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一熱,泡在水裡
不用說有多舒服了
總之一個字
爽

不過這做什麼事
“安全”還是得放在第一位才行
遊泳不慎溺水
大家都聽DV君講過很多遍了
而今天
我想給大家科普一種溺水
幹性溺水

↓↓↓
最近
網傳某地一個4歲小男孩
在戲水時不小心嗆了幾口水
幾個小時後開始肚子痛

接下來幾天裡
孩子出現了腹瀉、嘔吐等情況
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這篇文章稱
孩子死于“幹性溺水”
那究竟什麼才是“幹性溺水”?

看完整件事後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
主任蔣龍元分析
網傳文章中的小孩未必是幹性溺水
因為真正幹性溺水
引起的最主要症狀是缺氧
而不是腹痛、腹瀉
幹性溺水,是指人淹溺以後,肺泡和肺裡面沒有水或者隻有少量的水,引起出現淹溺表現的原因是頸喉肌的痙攣,導緻的聲門關閉而出現的缺氧狀态。

而常見的“濕性淹溺”
是由水進到肺部
導緻肺的交換功能跟通氣功能
發生功能障礙
也就是說
兩者最終都是引起缺氧
但是它們的原因是不一樣的

蔣教授表示
發生濕性溺水和幹性溺水時
最容易受到損傷的器官
就是大腦
特别注意的是
5歲以下小孩、過敏體質人群
體質差和對外界刺激敏感者更容易
發生幹性溺水

除此之外
還有一種常見的溺水方式
叫做“遲發性溺水”
它表現為在上岸後一段時間
導緻死亡
劃重點
幹性溺水和濕性溺水
都是發生在遊泳過程中
遲發性溺水一般發生在上岸後
“上岸後可能有一部分水進入到肺裡,但沒有感到太多不舒服,由于肺裡有水可能會繼發成肺水腫,逐漸影響肺部功能,出現疲勞、呼吸困難等,最終導緻缺氧。”
醫生提醒
在遊泳時發生少量嗆水時
不要用力擤鼻子
這樣可能會導緻髒東西
進入耳内引發中耳炎
這個時候隻要自然咳出即可好轉
要想“防止溺水”
還得是有科學正确的遊泳方式
①
做好熱身準備運動
避免出現緊張 恐慌的情緒

②
遊泳前别吃得太飽
避免影響消化
③
避免在水中進行不當的動作
比如跳水、嬉戲打鬧等

在孩子遊泳時
家長們也得時時刻刻盯緊他們
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
必要時進行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
遊泳是好事
但始終還是要注意“安全”
别以為自己厲害
在水裡嬉戲打鬧沒什麼問題
要是出了事,後悔莫及呀
現在正處夏季
街坊們一定要好好留個心眼~

來源: 廣東公共DV現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