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端午節是怎麼由來的
端午節是怎麼由來的
更新时间:2024-06-02 12:10:32

“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人們将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節是怎麼由來的(端午節的由來)1

屈原(動畫版)

民間有“扒龍船”、“吃粽子”、“放紙鸢”、“挂艾草菖蒲”等習俗。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端午節是怎麼由來的(端午節的由來)2

蒼龍七宿

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吉日,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

端午節是怎麼由來的(端午節的由來)3

龍舟比賽

端午節,本是上古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代”端午節的節俗活動鮮見于中原文獻記載,就現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關于端午節的相關文字記載,“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端午的習俗卻早已有之,譬如龍舟競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最初的端午節源于上古時期先民的“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現在大多數人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節日,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實際上他姓“芈”,并不姓“屈”。屈原是楚國大臣,提出了許多對于國家有利的建議,但是,遭到楚國貴族的嫉妒,被罷免官職流放,在流放期間寫下了著名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後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不願看到自己的國家被毀,毅然決然投“汨羅江”自盡,當地百姓為了不讓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便把糯米團子投入江中喂魚,後來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是怎麼由來的(端午節的由來)4

屈原投江漫畫

第二個是紀念伍子胥說,伍子胥,名員,是春秋時期(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楚國人,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投往吳國,助吳國攻打楚國,後來伍子胥攻入楚國國都時楚平王已死,他便把楚平王的屍體掘出鞭打屍體三百下,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阖闾死後,子夫差即位,因越王勾踐請降之事與吳王意見不一,又遭到吳國“大宰”陷害,被吳王賜死。其死前對人言:“我死後把我的眼睛剜出來放在都城東門,我要看着越國軍隊滅亡吳國”。吳王聽後很生氣,便下令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做成的袋子裡,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這便是紀念伍子胥的由來

端午節是怎麼由來的(端午節的由來)5

伍子胥

第三是紀念孝女曹娥說,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公元23年-公元220年)。據傳說曹娥的父親曹盱溺于河中,好幾天不見屍體,曹娥便日夜沿着江邊哭喊着父親的名字,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這天曹娥也投江了,五天後居然抱着父親的屍體又出現了。因此被傳為神話,後來傳到縣府,便令度尚為之立碑,又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诔辭頌揚。因此傳為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端午節是怎麼由來的(端午節的由來)6

曹娥碑臨帖

第四紀念介子推說是東漢蔡邕所作的《琴操》中記載的,(啥?不知道蔡邕!她女兒蔡文姬應該知道吧?那“胡笳十八拍”總知道吧?!好不知道就去問度娘吧!!!)介子推不知道什麼時候生人,隻知道死于公元前636年,為啥死的時候記得這麼清楚呢?蔡邕在《琴操》中說的很清楚了,說介子推和晉國的公子重耳(也就是後來的晉文公)是“難兄難弟”兩人在逃亡19年,有一天重耳說:“兄弟我好長時間沒有吃過肉了,都不知道肉是啥味兒了”,介子推就說:“大哥,你等着,說着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給割了下來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國即位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賞賜這位曾經割自己大腿肉的好哥們,介子推一生氣寫了一篇《龍蛇之歌》給晉文公看。随後介子推就背着老母躲進深山不出來了,晉文公看後覺得很慚愧,多次去請介子推,介子推就是不出來,後來重耳在五月五日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出來,可是不知道是介子推死心眼還是怎麼着,竟然連老母親和他一起都被燒死在山裡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就下令每年的五月五日不準百姓生火,隻能吃涼的食物,也就是“寒食”。粽子是寒食的一種,此後,人們認為端午節是紀念介子推的,也有一種說法是認為是清明節的前身。

端午節是怎麼由來的(端午節的由來)7

介子推與母親的雕像

還有一種說是“惡月惡日”說,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漢代北方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秃”等說法。東漢王充《論衡》對“五月五日生子不舉”的解釋:“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此月)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一般認為這一習俗從戰國就開始流行。此俗在東漢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本人覺得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大家看看就好不要當真。還有一些其他的說法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們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老節日的形成蘊含了深邃豐厚的文化内涵,古老節日重視祖先神靈信仰與祭祀活動,祖先神靈信仰是古老傳統節日的核心。所以我們要發揚和重視我們本土的古老節日,不要讓我們的後世子孫都忘記了我們自己的節日,那樣不就成了“數典忘宗”了嗎?你看現在“洋節日”多麼紅火,在看看我們自己的節日,唉!!不多什麼了,說多也沒有用,總之,大家都共勉吧!!!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