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三月廿九伯爺生,粿仔配吊瓜”的說法,它傳遞出來的信息就是,三月廿九這一天是土地爺的生日,民間炊粿仔為他祝壽。祝完壽,就可以把粿品拿來當一頓牙祭,并炣吊瓜湯來配粿仔。這裡更是傳遞着一種濃重的鄉村喜慶以及民俗的喜劇色彩。從慶生中傳遞出來的信息,我們更可以看到,這個日子切切實實是被當作感恩節來過的。廣大鄉村民衆用祝壽的形式來感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土地爺。
“伯公”,民間多以“伯爺”或“伯爺公”稱之,頗有親切感,最為随和,山上田頭,随處安家,住不嫌官廟低窄,吃無講豐盛儉樸。而“土地爺”、“土地神”,則是從他的職位級别上來說。差不多可以說,土地神,是中國道家神仙系統中級别最低的一級官員,是上天派到地面上掌管某個小範圍的小官吏,等同于一個“保長”或者“裡長”,都是屬于貼近底層的“農村幹部”。他們的工作崗位通常都是最底層的鄉村中,鄉村田頭地角,山林嶺頭或者池塘堤壩。他們的職責應是屬于管理、保護方面的,概括來說就是保境安民。管理保護範圍可以涵蓋民間的各種人畜生命财産安全,年成的豐歉,人口人丁的生殖生死的安全等等。他們的辦公地點一般都會設在最危險或者在比較可能出現安全問題的地方。而且幾乎都是處于現場辦公狀态的,二十時小時在線狀态。他們與民衆最貼近,與人民群衆的生命财産關系最密切。
正因此,一般的民衆尊敬他,信任他,甚至願意巴結他,奉承他,賄賂他。大家願意把日常中的婚喪喜慶的事情告知他,與他分享,請他指點迷津,求他保佑的保護,向他祈福許願等等,把他看做最信任的,就連家長裡短甚至不可與别人說的内心話,也向他訴說,把他當成知心朋友。而他的也門檻不高,一般人都能接近他,而且也都基本滿足人們的要求。所以,在民間,土地神,伯爺公的形象是一位慈祥的有親和力的留着長須的老者。
土地神也自知官卑職小,不敢妄自居大。民衆自願崇拜他,衷心答謝他,為他祝壽,都是出自人們對他的感念,感恩。到了傳說中他生日這一天,便備辦粿品給他祝壽。民間一般是用粿仔或面條豬肉雞蛋,這樣的待遇幾乎與民間的祝壽待遇一樣。面條也叫面線,取其長長的長壽之意。這是祝壽首選之吉祥物。牲禮也有所講究,說是三牲。但一般沒用豬頭,用一撂豬肉最普遍,外加一個鱿魚或者一片豬肝幾個紅殼卵,就是最基本的壽禮了。祝壽之後,要是能下一場不大不小的雨,人們就會高興地說,這場雨,是給伯爺公洗須的。(今天還真有雨)
如果有向老伯公許過願達成目标實現理想的,則要準備大塊厚點的壽禮,就準備一個大大個的豬腳,煮熟了來拜。正常情況下,出豬腳來祝壽就是厚敬,有更隆重的感恩成分。當然,這也隻是民間感恩伯公的一種樸素表達。大家都清楚,土地爺常年保境安民,每天都要跑來跑去,出出入入,忙忙碌碌,奔奔波波,巡視排查發現解決問題,處理突發事件等等,出勤率很高,甚至随叫随到,幾乎沒有假期。對于土地爺的工作狀況,你隻有看看《西遊記》就應該非常清楚了。每日裡事情繁雜,雞零碎盜,雞毛蒜皮,芝麻爛谷等等。
正因為民衆知道伯爺公的辛苦勞碌又沒有什麼優厚的油水,就很很自覺在每個月的初一十五給土地爺送點零食零花錢,表達一下敬意,告知個喜怒哀樂。生日了,就給土地爺獻上豬腳,面線,面條。三月新韭菜鮮美,用菜炒面條為敬伯公之美食。祝福長壽。鄉村間流傳一句俗語: 三月廿九伯公生,有夥炒面線,無夥炒“清糜” (冷粥)。甚至民間還有這個喜劇意圖,豬腳有以形補形的功效,老伯公吃了豬腳之後,腳力更好了,走起路來更省事了。
在潮汕,民間也有嫁出的女兒用豬腳熬甜地豆孝敬母親表示感恩的。應該說,在物質比較匮乏的年代,豬腳是一種比較難得比較高級别的感恩禮品了。然而,土地爺盡管非常有親和力,也清楚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斤兩,不敢随便要那些超出他的級别範圍的禮品。有一出潮劇裡面寫到土地爺時,他自己就曾說過一句話“小神唔敢想食豬頭肉”。這既是自嘲,也是事實。豬腳尚且夠級别的啦,豬頭确實是不敢随便享用。畢竟,豬頭是另外一種級别的祭拜。一般的底層神袛是不會,也不敢輕易獲取得。
當然,慶生也好,祭拜也好,現在的内容以及形式都已有所簡化,時代的變化,生活觀念的變化,對民間的風俗也會有所影響。現如今,在我國的南方,尤其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早早就都沒田沒地了,更沒有人願意種稻種田了。當時大體上的農民,大都洗腳上田當起了大老闆小老闆,甚至可以說全民皆老闆。農産品變成了商品。沒有人種水稻,也就沒有自産的米糧,人們對炊粿仔這件瑣事就不再感興趣,更多的是到市場去買,圖個方便。
物質的豐盈也帶來觀念的變化,對祝壽禮品的選擇也有所影響。相對來說,粿仔也漸漸被面線代替了。面線是幹貨,要是吃不完,還可以貯存。粿仔不能吃多,多吃對胃氣不好者不利。吃不完也不好貯存。現在用粿仔給伯爺公祝壽的少了,而改用面線的更多了。豬腳也是,豬腳的膽固醇,脂肪都很高,是三高的集約地,人們怕三高啊。另外一些火腿腸,肉丸,肉酵,豬肉等等也可以代替,水果之類的更多了。應該說,越來越多的水果出現在供桌上,就越能顯示出人們生活習慣,生活理念的改變。
不管供奉禮品的内容如何變換,形式如何日趨簡便,民衆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心系百姓疾苦的最貼近民衆即使級别很低的神,仍舊深懷感念,依舊念念不忘,則可見人們對于能為底層人辦好事實事的“父母官”感恩之心。這一點倒是可以為我們現實社會的人事活動提供借鑒
說到底,中國的老百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杆稱,有一道底線。誰真真正正為百姓辦好事辦實事,真真正正為百姓服務,百姓就把他當作寶,給他掏心掏肺,民衆是最實惠的,最講誠信的,不管是神是人,隻要對民衆好,隻要把心與民衆貼到一塊兒,民衆就感念他,感恩他,為之捧出自己一顆感恩之心。因此,我更願意相信,“三月廿九伯公生”,民間習俗為土地神慶生的這一天,看作是一個感恩的節日。
有些鄉村,如梅塘鎮的大宅村等,伯公生則在三月二十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