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書中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公元前2700年左右),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之間近三千年的中華古代曆史。
《史記》作為一部紀轉體通史,不僅僅是隻記載了統治階級的重大曆史活動,它也記載了涉及到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諸如政治、經濟、戰争、文學、藝術、地理、科技、宗教等等,稱得上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曆代修“正史”的作者所傳承。
《史記》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獨樹一幟的,魯迅先生就贊譽為“史家之絕唱,無語之離騷”,《史記》也是我國文學園地的瑰寶。
回到标題來,實際上,《史記》在成書時并沒有明确的書名,那麼,這部恢弘巨著為什麼會被命名為《史記》呢?
雖然,司馬遷在書中曾多次提到“史記”一詞,比如“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史記·周本紀》);“是以孔子明道,于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詩、書所以複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史記·六國年表序》);“乃因魯史作春秋”(《史記·孔子世家》)等等。
上面所謂的“史記”實際上指的是先秦時期各國的史書,而并非是司馬遷定的書名,與《史記》無關。
《史記》這一書名能最終被定下來,大緻原因是這樣的:
司馬遷曾将寫好的《史記》一部分送給東方朔(西漢文學家,漢武帝近臣)觀看,以求指點。
東方朔閱讀後,十分欽佩司馬遷的才華,于是就在此書上添加了“太史公”之名,“太史”是司馬遷當時在朝廷的官職,“公”是對司馬遷的尊稱。
到了東漢時,班固編撰《漢書·藝文志》時,因他讀到的《史記》共有130篇,于是他就将《史記》命名為《太史公百三十篇》。
此後,《史記》又有一些如《太史公記》、《太史公書》等别稱。
直到唐代魏征等人編撰《隋書·經籍志》時,參照之前已有的書名,将其簡稱為《史記》,從此,後人将此書名延續稱呼下來,至今未變。
需要補充的是,司馬遷在經受殘忍的宮刑之後,曆經14年的艱辛創作完成《史記》後,不久就去世了,《史記》一書也并沒有在當時的社會上流傳,這是因為書中所論“是非頗謬于聖人,論大道則先言黃老而後六經”(《漢書·司馬遷傳》),這句話的意思是《史記》一書與當時統治者提倡的尊經思想不合,因而沒有流傳。
直到“宣帝時,遷外孫通侯楊恽祖述其書,遂宣布焉”。漢宣帝在位時間為公元前74年至公元前48年,而此時距離司馬遷去世已經幾十年了。
本文參考自:《中國書源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