《廣韻》埿:①塗也,奴低切(ne)。②深泥也,蒲鑑切(bramh)③俗,奴計切(neh)

《廣韻》裡“塗”同樣有三個意思,①是塗抹,也是泥(泥土)的俗字。②是深泥。③是泥(泥濘)的俗字。這裡的“埿”就是第一個意思。例句:咱家的牆皮都掉了,趕明找幾個裝修工重新埿上。

34、彎腿叫“quan腿”,寫作“腃”

《廣韻》筋節急也。《康新字典》《集韻》驅圓切,音卷。身曲貌。

身體部位的卷曲就叫“腃”,彎腿叫“腃腿”,彎胳膊叫“腃胳膊”。例句:冬天的時候,腃起身體可以保暖。

35、為嫁女的随禮叫“添箱”

《俗語考原》今人送嫁女家曰添箱。即古人所謂添房也。《随園詩話》添箱贈枕

36、把“蚯蚓”叫做“出串”,正字為“蛐蟮”[5]

《方言》螾,蛐蟮也,音引。

這裡的“螾”就是“蚓”的異體字。蛐蟮的原始發音大概為“tɕʰy ʂ/san”,經過不完整逆向雙聲話為“ʈʂʰ/tsʰu ʂ/san”,再經曆順向雙聲化“ʈʂʰ/tsʰu ʈʂʰ/tsʰan”,最後介音一緻成了現在的“ʈʂʰ/tsʰu ʈʂʰ/tsʰuan”例句:下過雨後,街上露出了許多蛐蟮。

37、塵土飛揚叫bang,寫作“埲”

《廣韻》埲,塕埲塵起。

“埲”即指塵土飛揚的狀态,也可指為塵土嗆人。例句:大掃除時要記得戴口罩,不然塵土飛揚,埲得你咳嗽。

38、di蒜薹,寫作“扚”

《廣韻》扚:引也,都歷切。扚擊,都了切。《說文解字注》疾擊也。疾速擊之也。史記天官書扚雲。索隱曰。劉氏音時酌反。說文音丁了反。許愼注淮南雲。扚,引也。按扚雲從手。今本譌從木。從手。勺聲。都了切。二部。《康熙字典》《揚子·方言》揜取曰扚。《集韻》丁曆切, 音的。引也。

“扚”是一個動作,類似于“薅”,但用拇指和食指,強調迅速引出。例句:蒜薹要從蒜裡扚出來

39、穿針叫“認針”,正字為“紉”

《方言注》今亦以線貫針為紉。《說文解字注》紉,亦謂線接于針曰紉。《禮記》衣裳綻裂,紉箴(針)請補綴。

據郭璞記載,至少在兩晉時,就已經把穿針叫作“紉”了例句:孩兒,我眼花了,看不清針鼻,你幫我紉一下針。

40、塵土入眼叫“迷眼”,正字為“眯”

《說文解字》眯,草入目中也。《廣韻》眯,物入目中。《莊子》夫播糠眯目

“眯眼”現在一般寫成“迷眼”例句:風沙大的時候記得戴眼鏡,不然容易眯眼。

41、牛羊頂人叫“牴”

《說文解字》牴,觸也《廣韻》牴,角觸。《淮南子》兕牛之動以觝觸。

“牴”和“觸”的本意都是用角頂物例句:有角的動物都會牴人。

42、喚豬叫撈撈,正字為“嚧”

《廣韻》嚧,呼豬聲也,落胡切

43、雞孵蛋叫“抱窩”,正字為“菢”

《方言》北燕朝鮮冽水之間,謂伏雞曰抱。《廣韻》菢,鳥伏卵。《方言校箋》抱,玉燭寶典卷一及玄應音義卷五引并做菢《薦士》變化在啄菢。

44、用來播種和施肥的農具叫“耧”

《康熙字典》(古文) 【廣韻】落侯切【集韻】郞侯切, 音婁。【玉篇】犂也。【正字通】下種具。一曰耧車,狀如三足犂,中置耧鬥,藏種以牛駕之,一人執耧,且行且搖,種乃随下。崔實雲:漢趙過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種,挽耧皆取備焉。日種一頃。按此卽耧車也。見齊民要術。又【集韻】朗口切,婁上聲。耕畦謂之耧。【集韻】或作䅹。

“耧”是一種播種農具,前邊可用人力或畜力牽引,後邊一人扶持。施一些化肥也可以用耧。

45、用耧播種叫“講”,正字為“耩”

《廣雅》耩,耕也。《廣韻》耩,耕也。《齊民要術》先以耕耩

“耩”是播種的意思,如耩麥子、耩棒子

46、拔草叫“薅”

《說文解字》薅,拔去田草也。《廣韻》薅,除田草也。《詩經》以薅荼蓼《國語》冀缺薅《司徒兼侍中贈許國公神道碑銘》吾苗薅而發栉之《林泉讀書齋銘》外薅其戕

這個并不算冷門,隻是感歎此字的底蘊如此深厚

47、食物硬叫gen,正字為“艮”

《方言》艮,堅也。《廣雅》艮,堅也。

“艮”是指食物硬而不脆,如一些花生米放的時間長了,嘗起來又硬又韌,這種口感就叫艮。

48、用油脂塗抹、滋潤叫“膏”

《說文解字》膏,肥也《廣韻》脂也,元命包曰:者神之液也。又澤也,肥也。《詩經》陰雨膏之《臨江仙·送嘉甫弟赴眉山》膏車秣馬問程初《渡百裡湖》民猶望雨膏

“膏”的本意指油脂後引申為用油脂塗抹、滋潤。例句:這個軸承生鏽了,需要膏油。

49、肥皂叫“胰子”

《千金方》上七竅病·面藥第九。

根據孫思邈的《千金方》記載,古代的肥皂是由豬胰做成的,所以我們又把肥皂叫“胰子”

51、彎腰叫“瞎腰”,正字為“【身叚】”[6]

《集韻》【身叚】,虛加切,身伛貌《類篇》《字彙》并【身叚】,虛加切,身伛貌。

【身叚】,左身右叚,原字打不出。點頭哈腰的“哈”,本字就是這個。

52、分音詞

分音詞是指一個單音節的詞在日常的口語中用兩個音節的讀音來表示的詞,即把單音節詞的音節分解為聲母、韻兩部分,原音節的聲、韻又各自擴充,成為一個獨立的音節,由單音節向雙音節轉化。

殼漏————殼(kʰroːɡ)[7]隔拉————角(ɡ·roːɡ)[8]古輪————滾(kluːnʔ)窟窿————孔(kʰloːŋʔ)葫蘆————瓠(ɡʷlaːs)殼朗————腔(kʰroːŋ)木拉————抹(maːd)河撈————攪(kruːʔ)嗝喽————嗝(kreːɡ)齁喽————齁(qʰoː)趿拉————趿(sqʰɯːb)耷拉————耷(taːb)

作者:狡童來源:知乎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