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兩年前哭“瞎”你的《一條狗的使命》嗎?
這一次歸來的是它的姐妹篇《一條狗的回家路》。
雖然兩部都改編自W·布魯斯·卡梅倫的小說,但導演卻不再是曾執導過《忠犬八公的故事》的萊塞·霍爾斯道姆,換成了同樣拍攝過高分動物題材電影《海豚的故事》的查爾斯·馬丁·史密斯。
上映兩天,《一條狗的回家路》票房相當平淡,還不到千萬,豆瓣僅有1475人評價,評分6.9分,想超過《使命》現象級的6.06億票房,幾乎毫無希望。
問題出在了哪兒?
乍看上去,《一條狗的回家路》與《使命》配方十分相似,都是狗狗經曆艱難險阻也要回到主人身邊的故事,隻不過《回家路》跨越的是千山萬水,而《使命》中則是投胎轉世。
無論是《忠犬八公的故事》《導盲犬小Q》還是《一條狗的使命》,“狗片”之所以感人除了汪星人自帶萌點外,最動人的一定是狗狗對主人無條件的,最純粹的忠誠、陪伴與愛。
在這一點上,《一條狗的回家路》中的貝拉絲毫不輸。
但影片欠缺就欠缺在将這種忠誠與愛變成了口号式的“我要回家”,并借由貝拉複讀機一般的内心獨白無限重複,沒有足夠的細節支撐,這種洗腦式煽情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忠犬八公的故事》劇照
在《忠犬八公的故事》裡,八公在送主人帕克上班時突然表現異常,玩起了從來不會的撿球遊戲,而就是在那天帕克因病去世。
不明就裡的八公依然每天傍晚五點準時守候在小站的門前,等待着主人歸來...
《一條狗的使命》裡,貝利和主人玩起了專屬的橄榄球遊戲,确認過眼神,你就是我的汪。
《一條狗的使命》劇照
這些都是狗狗與主人之間平凡又溫情的“獨家記憶”,也是直戳觀衆内心最柔軟角落的“催淚彈”。
相比之下,《一條狗的回家路》裡貝拉和主人盧卡斯之間的“回家”遊戲未免顯得有些刻意,連做個遊戲都不忘點題,汪心真的有些累。
造成影片感人指數不足的另一大原因是,電影裡貝拉與主人(或人)相處的時間實在太短了!
除了影片開頭短暫的常規互動之外,獨自踏上征程的貝拉完全開啟了“一條狗的旅行”副本。
在這一路上,她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遇到了兔子、幼獅、野狼、牛等各種動物朋友,甚至與美洲獅産生了超越物種的大愛。
導演花費了大量篇幅和金錢展現美國的大好河山,畫面美到每一幀都可以當壁紙。用CG技術打造的美洲獅也足以見得導演的野心。
但我們不禁要問,這一切真的有必要嗎?
這是寵物片不是旅遊宣傳片,這是《一條狗的回家路》不是《獅子王》。
就算貝拉有着鬥牛犬的血統,“聖母”的情懷,但它的核心人設也應該是一條“忠犬”,故事的核心也應該緊緊圍繞狗狗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情感展開,不是嗎?
在貝拉一路上遇到的人與動物中,有一段與孤獨的流浪漢老兵之間的互動是最符合這種感覺的。
流浪漢一方面把貝拉當成博取路人同情心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極度依賴貝拉,恐懼它的離開,這種有些病态的孤獨和脆弱感非常動人,也巧妙呼應了影片關懷老兵的主題。
這樣的段落遠比“動物世界”或是雪崩、車禍等極端情況更為真實可感,怎奈太少也太短了。
導演這種有些“過猶不及”的野心同樣體現在影片無所不包的主題上。
老兵的身心康複,動物管控的冷漠無情,連人物設置都兼顧了白人、拉丁裔、非洲裔、亞裔等不同種族和同性戀群體。
以上每一點獨立成篇都有佳作的潛質,但雜糅在一起卻隻是一部眼花缭亂的流水賬。
相比之下,《一條狗的使命》的“小格局”就顯得恰到好處。
導演踏踏實實地講述了一個狗狗陪伴男主人成長,即使輪回轉世也要回到主人身邊的小故事。
沒有高屋建瓴的主題,沒有史詩級的大場面,隻有再普通不過的家庭瑣事,生老病死。我們感動,正是因為那裡有我們每個人的影子。
好的“狗片”往往能成功地捕捉到人與狗狗最微妙的情感聯結——即使全世界對你冷眼以待,依然有它不離不棄。
這一點同樣是《一條狗的回家路》的主題,但在片中卻被符号化,口号化了。
還記得在《一條狗的使命》結尾,終于回到主人身邊的貝利說出“一條狗的使命”就是“be here”,巧妙地交代了“陪伴便是最長情的告白”的主題。
而到了《一條狗的回家路》裡,這句話變成了小學生作文點題一般的“在我和盧卡斯之間隐形的狗鍊就是愛。”
也許,這就是我們不那麼容易被《一條狗的回家路》感動的原因之一吧。
/ MORE /
/ HOT /
騙子 | 2019| 神 |敢|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