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過了一段長時期的貶谪生活。這首詩作于被貶期間。因秋風起、雁南飛而觸動了孤客之心,有感而作。
【文苑雜談】
人們常用“秋風掃落葉”來形容溫帶地區的秋天的景色。秋天到了,楊樹、槐樹等闊葉樹的葉子漸漸衰老,随着瑟瑟的秋風,枯黃的樹葉便悄然飄落了。你也許為樹葉的飄落而惋惜,但是你可曾想到,落葉恰恰是樹木的自我保護。
天冷了,人們生上火爐,穿上棉衣。可是樹木呢?它們唯有脫盡全身的樹葉,來盡量減少水分的蒸騰,才能安全的過冬。要不然,天寒地凍,狂風呼号,樹根吸收水分已經很困難,而樹葉的蒸騰作用卻照常進行。你想想看,等待樹木的除了死亡還會有什麼呢?
葉柄本來是硬挺挺地長在樹枝上的。到了秋天,随着氣溫的下降,葉柄基部就形成了幾層很脆弱的薄壁細胞。由于這些細胞很容易互相分離,所以叫做離層。離層形成以後,稍有微風吹動,便會斷裂,于是樹葉就飄落下來了。
【字詞解釋】
引:一種文學或樂曲體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開頭。
至:到。
蕭蕭: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朝:淩晨。
庭樹:庭園的樹木。
孤客:單身旅居外地的人。
聞:聽到。
【原文翻譯】
秋風不知從哪裡吹來,
蕭蕭地送來了一群群的大雁。
清早秋風來到庭中的樹木上,
孤獨的旅人最先聽到秋風的聲音。
【實戰演練】
1.這首詩的一、二兩句寫出了秋風哪些特征?
答:一、二兩句寫出了秋風剛至、蕭索凄涼的特點。
2.“孤客最先聞”中“最”字用得好,請聯系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簡要分析一下。
答:“最”字表現了詩人對物候變化的敏感,寫出了詩人羁旅漂泊,思家念歸的心情。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有“詩豪”之稱。
【詩詞賞析】
這首詩借景抒情,主要表達的其實是這羁旅之情和思歸之心,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着它物随處存在,風吹樹動,蕭蕭木葉,那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