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帝内經真正的智慧
黃帝内經真正的智慧
更新时间:2024-04-28 16:40:26

作者:大陰陽論/專注佛、道、易、王陽明的高品質原創公号。

黃帝内經真正的智慧(生命的四重境界)1

《黃帝内經》是中醫的元典。說到中醫,我常常有種十分真切的感受,便是中國哲學的真精神,在中醫裡體現得尤其明顯和全面,不論陰陽五行還是全息辯證,在其他經典中就相對隐晦支離一些。這大概是因為人身本是小宇宙,而中醫是把人體作為一個宇宙模型來研究的。所以真對中國哲學感興趣,中醫中哲學的一面不可錯過,在最高層面探讨中醫哲學的《黃帝内經》更是尤其要重視。

内經分《素問》和《靈樞》上下兩部,《素問》第一卷的第一篇是《上古天真論》,是超越萬物之上而總論天道的篇章。古聖之言有個特點,就是往往看上去如雲似霧不着邊際,感覺起來似乎隻是有道之人随口說出來的家常話,有所感悟就可以了,實際上往往都是暗藏實實在在的深意,你體悟到哪一層就看到哪一層。《上古天真論》就是如此,裡面真是充滿了各種深邃的隐喻。

第四:明道境界

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别四時,将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賢人的境界,是法則于天地變化,取象于日月升降。明辯于星辰列布與運行,順應于陰陽消長與轉化。以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與朝、晝、夕、夜的四時變化為身心調養的依據,追随于上古真人。以求合于本真天道,使壽命接近自然的天壽。

“分别四時,将從上古”是這段話的主旨一句,天地變化、日月升降、星辰列布運行所成的,便是四時變化,陰陽消長轉化則是貫通其中的氣脈。以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為依據而調養,則是中醫乃至道家養生的核心原則所在。所以《上古天真論》之後,緊接着就是《四氣調神大論》,四氣便是四時的陰陽之氣。

何止是養生,道家整個的根本也全在這裡,眼光是向外的,是向着天地萬物全體的,以洞明其中主宰的規律和法則為智,以身心行與之相合為境,所謂天人合一。佛家則是反過來,人本也是萬物的一員、天道運行的一處中轉,那麼通過反身内求、深入心性也可以通達天道本源之境。這就是兩家的不同,以及殊途同歸所在。

道就在萬物中,所以道家每每以自然之物為喻,不論是老子以風箱比喻天地間的真實狀态,還是莊子以山林中樹木身上不同的竅穴在風中發出不同的聲響卻終歸于虛,來比喻道和萬象在一氣中貫通。前段時間也曾和大陰陽社社友讨論,旋風和旋渦正是天道實相的最好模型——外在都是圓轉大動之象,内在卻都是空虛大靜之本,風又為無形,水又為至柔,一切已盡在不言中。

道無所不在,關鍵在于感知。如何才能做到?為何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這原因也在萬物之象中——天将下雨,則蜻蜓低飛、螞蟻封洞;地震将至,則群蛇出洞、老鼠奔行;二十四節氣每一節氣都有相應的物候,萬物随之而起伏。自然界中太多生物,對天地、四時的變化都遠遠比人敏感,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那麼複雜的心念,沒有那麼深重的欲念。上古天真論的“天真”二字,真谛在此。

賢人境界的言說其實是很講究的,法則、取象、明辯、順應、分别、将從,都明确指向人與道之間還是分開的,還沒有合二為一,還是智的層次。所以隻是明道境界,明于道是什麼,然後努力地依道而行,即使還不能入道,也可稱賢人。

黃帝内經真正的智慧(生命的四重境界)2

第三:入道境界

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内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聖人的境界,是處在天地之間的和氣,順從于八方之風的變化,調和自己的喜好以适應世俗,沒有怨恨、憤怒等情緒。行為不與世俗相違背,舉止又自有其不同凡俗的獨立自守處。外有不為事務所勞的從容,内無思慮過重的甯靜。以清靜愉悅為本務,以悠然自得為目的。所以形體不衰老,精神不耗散,年壽也可以達到百歲。

“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這是從道外進入道内了。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内在陰陽之氣的沖和運行,正是道内之态。這是如何實現的?便在接下來說到的“心”字,是從心體入的,而非智辨所能得,所以是從智思層面進入了心性修為層面,抵達了入道境界。明道境界雖眼觀天地萬物,卻終在道外,不能内化自得于心;入道境界雖落在人間處世,卻是必然,因為天道浩瀚無涯的底下正是虛空的當下之微。明道之後依道而行所慢慢得到的,就是入道的修為。

這樣的心性,因為外通無極、内化空虛,對于外境就隻有順應,不再有自我偏執的主導,所以能随物而化、處處歸于和氣。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應緣,儒家“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中庸,說的都是如此。上古天真論所形容的種種聖人的處世狀态,真髓也在這裡。那些有境界的人我們所感覺到的往往就是如此,明明不惱不怒、為人和氣,做的都是世俗都在做的事,但我們就是能感覺到他們的不同凡俗、超然獨立。

