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寫給孩子的莎士比亞經典悲劇故事
寫給孩子的莎士比亞經典悲劇故事
更新时间:2024-06-02 11:34:42

  寫給孩子的莎士比亞經典悲劇故事(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1)

  戲劇,一直以來,和我們的現實生活都有一定的距離。就國内來說,從先秦、漢,直到元代、清代,戲劇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大衆化的娛樂形式。可是,就當代來說,由于各種時尚、前沿、高科技的影視節目的漸次登場,戲劇也就漸漸退出曆史舞台,離我們越來越遠了。而隻有小衆人群因着個人愛好,在一定的圈子裡忙得不亦樂乎。

  不過,盡管如此,戲劇仍作為一種不可多得的文化元素在國人心中占有無法取代的地位。特别是古時遺留下來的經典劇本,比如《西廂記》、《牡丹亭》等,還有一些在民間流傳廣泛的劇種,雖然它獨到的唱腔與演技,不是一般人能夠輕松駕馭,但其中的大多片段和情節,卻為多數人所熟悉。如今,它們已然成為一種戲劇文化标本,被一代又一代後人代代珍藏、流傳下去。

  說了這麼多,其實今日我想要和大家聊的是一部歐洲戲劇,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之一,《威尼斯商人》。在遙遠的古代,東西方的主要娛樂方式大同小異,就戲劇而言,西方出現的要較早些。《威尼斯商人》是莎翁筆下有名的戲劇,乃是一部具有諷刺性的喜劇,劇本中的語言多诙諧幽默的成分,但簡單明了的哲理卻蘊含其中,讀來别有一番韻味。

  寫給孩子的莎士比亞經典悲劇故事(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2)

  隔匣抽簽将定姻緣,三千契約欲顯善惡

  劇本一般都不會過長,在這裡兩條主要線索在簡短的劇情中一同往下發展,交相輝映,難分主次。

  貌美賢淑、德行卓越的富家嗣女鮑西亞,文武全才的威尼斯小夥巴薩尼奧,他們之間的愛情因着抽簽而定的父輩遺願,過程驚心動魄,結果卻皆大歡喜。其中的隔匣猜美人與我們古時候樓台抛繡球、擂台比武招親十分相似,現實中有浪漫,也充滿命由天定、緣分天成的不确定因素。

  無疑,鮑西亞的姻緣和比武招親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就前者而言,金、銀、鉛三種材料制成的小匣子外加三句警示語,分别代表着三種不同的選擇方式與人文修養。而後者,雖說習武之人難免有魯莽之輩,但在那崇尚英雄的時代,一個能夠在大庭廣衆之下拿下擂主之位的武士總能赢得女子的芳心。倒是抛繡球的方式比較親民化,而女子的幸運指數卻不好說。

  我們再來看一下這裡的男女主角。鮑西亞,對這位佳人的了解,最初我們是通過她和仆人的對話,與此同時,我們也知曉了那來自四方海外達官顯貴的空有其表。而男女主人公的有情人終成眷屬,則全賴于男方的選擇。巴薩尼奧的選擇恰巧向我們表露出他的德行和品性。從某種意義上,另外兩位抽簽者的存在隻是一種陪襯,它們将這等王孫公子的傲慢、拜金的本性發揮到極緻。

  另一條與之并行的線索,實則是因這一條而起。巴薩尼奧雖說位居紳士之列,卻并沒有财力支撐,前往貝爾蒙特碰運氣的資本卻是借來的。安東尼奧既是他的朋友,又是他熱心的債主。由于安東尼奧的錢财暫時都壓在海上,他便為了朋友的幸福以自己的信用向高利貸商人,也就是基督徒眼中萬惡的猶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金币。

  于是,在一紙契約牽引下,一出悲喜交錯的鬧劇徐徐上演。

  寫給孩子的莎士比亞經典悲劇故事(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3)

  民族複仇主義籠罩下的悲劇、喜劇、鬧劇間的滑稽轉變

  在這裡,一紙契約是關鍵,也是線索。正如安東尼奧當時給夏洛克簽下契約時我們所擔心的那樣,安東尼奧兩個月後就要歸來的船隻在海上發生了事故。于是,夏洛克便借機開始了他的民族主義複仇計劃。

