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波之藍
前兩天,“易烊千玺現身央視春晚第三次大連排”直接沖上熱搜,不足3小時微博閱讀量接近5000萬。
再次印證了四字弟弟千萬流量偶像的實力。
近些年,愛豆、偶像,各種小鮮肉層出不窮,無數迷妹迷弟為之瘋狂。
其實,粉絲文化由來已久,在上世紀的香港娛樂圈尤甚。
回望90年代的香港娛樂圈,四大天王是絕對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們幾乎壟斷了香港90年代最受歡迎男歌手獎,舉辦超過1600場個人演唱會,唱片正版銷量破一億張。
影視方面同樣碩果累累,四人攬獲5座金馬獎影帝,4座金像獎影帝。
毫不誇張的說,在那個年代,他們代表了整個香港娛樂圈。
也正因為他們,内地誕生了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追星族:
“學友黎明使人醉,富城德華你最美!”
這句耳熟能詳的追星口号,至今仍活躍在豆瓣圈中。
“歌神”學友、“舞王”富城、“四栖巨星”劉德華,比起這三位,低調的黎明總是若隐若現。
時間長了,有人覺得對他“毫無印象”,有人覺得“他是混進四大天王”。
可事實上,這不過是源于黎明自身儒雅謙虛、不求名利的性格。
所謂的不顯山不露水,不過是他在滾滾紅塵之中,選擇了适時的抽離和退出。
正如黃霑所言:“沒經曆過四大天王時代的人,永遠都不知道黎明曾經有多紅。”
回首他成名的那些年,堪稱 “偶像修煉”的典範。
黎明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北京,父親是印尼華僑,母親是地道的北京人。
出生不久,父親黎新生為謀生計,前往香港做生意。兩年後,全家移居香港。
電影《甜蜜蜜》中有一橋段:
一輛從廣州出發到香港的綠皮火車駛進了九龍紅磡站。
人群中有一對母子,母親一臉焦急地不知在尋找些什麼,小男孩的臉上也是一臉茫然。
這個迷茫的小男孩,講述的正是剛到香港時的黎明。
黎明在北京度過了童年
成年後的黎明常被大家冠以“憂郁”氣質,把他和“哥哥”張國榮相提并論。
可鮮有人了解他憂郁背後的故事。
多年後,黎明回憶這段過往,仍曆曆在目:
一個五歲的孩子,背井離鄉遠渡香港,最初因為不會說廣東話被排擠,甚至被嘲笑為“北京猿人”“黎明牌去污粉”。
或許,就是從那時起,已經奠定了黎明不太會推銷自己、不擅長人際交往的性格。
過了很久,黎明才逐漸适應遠在他鄉的一切,生活開始走上正軌。
可他萬萬沒想到,生活的暴擊并不止于此。
14歲那年,母親突然選擇離家出走,偌大的香港,他隻剩下父親一個親人。
這給處于少年時期的黎明,帶來巨大的打擊,即便過去很多年,他仍不願意談及此事。
母親離開後,父親依舊忙于做生意,無暇管教。
早早地就把他送往英國念書,未成年的黎明,就這樣,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都說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難以愈合,自小的經曆和家庭變故,更讓身材高挑、臉孔清秀的黎明平添幾分與生俱來的貴族和憂郁氣質。
1985年暑假,還在英國讀書的黎明因病返港休養。
他走向偶像之路的機遇也在此時降臨。
有一天,他在街上走路,偶然被星探發現。
第二年被邀請參加碧泉新星大賽,獲得冠軍。
