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田生産方式的實踐派中,有一種觀點是:對企業經營來說,庫存是萬惡之源。
不合理的庫存水平,顯性的危害在于:
1.庫存不能給企業帶來利潤,卻存在貶損或丢失的風險。
2.庫存占用了企業的倉庫、資金,增加了管理成本,削弱企業投資與發展的能力。
隐性的危害在于:
1.增大了庫存數據的複雜度,增加了倉儲、計劃、财務等職能的工作量。
2.庫存的存在,會助長一些部門的工作惰性,失去緊迫感,進而全面消損企業内各系統的快速反應能力。
庫存管理,不是計劃或者倉儲單個部門的職責,而是供應鍊全鍊路的職責。
庫存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特點
- 庫存的功能
- 批量庫存:制造或采購超過立刻需要用到的量 。
- 反耦合庫存:将設備之間的幹擾降至最低。
- 管路庫存:充滿運輸網路和配送系統的庫存 。
- 運輸庫存:兩地之間的傳輸中的庫存。
- 預期庫存:涵蓋預估銷售增加的趨勢、計劃中的促銷活動、季節性波動,計劃性的工廠設備停機維修、和假期等的影響。
- 避險庫存:避免受到未來劇烈動蕩的影響而建立的庫存。
- 安全庫存:為彌補不确定因素而建立的庫存 。
- 庫存控制決策的目标沖突
- 顧客服務水準:一家公司能在指定的時間内将産品送到顧客手中的能力。
- 作業效率:一個工作中心、部門或是工廠的真實産出與計劃(标準)産出的比率。
- 庫存成本:産品成本、持有成本、訂購成本、缺貨成本、和産能成本是有形的;庫存掩蓋了制造上的問題、帶來更多庫存和制造系統的惡化,這是無形的。
- 傳統庫存控制的特點與局限性
- 特點:
- 單個企業的庫存管理
- 單級庫存管理
- 以單純降低庫存成本為主要目标
- 由使用者管理庫存
- 局限性:
- 沒有供應鍊的整體觀念庫存管理思想落後
- 對用戶服務的理解與定義不恰當
- 不完整的交貨狀态數據
- 低效率的信息傳遞系統
- 庫存控制策略簡單化
- 缺乏合作與協調性
- 生産過程設計沒有考慮供應鍊上庫存的影響
常見庫存管理策略
- 庫存補給策略
因為獨立需求庫存控制采用的是訂貨點控制策略,因此我們首先介紹一下幾種常見的庫存補給策略。
訂貨點法庫存管理的策略很多,最基本的策略有4種:
- 連續性檢查的固定訂貨量、固定訂貨點策略,即(Q, R)策略;
- 連續性檢查的固定訂貨點、最大庫存策略,即(R, S)策略;
- 周期性檢查策略,即(t, S)策略;
- 綜合庫存策略,即(t, R, S)策略。
在這4種基本的庫存策略基礎上,又延伸出很多種庫存策略,我們重點介紹4種基本的庫存策略。
1. (Q, R)策略
圖為(Q, R)策略的示意圖。該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對庫存進行連續性檢查,當庫存降低到訂貨點水平R時,即發出一個訂貨,每次的訂貨量保持不變,都為固定值Q。該策略适用于需求量大、缺貨費用較高、需求波動性很大的情形。
2. (R, S)策略
該策略和(Q, R)策略一樣,都是連續性檢查類型的策略,也就是要随時檢查庫存狀态,當發現庫存降低到訂貨點水平R時,開始訂貨,訂貨後使最大庫存保持不變,即為常量S,若發出訂單時庫存量為I,則其訂貨量即為(S-I)。該策略和(Q, R)策略的不同之處在于其訂貨量是按實際庫存而定,因而訂貨量是可變的。
3. (t, S)策略
該策略是每隔一定時期檢查一次庫存,并發出一次訂貨,把現有庫存補充到最大庫存水平S,如果檢查時庫存量為I,則訂貨量為S-I。如圖示,經過固定的檢查期t,發出訂貨,這時,庫存量為I1,訂貨量為(S-I1)。經過一定的時間(LT),庫存補充(S-I1),庫存到達A點。再經過一個固定的檢查時期t,又發出一次訂貨,訂貨量(S-I2),經過一定的時間(LT—訂貨提前期,可以為随機變量),庫存有達到新的高度B。如此周期性檢查庫存,不斷補給。
該策略不設訂貨點,隻設固定檢查周期和最大庫存量。該策略适用于一些不很重要的、或使用量不大的物資。
4. (t, R, S)策略
該策略是策略(t,S)和策略(R,S)的綜合。如圖所示,這種補給策略有一個固定的檢查周期t、最大庫存量S、固定訂貨點水平R。當經過一定的檢查周期t後,若庫存低于訂貨點,則發出訂貨,否則,不訂貨。訂貨量的大小等于最大庫存量減去檢查時的庫存量。如所示,當經過固定的檢查時期到達A點時,此時庫存已降低到訂貨點水平線R之下,因而應發出一次訂貨,訂貨量等于最大庫存量S與當時的庫存量I1的差(S-I1)。
經過一定的訂貨提前期後在B點訂貨到達,庫存補充到C點,在第二個檢查期到來時,此時庫存位置在D,比訂貨點水平位置線高,無須訂貨。第三個檢查期到來時,庫存點在E,等于訂貨點,又發出一次訂貨,訂貨量為(S-I3) ,如此,周期進行下去,實現周期性庫存補給。
