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老黃曆解讀入門書籍
老黃曆解讀入門書籍
更新时间:2025-07-08 00:25:38

老黃曆解讀入門書籍(一篇文章教你看懂老黃曆)1

黃曆中國舊時的一種曆書。除載有農曆月、日和農時節氣外,并有“宜忌”等迷信内容,如某日宜祭祀,某日忌出行,某日喜神在何方等。
皇曆曆書。舊時由欽天監編制、皇帝鑒定後頒布使用,故稱。以封面用黃紙,又稱黃曆。
黃道指太陽。古代曆法家以為黃道日子是吉日,作事相宜;黑道日子是兇日,作事不利。
黃道吉日舊時迷信星命之說,謂青龍、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時,諸事皆宜,不避兇忌,稱為“黃道吉日”。
祭祀指祠堂之祭祀、拜祭祖先或廟寺的祭拜、拜神明等儀式。
嫁娶男娶女嫁,舉行結婚大典的吉日。
求嗣向神明祈求後嗣求子孫之意。
冠笄「冠」指男、「笄」指女,舉行男女成人的儀式稱之為冠笄。
納采締結婚姻的儀式、受授聘金。
進人口收納養子女而言。
納财購置産業、進貨、五谷入倉等。
納畜買入家畜飼養之事。
會親友宴會親朋之事。
上梁裝上建築物屋頂的梁木。同架馬。
作竈安修廚竈、廚爐移位。
伐木入山砍樹。
出行外出旅行學習。
安門房屋裝設門戶等工事。
開市開業之意。商店行号開張做生意。
開光神佛像塑成後、供奉上位之事。
入宅遷入新宅、所謂「新居落成典禮」也。
移徙搬家遷移人主所之意。
出火移動神位,「火」指「香火」而言。
拆卸拆掉建築物。
修造陽宅之建造與修理。
立碑于陰宅墓前立一石碑。
修墳修理墳墓。
行喪舉行喪禮及喪事等。
挂匾懸挂招牌或各種匾額。
栽種栽種植物。
祈福祈求神明降福或設醮還願之事。
立券訂立各種契約。
合帳制作蚊帳之事。
納婿男方入贅于女方為婿之意。
齋醮廟宇建醮前需舉行的齋戒儀式。
安香安放神位及香火。
塑繪寺廟之繪盡或雕刻神像、畫雕人像等。
謝土建築物完工後所舉行的祭祀。
動土陽宅建築時,按所擇日時,用鋤頭在吉方鋤下第一鋤土的時間稱“動土”。
破土僅指埋葬用的破土,與一般建築房屋的「動土」不同。即「破土」屬陰宅,「動土」指陽宅也。
入殓将屍體放入棺材之意。
移柩舉行葬儀時、将棺木移出屋外之事。
開生墳開造墳墓。
啟攢指「洗骨」之事。俗謂「拾金」也。
餘事勿取其他事情均不可做。
安葬舉行埋葬等儀式。
除服脫下喪服。
成服穿上喪服。
解除沖洗清掃宅舍、解除災厄等事。
破屋拆除房屋。
壞垣拆除圍牆。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善财童子真實來曆
善财童子真實來曆
善财童子是誰?善财童子,梵名Sudhanakumāra。為《華嚴經入法界品》中之求道菩薩,曾南行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遇普賢菩薩而成就佛道。大乘佛教用以作為即身成佛之例證,其求法過程,則表示華嚴入法界之各階段。據舊華嚴經卷四十五入法界品載,善...
2025-07-08
鬼城酆都和陰曹地府
鬼城酆都和陰曹地府
“酆都”号為陰曹地府、鬼城,據說得此稱号起源于東漢。東漢一個官宦人家有個子弟名字叫“陰長生”,是南陽郡新野人,就是現在的河南南陽新野。陰長生家和皇後陰麗華家是親戚。陰長生不戀富貴離家修道,和得道成仙的馬鳴生學習道術。陰長生像仆役一樣服侍馬鳴...
2025-07-08
秋分是哪一天
秋分是哪一天
秋分是哪一天?秋分是2020年09月22日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秋分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古時有“春祭日...
2025-07-08
過年的來曆是什麼
過年的來曆是什麼
過年的來曆是什麼?相傳很早以前,有個打柴的青年名叫萬年,他看到當時的節令很亂,決心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兩眼望着樹影,忽然,他從那移動的樹影中受到啟發回到家中,他設計了一個專門測日影計天長短的“日晷儀”可是,當天氣出現雲陰霧雨時,怎麼...
2025-07-08
德雲社郭德綱把封箱說成開箱
德雲社郭德綱把封箱說成開箱
舊時京劇戲班的習俗。每年農曆歲末,戲班都要封箱休息。封箱前的最後一場戲稱封箱戲。這場戲演罷,就把戲裝行頭“封”入箱中,貼上“封箱大吉”的字條,來年再見了。封箱戲是為答謝觀衆一年來的捧場,讓觀衆和演員都歡歡喜喜地過年,也有點兒“賀歲劇”的意思...
2025-07-08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