  這個過程是悲劇,是喜劇,亦是鬧劇。

  對于安東尼奧而言,他的船隻在海上遇難,不但自身面臨破産,還為朋友的緣故陷入危險境地。可謂雪上加霜,十足的悲劇正在上演。但,過不多久,由鮑西亞假扮的法學博士介入到案子的審理中來,對于安東尼奧不利的局勢,因着鮑西亞的機智果斷順利扭轉。最後安東尼奧非但不用賠上性命,還從夏洛克那裡得到一部分賠償金,可謂有驚無險,喜從悲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出大快人心的由悲化喜。

  而對于貪婪的投機商人夏洛克而言,就是另一番境遇了。首先,是他女兒與愛人的私奔,拿走了她那視财如命的父親的銀錢和珠寶,使得夏洛克急得焦頭爛額。繼而,當他得知安東尼奧的船隻在海上的意外,首當其沖,他想到的是自己的三千金币又打了水漂,無處可讨,更是氣急敗壞。

  不過,不消一會兒的功夫,他便明白過來自己所處的優勢地位了。是的,為了報複安東尼奧一直以來對他的侮辱、打壓,以及在他生财之路上的阻礙,他不顧任何人的看法和反對,甯可喪失錢财,也要安東尼奧按照契約上的條款承擔責任。也就是說,他一定要讓安東尼奧為曾經的作為付出代價。

  當然,我們都知道,由于鮑西亞的參與,夏洛克敗訴,非但沒有得償如願,反倒賠上一半的家業。在法律明确的條款面前,他無話可說,任人支配。這前前後後他所經曆的,從女兒出走銀錢喪失,到勢在必得的報複行動,直至最後乾坤扭轉,預料之外轉勝為敗、狼狽離席。這個過程,很明顯不能用喜劇轉悲劇來給其做恰當的定論,反而是一出實實在在的鬧劇了。

  不過,在我讀的過程中,還是會為夏洛克鳴不平。從他的商人身份上來說,他的确唯利是圖、吝啬狡詐,别的不說,單從他對待自己女兒出走這件事情上,莎翁筆下夏洛克這個守财奴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了。但,從古至今,商人不都和一個“奸”字如影随形嗎?無奸不商,這個成語可謂從古沿用至今吧。隻是夏洛克這個戲劇人物将它演繹得格外露骨罷了。

  再者,劇本當中明顯表露出來的,基督世界裡強烈的反猶太情緒,想必不是那麼容易為當下的我們所接受。自古以來,因宗教信仰引發的戰争就不曾間斷,歐洲社會幾個大的信仰之間一直都是水火不容、相互為敵、彼此排斥。在基督世界裡,異教徒有時擺明着是一種挑釁。他們對猶太人的反感情緒更是由來已久,尤其是對猶太人的驅逐與殺害的那段曆史,令人慘不忍睹。這種情況下,夏洛克的卑劣形象在我們眼中便稍有減弱,反倒是安東尼奧對其的刻薄、不寬容略引人不快。

  但,不管怎樣,這都是劇作對當時社會是非觀念、文化背景的表露和反照,夏洛克這一形象雖然多多少少值得當今的我們同情,在劇作當中卻是一個注定了的、不可置疑的反面形象。因此,我們倘若想對他進行翻案,還需謹慎為之啊!

  寫給孩子的莎士比亞經典悲劇故事(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4)

  莎翁戲劇中的語言風格,諷刺與活潑水乳交融、相映成趣

  讀莎翁的悲喜劇集,相當一部分的愉快體驗來自劇中的語言。由于戲劇獨特的表現形式和道具的簡單粗糙,所以戲劇中的很多東西都是通過演員的語言、演技來展現。

  在《威尼斯商人》裡,人物語言多诙諧活潑,口語化的詞句與感歎給人一種親切之感,他們之間的對話,有時就像幾人在那閑話家常般平常而随便。然而,它雖十分地接近生活,卻又淩駕于生活之上,看上去他們是在為逗樂而逗樂,簡單直白的道理卻顯而易見。在那些搞笑又滑稽的成分裡,有直接的諷刺,更有不必費腦便可覺知的淺顯哲理。尤其是文字當中頻繁出現的巧妙比喻,其中活潑與諷刺水乳交融、相映成趣。

  再者,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閱讀歐洲著作都能看到諸多對神話傳說、《聖經》中人物和事迹的引用,或拿來作比喻,或拿來做比較,無比給人一種異樣的體驗。當劇中人物将這些偉大的形象請出,便給當下所要表達的東西增添了極大的說服性,且溢滿了浪漫主義風格,同時,那段情景也就充滿風趣、畫面感十足了。

  寫給孩子的莎士比亞經典悲劇故事(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5)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