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警隊員在廢墟中救人
十年,倏忽萬變。記憶凋殘,痕迹消散。
但汶川大地震十年,記憶聳出,精神巍峨,卓然其不朽。
許許多多難以忘懷的身影,重慶特警其名赫赫。
他們是第一支到達災區的警察隊伍,200人,轉移受災群衆5000多人,救助傷員60多人,從廢墟中救出幸存者13人。
他們最早發現唐家山堰塞湖險情,他們日夜守護路口、現場,杜絕不良社會行為,他們把熱噴噴的飯菜送到災民手中……
他們創造了八個第一。
僅憑徒手刨木棍撬,他們如何救出13人?5月4日,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找到當年帶隊奔赴北川的重慶市公安局特警總隊原總隊長丁敏生,聽他講述一段“心手相連,精誠當命”的故事。
重慶特警
第一支到達重災區的警察隊伍
記者:地震發生時,你正在做什麼?
丁敏生:在特警總隊辦公室,房子突然抖起來,我還沒反應過來,隊員們紛紛跑到了下面的壩子,我是最後一個下來的,我當時還開玩笑說,你們這些人把總隊長都甩了,都不喊我一聲。
記者:什麼時候接到奔赴災區的命令?
丁敏生:下午5點多鐘,公安部直接給我打來電話,要求我們要做好到四川救災的準備。我馬上給市局彙報,并開始準備人員、物資和車輛。當時我在指揮中心邊看電視邊通知隊員。具體出發時間等公安部通知。晚上8點過,我看到新聞報道說北川受災最嚴重。三個小時後,公安部通知來了,明天到四川省公安廳報到。
記者:怎麼最後到了北川?
丁敏生:我們四輛大客車,200人的隊伍13日上午準時出發。快到遂甯的時候,我接到四川省公安廳的電話:你們不到成都,改道,直接到北川。過了射洪,就感到災情嚴重,路上到處搭起棚棚。在綿陽加了油後,我們直奔北川。
記者:過了綿陽,看到的可能完全不一樣了……
丁敏生:對。當時下着雨。大量的車往外走,都裝滿了人。隻有我們這個車隊往裡走。道路損壞嚴重。大家心情沉重,都緊盯窗外,沉默無語。路上,我們還幫困難群衆搬東西。
記者:據說你們是第一批到達重災區的警察隊伍?
丁敏生:對。我現在還記得,13日下午5點39分,到了北川城外的加油站,離北川縣城1.5公裡。前方道路被封,我們隻能停下來。我們到的時候,北川還沒從外地趕來的警察隊伍,第二天天津特警才到。
記者:當時現場情況怎樣?
丁敏生:一下車,到處在抖,餘震不斷,雨下個不停,周圍滿目瘡痍,災情嚴重。
第一時間進入地震中心現場
在廢墟中穿行的特警隊員們
記者:一到就展開救援?
丁敏生:我帶幾個人到北川中學聯系指揮部,其他隊員原地待命。在北川中學門口,我看到有擔架上的傷員等着運出去,附近還有群衆也需要轉移,立馬決定,我們的隊員下車,用我們的車轉移傷員和群衆。我們是第一支轉移受災困難群衆的特警隊伍。
記者:晚上住哪兒?
丁敏生:就在車上。幾乎沒有怎麼睡。
記者:最大的危險是什麼?
丁敏生:可以說危險無處不在,說不定什麼時候突然滾下一塊石頭。北川位于兩座山的中間,我們駐紮在山下的公路邊,當時頭頂有一塊巨石,随時好像要落下來。我們安排人站崗,日夜注意到這塊石頭。
記者:北川老縣城受災特别重,你們沒進去?
丁敏生:我們是第一支進入城中心現場的警察隊伍。到北川當天,指揮部就要求我們進入老縣城搜尋。14日,我們派出一個14人組成的巡邏小分隊,查看整個縣城的情況,隊員們逐一搜尋,把第一手資料帶了回來。
記者:你們趕到的時候,老縣城有沒有生命迹象?
丁敏生:14日下午,我們派往北川縣城搜尋的隊員傳回消息,曲山小學廢墟中有一名幸存者,我當即帶上幾名隊員前去施救。
記者:太幸運了,最後成功救出了嗎?
丁敏生:我們沒有工具,用手刨,木棍撬開水泥闆,再用鐵錘一點一點敲打,5個小時候後,終于将不滿7歲的女孩張小雨成功救出,又立即用擔架把她送到醫療點。
是他們發現唐家山堰塞湖險情
由于坡度太陡隻能一步一步地慢慢移動
記者:當時怎麼想到去縣城外的鄉鎮搜尋?
丁敏生:縣城的情況我們大緻掌握了,沒有發現更多生命迹象。我們當時想,縣城外的鄉鎮怎麼樣,那些地方應該還有需要幫助的群衆。我們組建了四個小分隊,每隊20名隊員,從四個方向展開搜索。每人背一個睡袋,拿了點幹糧,就出發了。
記者:據說是重慶特警隊員最先發現唐家山堰塞湖?
丁敏生:對,我們一組小分隊從唐家山爬上去,發現了唐家山堰塞湖的險情。他們拍了照片,傳給我後,我立即向指揮部彙報,從而避免了發生更大災害。
記者:當時唐家山堰塞湖很危險,你們沒準備撤離?
丁敏生:要撤也是在指揮部安排下撤。聽說堰塞湖要垮了,一些人拼命地跑。我告訴他們:跑啥子跑,慌啥子慌!
記者:四個小分隊一無所獲?
丁敏生:鄉鎮一個老人被垮塌的房屋壓住雙腿,他女兒跑出來求救。我們的小分隊冒着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險,7小時艱難跋涉,終于将69歲的老人救出。對這個老人,我印象特别深刻。因為,我最後把他背上了救護車。
丁敏生在地震災區現場
災害面前人的渺小與偉大
記者:你們在北川呆了多久?
丁敏生:19号淩晨5點撤離。總共6天。
記者:為什麼這個時候撤離?
丁敏生:任務完成了,人員轉移完畢,也沒有發現幸存者。我們從北川轉移到綿陽九洲體育館,繼續在這裡維持秩序,一直持續到6月4日。重慶特警再派出第二批隊伍到九洲體育館。
記者:害怕過嗎?
丁敏生:事後想起有點怕。但當時沒這種感覺,在北川6天,沒有時間害怕,當你置身現場,你隻會蒙着腦殼沖進去,隻想救更多的人,安全轉移更多的人。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但是如果有一個集體站出來,有一種精神,那麼人無論多麼渺小,也有力量站起來。
記者:身體沒有受到傷害吧?
丁敏生:在北川6天,我6天沒有解大手,到綿陽才去醫院處理了,内分泌失調。當時,還有高血壓,糖尿病初期,自那以後糖尿病嚴重了。
丁敏生向記者講述新北川變化
記者:之後又去過北川?
丁敏生:2016年去了一趟。我當時已離開特警,差不多退下了,也有時間專門去看看。
記者:去做什麼?
丁敏生:重溫過去,感知變化。看看北川原縣城,回憶在哪裡救了娃兒,哪裡轉移了群衆,哪裡抓獲了不法分子,哪裡幫老百姓擡了東西。第二天又參觀了新北川。變化很大,一切如新生。
記者:當地人還記得你們嗎?
丁敏生:記得,記得,非常熱情,非常感激重慶特警。
記者:你最希望看到什麼?
丁敏生:看到大家過上幸福生活。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客戶端。并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劉濤 文 楊帆 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