同年,黎明參加第五屆新秀歌唱大賽,憑借傳唱度很高的《絕對空虛》拿下季軍,由此正式進入娛樂圈。
而當年獲得亞軍的,正是香港著名歌手許志安。
雖是參加歌手比賽出道,但之後的幾年,黎明并沒有立即發專輯,走上歌手道路。
而是同當年的許多出道新星一樣,被TVB挖去拍戲。
起初的幾部戲,反響平平,沒戲的時候,黎明還到酒吧駐唱、去商場賣過“大哥大”。
對他而言,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種經曆,職業更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當時,TVB工作強度巨大,有時連續幾天都睡不到幾個小時。
後來又與TVB的有些領導發生矛盾,剛剛起步的黎明,就攤上“被封殺”的命運。
不得已,他選擇去台灣發展,并于1989年,搭檔台灣當紅花旦蘇明明,拍攝電視劇《風雲時代》。
此劇一出,風靡台灣。
黎明的風頭瞬間超越如日中天的趙雅芝,演唱的主題曲《風雲塵煙》,也在一夜間傳遍大街小巷。
自此,黎明開啟了屬于自己的偶像時代。
眼看曾被冷落的藝人風靡港台,TVB再次找回黎明,《風雲時代》也成了他在台灣拍攝的唯一一部電視劇。
1990年再度殺回香港的黎明,發展勢頭不可阻擋。
當年,搭檔劉青雲、陳法蓉主演電視劇《人在邊緣》。
這部劇的火爆程度出人意料。
不僅拿下當年香港收視冠軍,直到今天,仍占據香港有史以來收視最高的十大電視劇榜單。
而黎明在其中飾演的浪子形象深入人心,火速紅遍華語地區,收獲了龐大的影迷群體。
還是那一年,黎明發行首張唱片《LEON》。
其中收錄的《相逢在雨中》先後獲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新人獎金獎”、十大中文金曲“最受歡迎新人獎銀獎”。
有媒體評論:這一年刮起了一股“黎明旋風”。
一年後,黎明以火箭式的速度蹿紅,人氣飙升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如果說1990年,黎明刮起的是“旋風”,那1991年,他刮起的則是“飓風”。
任何一本以黎明照片作為封面的雜志,都會掀起一股搶購熱潮,賣到脫銷。
他俨然成為了香港最當紅的男歌星。
他聯袂周海媚、邵美琪主演的電視劇《今生無悔》再創收視冠軍。
與許冠文、許冠英合作的電影《神算》,收獲3600多萬港元的高票房。
推出的第二張唱片《是愛是緣》,在激烈的角逐中打敗張學友,勇奪IFPI全年最高銷量大獎。
那些年,“再紅紅不過黎明”流傳香港娛樂圈許久。
1992年,27歲的黎明,在香港紅磡體育館連開10場“一夜傾城”演唱會,整個港島為之傾倒。
那年,他發行的新專輯中,歌曲《我來自北京》和《我的親愛》,再獲年度十大勁歌金曲獎和十大中文金曲獎。
各大頒獎禮、各項榜單和銷量,黎明都是第一。
即便是在粵語歌壇,當時的劉德華和郭富城,也不是他的對手。
那幾年,隻要有黎明的演出,他隻能是最後一個壓軸出場。
因為如果讓他中途出場,那他的表演一結束,台下粉絲直接退場一半。
1991年,《香港周刊》關于“偶像黎明的神話”,曾這樣報告:
“近來,黎明的勢來得很勁,新聞界互相奔走,黎明的時代來了!
以往周刊雜志很怕用男藝人做封面的,但看看近日的報攤,黎明成了封面的天之驕子,大書細書都争相采用黎明。
這些都是近幾個月來的黎明異象.....感覺到這股風雨欲來之勢。
能使整個新聞界驚覺,圈中人觸目,全港十零歲小妹妹尖叫的人,沒有理由不紅的......”