“形體不敝,精神不散”是這一段最精華的總結。形體為什麼不敝?老子言“天長地久”,天地長久就因為能充分、無礙地運化,就如人體氣脈通達、氣血暢通則百病不生、活力不盡,人能處在天地陰陽二氣的沖和處,當然能不敝而長久。精神為什麼不散?散的反面是聚,最大的聚便是當下,精神不散便是活在當下,當然不會散而全精葆神。

明道境界是還在道外,入道境界則是與道若即若離,還不能全然化為一體,因為還需要調和和不欲的着意為之,還有“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的目的性,所以雜着有為而非全然的無為。即便如此,也已是聖人境界。

黃帝内經真正的智慧(生命的四重境界)3

第二:得道境界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

中古時代有至人,德已至純、道已完全,和合于陰陽的變化。與四時變化相同步,超脫于世俗之外。精神凝聚為一,通達于天地八方。這是能夠延長壽命而身體強健的人,也屬于真人。

至人境界,就是與天道完全合一的境界。最值得注意的是“積精全神”四字,既是境界所在,也是法門所在。

人的精神最大的病就是耗散,無事時胡思亂想,有事時思慮挂勞,這都是耗散的表現。尋常人的精神,就這樣每時每刻處于耗散中,哪怕是在夢裡,諸位可自省于自己或觀察于别人,看是不是。而精神的耗散就是生命的耗散,不僅自身在耗散,更催動着身心的縱欲而加速、加重着耗散。這就是為什麼養生的核心是養神,因為這是本,沒有這個本其他一切養都終究流失,甚至養不償失。養神之法,便是積精全神,将心猿意馬的精神拉回來,專注在自身和自心,安住在當下的真實。活在當下的境界,神思安甯的享用,處處從容的受用,都是這養的工夫的自然起用。

當下之下,則是萬物本源的虛境;虛境之上,則是對萬物一氣的通達。這就是“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絕非一種藝術表達,而是對真實的如實展現。積精全神的境界便在這裡,由積而至于全,由當下的小一而通達于天地的大一。至人所在的中古也是個偉大的隐喻,因為指向的是中和,是與天地間中和實相狀态的和合化一。

通常以為,得道就是最後的境界所在,是否如此呢?不是的。得道之後,還有一重境界,那才是真正的最高境界。

黃帝内經真正的智慧(生命的四重境界)4

第一:用道境界

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真人,能統攝天地,把握陰陽。呼吸如同天地間精氣的運行,精神如同造化般淩然獨立,肉身如同萬物般通達一體。所以與天同壽,沒有終了之時。此為與道俱生。

對天地是提挈、對陰陽是把握,明顯有一種主動和主宰性在裡面,所以是在得道之後更進一層,到達掌握和運用道的境界。得道境界“亦歸于真人”,合之完整的真人境界便是體用一如,如造化般本性虛一,卻又化生萬象、生生不息。養生是如此,不僅有被動的調養,還有主動的往高處修煉;出入世也是如此,不僅要有守道之德,還要有利世之功。真人的這種境界,與道本身已經無異了,真正達到了小宇宙的層次。而求道者往往隻看到前一層,而看不到後一層。

特别值得說的是“壽敝天地,無有終時”一句。修道真的可以達到長生不死的境地嗎?是的。但人們對這一點的理解,路子一直是錯的:你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想的還是孤立、分裂的我或者他是否能長生不死,真實卻是萬物本來為一,并沒有這種分隔。假如你能修到身心真正體認到這種無分别的與物為一的境界,那麼天地之所有實實在在就是你的所有,天地之境界實實在在就是你的境界,天地造化無始無終的長生不死,自然也是你的長生不死。這就是所謂“道生”。生死之謂,不過肉眼凡胎之所見。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一句,往往被解讀為具體的修煉方法,比如站樁、吐納等。這當然沒問題,但要知道上古天真論以真人境界論述于此,其内涵是遠遠不止于此的。

黃帝内經真正的智慧(生命的四重境界)5

結語

明道、入道、得道、用道,是一場完整而次第顯明的修道過程,合之才是成道。内經本于黃老,根本追求當然落在“内聖外王”式的中國文化最高理想上。成道境界之外,皆是悖道境地,而第四境界的能不能明道,是一個分水嶺。如今太多人,道還不明,就妄談境界,無異入魔。

莊子《天下》篇也有一個類似的境界劃分,正好可以作為參照,并讓我們能夠真正知道這個分水嶺在哪裡,以及如何才能翻過去。

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

不離于宗,稱為天人。不離于精,稱為神人。不離于真,稱為至人。以天然為宗,以德性為本,以大道為門,預見變化的征兆,稱為聖人。以仁對待他人,以義作為準則,以禮規範行為,以樂調和性情,溫和仁慈,稱為君子。

君子境界,對應的正是内經的賢人境界,同樣是那道分水嶺。何為賢人君子?将内經與莊子的話歸結一體,便是内明道而外斯文,以此而成修養和涵養。斯文君子,正是傳統中國曾經最普及的理想,如今已失落的最珍貴的東西。聖人、至人、神人、天人、真人的境界或許對于多數人太遙遠了,君子境界,則本是人人可以企及的。

做個君子,就是修道的起始。

作者:大陰陽論/專注佛、道、易、王陽明的高品質原創公号。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