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更新时间:2025-05-07 07:06:32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争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迹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來了解一下吧)1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争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迹。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産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内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懸艾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争相佩戴,用以驅瘴。

挂荷包和拴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丢棄,隻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抛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着讓河水将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糧食日的由來
糧食日的由來
糧食日的由來?1972年,由于連續兩年氣候異常造成的世界性糧食歉收,加上蘇聯大量搶購谷物,出現了世界性糧食危機聯合國糧農組織于1973年和1974年相繼召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糧食會議,以喚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糧食及農業生産問題敦促各國政...
2025-05-07
國際掃盲日是幾月幾日
國際掃盲日是幾月幾日
國際掃盲日是幾月幾日?日期為每年的9月8日,國際掃盲日(InternationalLiteracyDay)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65年11月17日所召開的第14屆代表大會上所設立的旨在動員世界各國以及相關國際機構重視文盲現象,與文盲現象作...
2025-05-07
民族舞基本功有哪些
民族舞基本功有哪些
民族舞基本功有哪些?壓腿:這是舞蹈訓練中最為基本的訓容,分别為壓前、旁、後腿壓腿的練習有助于打開學生腿部關節的韌帶壓腿時要注重腿部關節的直立,腳背向外打開繃直,并保持上半身的直立向下壓至上半身和腿部之間的沒有縫隙個别學生韌帶太緊,在壓腿的曆...
2025-05-07
日本最盛大的節日
日本最盛大的節日
2016年2月20日,日本岡山,湧現了9千裸男......當時小夥伴就吓得要報警了!被熱心的民衆告知這是在慶祝日本的傳統節日“裸體祭”之後,他木然地挂掉了報警中的電話.......9千人裸身肉搏、搶神木、驚呆外國人的畫面你們稍微感受一下.....
2025-05-07
格林童話竟和德國民族意識覺醒有關
格林童話竟和德國民族意識覺醒有關
文|黃薇全世界最負盛名的童話,大概非格林童話與安徒生童話莫屬,它們的誕生時間也都在19世紀前後同期。不妨先來做個小測試:睡美人、醜小鴨、白雪公主、海的女兒、青蛙王子、豌豆上的公主、穿靴子的貓、皇帝的新裝⋯⋯這些家喻戶曉的故事,各屬哪部童話集...
2025-05-07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