說來奇怪,最後一句話正是他的聲樂老師,戴思聰曾經的預言:
黎明不紅沒有道理,因為他實在太帥了。
稱黎明是90年代香港最耀眼的偶像巨星,一點都不誇張。
他隻用一兩年時間,就霎間蹿紅熒屏及樂壇頂尖流行榜,其影響力,不僅是在香港、台灣、東南亞,甚至遠至西方。
他的粉絲群體,遍布世界各國角落,覆蓋各個人群。
粉絲最瘋狂的一次舉動,是在黎明1997年的演唱會上,組成十國聯盟粉底團,600多人的巨星儀仗隊,狂熱程度,難以想象。
不僅是普通群衆,很多明星公開表示,黎明就是自己的偶像。
沙溢老婆胡可,還曾在在青澀的少女時期給偶像黎明寫過信。
而黎明在1996年,搭檔張曼玉出演的《甜蜜蜜》,讓他徹底在韓國爆紅。
當時每次去韓國,都是萬人空巷的場面。
即便唱的是國語歌,韓國歌迷也都能跟着合唱。
有人笑稱,黎明去到哪,都自帶“合唱團”。
很多韓國知名藝人,都是黎明的粉絲:金喜善、宋慧喬、尹恩惠、樸志胤、金素妍等等。
2003年,韓國前任總統盧武铉到清華大學演講,特意提到了黎明是韓國無人不曉的知名藝人,他本人也是黎明的粉絲。
甚至很多影視劇台詞,都借用黎明的名字與人氣,增加話題熱度。
周星馳的電影《破壞之王》中,張學友的演唱會即将開售,一個大叔突然振臂高呼“我愛黎明”!
張衛健在熒幕上,一臉崇拜:“要做歌星,最紅的歌星,和黎明平起平坐”。
張家輝應該是電影模仿黎明最多的男藝人,在《千王之王》、《黑馬王子》中,都模仿了黎明的MV。
毋庸置疑,黎明當年的這股“偶像熱潮”,不亞于今天的任何一名小鮮肉。
有人說,黎明的偶像養成,離不開先天的外貌優勢。
這話不假,即便是在長相出衆的四大天王中,黎明也被稱為“最帥美男子”。
英俊帥氣的王子氣息,又不失貴公子的優雅謙遜,港媒稱:
“站在那裡就是一道風景線”。
曾有媒體采訪他:“為什麼那個時代幾乎所有被稱為“女神”的女星都和你傳出绯聞?”
黎明沉吟片刻,語出驚人:“為什麼女人都喜歡我?”
這一幕,像極了天後王菲被采訪“煩惱是什麼”,她莞兒一笑,潇灑回答:太紅了。
黎明爆紅的那些年,張國榮也非常寵愛這個晚輩。
還未出道時,香港正是張國榮如日中天的時代,19歲的黎明非常崇拜哥哥,視他為偶像。
凡是張國榮的碟上市,黎明必買。
成名後,黎明常說:“張國榮欠我三千塊,他财産内有三千塊是我黎明奉獻的。”
後來,有一天兩人邂逅,張國榮拿出一張票根對黎明說:
“看《甜蜜蜜》,我花了五十塊,要不要在那三千塊裡扣除呀?扣除了我就欠你二千九百五十塊了。”
然後哥哥就一臉春風得意地微笑看着黎明。
因為是晚輩,黎明一直很尊敬張國榮,即便貴為天王,在哥哥面前一直是很乖很腼腆的形象。
1993年,張國榮在台灣接受記者采訪,當時黎明站在張國榮旁邊。
有記者問:哥哥為何不出來唱歌?
張國榮:“唱歌?現在已經有黎明在這兒了,還能有我的位置唱麼?
雖是玩笑話,黎明卻大驚失色,為了表明自己的晚輩身份,他突然嗖的一下出現在鏡頭前,撒嬌式地黏到毫無防備的哥哥身上,對着鏡頭用誇張的語調說:“他是我的偶像啊!”
兩大巨星同台的溫馨畫面,是當年多麼溫柔又美好的時光。
有詩人說:始于顔值,陷于才華,忠于人品。
這話在黎明的偶像之路上,體現得淋漓盡緻。
從小接受的精英教育,讓黎明很早就養成了謙遜、善良、低調的性格。
接受金星采訪時,他将自己的成就歸于生逢其時:
“現在很多年輕演員長得帥,演戲演技一般,唱歌也一般。其實我當年也一般,到現在也一般。假如他們早20年出生,今天已經是‘天王’了。”
坊間曾有傳聞,黎明拍攝《梅蘭芳》是向陳凱歌“求來的角色”。
陳凱歌說黎明是低着頭走進辦公室,他說了一小時的戲,黎明沒插一句話,等他說完了黎明“輕聲細語”。
“導演,如果這個戲你選我——當然不選我我也不意外——我會好好演!”