常見庫存控制模型
常見的獨立需求庫存控制模型根據其主要的參數,如需求量與提前期是否為确定,分為确定型庫存模型和随機型庫存模型。
1. 确定型庫存模型
(1)周期性檢查模型(periodic review model)
此類模型有6種,分不允許缺貨、允許缺貨、實行補貨等三種情況。每種情況又分瞬時到貨、延時到貨兩種情形。
最常用的模型是不允許缺貨、瞬時到貨型。
其最佳訂貨周期為
式中:CR—單位訂貨費用(元)
H —單位産品庫存維持費(元/件·年)
D —需求率(年需求量)(件/年)
最大庫存量:S= T×D
(2)連續性檢查模型(Continuous Review Model)
連續型檢查模型需要确定訂貨點和訂貨量兩個參數。也就是解決(Q, R)策略的兩個參數的設定問題。連續性庫存檢查模型分六種:不允許缺貨、瞬時到貨型;不允許缺貨、持時到貨型;允許缺貨、瞬時到貨型;允許缺貨、持時到貨型;補貨、瞬時到貨型;補貨、持時到貨型。最常見的連續性檢查模型是不允許缺貨、瞬時到貨型。最經典的經濟訂貨批量模型(E O Q)模型就是這種。
最佳訂貨批量:
式中:CR—單位訂貨費用(元);
H—單位庫存維持費(元/件·年);
D—需求率(年需求量)(件/年);
LT—為訂貨提前期。
2. 随機型庫存模型
随機型庫存模型要解決的問題是:确定經濟訂貨批量或經濟訂貨期;确定安全庫存量;确定訂貨點和訂貨後最大庫存量。随機型庫存模型也分連續性檢查和周期性檢查兩種情形。當需求量、提前期同時為随機變量時,庫存模型較為複雜。以上所談的庫存分析與控制已有比較成熟的理論和方法,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有關資料和研究文獻,限于篇幅,此處不展開。
供應鍊思維下的庫存管理
- 供應鍊管理環境下的庫存管理問題
- 沒有供應鍊的整體觀念
- 對用戶服務的理解與定義不恰當
- 不準确的交貨狀态數據
- 低效率的信息傳遞系統
- 忽視不确定性對庫存的影響
- 庫存控制策略簡單化
- 缺乏合作與協調性
- 産品的過程設計沒有考慮供應鍊上庫存的影響
供應鍊思維,是全鍊路協同的思維。供應鍊思維下優化庫存管理的方式有:供應商管理庫存、聯合庫存管理、集成化供應。
- 供應商管理庫存VMI(VendorManaged Inventory)
VMI是一種在用戶和供應商之間的合作性策略,以對雙方來說都是最低的成本優化産品的可獲性,在一個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應商管理庫存,這樣的目标框架被經常性監督和修正以産生一種連續改進的環境。
它強調:
- 合作精神(合作性原則)
- 使雙方成本最小(互惠原則)
- 框架協議(目标一緻性原則)
- 連續改進原則
它可以:
- 降低存貨;
- 加快項目實施進程;
- 通過集體采購降低采購單價;
- 通過需求合作關系的建立減少總采購量;
- 減少供應商的數目;
- 通過改進供應商之間、供應商與用戶之間的流程節約采購時間;
- 提高供應鍊的持續改進能力;
- 加強供應商的夥伴關系;
- 降低存貨過期的風險;
- 與供應商合作改進産品性能,提高産品質量;
- 通過用戶對供應商的授權,促進供應商與用戶之間的交流;
- 降低采購訂單、發票、付款、運輸、收貨等交易成本。
- 聯合庫存管理JIM(Joint Inventory Management)
JIM解決供應鍊系統中由于各節點企業的相互獨立庫存運做模式導緻的需求放大現象,提高供應鍊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種有效方法。
傳統庫存管理方法
聯合庫存管理方法
聯合庫存管理和供應商管理用戶庫存不同,它強調雙方同時參與,共同制定庫存計劃,使供應鍊過程中的每個庫存管理者(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都從相互之間的協調性考慮,保持供應鍊相鄰的兩個節點之間的庫存管理者對需求的預期保持一緻,從而消除了需求變異放大現象。
任何相鄰節點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雙方協調的結果,庫存管理不再是各自為政的獨立運作過程,而是變成供需連接的紐帶和協調中心。
- 集成化供應IS(Integrated Supply)
IS是指多個供應商服務于同一客戶時,獨立的集成供應商承擔全部的物流計劃、采購、儲存、運送、管理等責任。
集成化供應模式
集成化供應模式裡的集成商,與傳統意義上的貿易商不同的是,前者深入到上下遊的計劃系統,通過數字化分析,制定合理的生産和配送計劃,降低上下遊的不良庫存水平,同時降低下遊停工待料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