當時很多媒體用這個片段戲谑黎明,說一代天王落魄至此,卑微求片。
可事實上,稱霸港娛多年、家底雄厚的他又怎需要卑微求戲?
說到底不過是他自小就養成了以平常心對所有人的習慣。
在外人看起來風光無限的“天王”名氣,于他,隻是一個稱呼而已:
“四大天王作為一個名稱,會永遠存在,但是我覺得它是用來開玩笑的,别人叫我黎明最開心,叫天王最難受”。
正如90年代初的香港樂壇,譚詠麟、張國榮等巨星先後落幕,給後輩們提供難能可貴的機會。
黎明也在事業巅峰之際,于1999年底的香港頒獎典禮上宣布:
“不接受任何領獎,轉而費心于提拔新人、商業運作及幕後制作方向”。
這一年,黎明結束了在香港紅館的23場Leon Live演唱會。
這一年,也因此被稱為“黎明年”。
後來,黎明一手捧紅了李治廷、文詠珊、應昌佑等人,還曾把歌曲《大城小事》推薦給楊千嬅演唱。
2001年,黎明的公司準備投拍《大城小事》,恰有朋友出售樓盤。
朋友建議天王把高額資金投入房地産,被黎明婉拒。
倘若當年以低價收購了那處房産,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早已遠遠超出電影票房。
但黎明對此隻是一笑而過,他熱愛的是電影事業,不希望合作夥伴虧錢,更不希望自己的影迷粉絲失望。
灑脫、真實、儒雅、大方,黎明具備了一個偶像所應有的一切特質。
而最讓人欽佩的,莫過于黎明在慈善事業的投入和成就。
早在1991年,也就是黎明爆紅的那年,他就已經緻力于各類公益活動。
1992年在北京完成4場演唱會後,他将全部收入捐給當地政府建設。
此外,黎明還參加太陽計劃進行籌款義演,年年不落。
1993年,十大中文金曲的頒獎禮上,金庸先生親手頒發“慈善天王”的稱号。
同年,黎明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發起“消除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症)計劃。
和歌迷一同發起“義賣慈善活動”,把開演唱會的收入都納入籌款。
3年的時間,籌得350萬美元。
黎明給8000萬中國兒童購買脊髓灰質炎糖丸,還親自将糖丸送去給孩子。
這一善舉讓無數兒童免于患疾,他也因此入選英國“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2000年,世衛組織宣布中國為無脊髓灰質炎狀态,為之奔赴的黎明,功不可沒。
聯合國為此将他評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首位華人親善大使,頒發“聯合國護照”。
而在中國,擁有這個護照的,隻有馬雲、李連傑和黎明。
因為在慈善領域的傑出貢獻,黎明先後3次獲香港特别行政區頒發的“紫荊星章”,這也是四大天王中唯一3度獲此殊榮的藝人。
作為第一個把重心放到家庭和其他事業的天王,慈善是他一直熱愛,卻不願被提及的工作:
“為社會盡一點義務,幫助人,見到别人因你的幫助而快樂,滿足感是很大的。”
“做慈善工作,能否留下記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對得起自己和别人,我有能力幫助到有需要的人,是我的幸福。”
成名以來,黎明在慈善方面所獲的獎項,不勝枚舉,堪稱當之無愧的“慈善大王”。
千禧年後,有意“退出”的黎明,于名氣上,似乎确實落後了其他三位。
曾有媒體問他,相比當年的輝煌,會不會對現在的事業覺得失望。
黎明搖頭:“沒有,現在是天黑,明天天亮,黎明又出現了。”
或許,比起曾經前呼後擁的“天王”,他更想做的,是雲淡風輕的儒雅紳士。
但我們都會記得,黎明“偶像”的那些年,是多麼真實而熱烈地存在于許多人的青春歲月。
依舊會感歎一句:偶像當如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