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教育
/
創新型就業
創新型就業
更新时间:2024-05-05 21:32:26

創新型就業?【思想彙】作者:嶽昌君(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創新型就業?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新型就業(非标準就業漸成市場主流)1

創新型就業

【思想彙】

作者:嶽昌君(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編者按

2020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規模創曆史新高。與此同時,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形勢變化的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大,使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又有所增加。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一方面需要我們加大工作力度,對此,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穩就業”“保就業”已列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首要;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畢業生洞悉已經變化了的就業市場,在新的就業趨勢如非标準就業、非正規就業前轉變心态,迎接挑戰,以積極的态度開始職業生涯中的第一份工作。

非标準就業已是大勢所趨

全球經濟正處在一個充滿着波動性、不确定性、複雜性、模糊性的VUCA(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時代,勞動世界的未來充滿了挑戰也依然存在機遇。尤其對青年人而言,就業機會減少、就業質量不高将是難以克服的問題,非标準就業已是大勢所趨。

什麼是非标準就業(Non-standardemployment),目前無論是在學界還是在官方都沒有嚴格的、達成共識的定義。一般來說,非标準就業是指“标準雇傭關系”範圍之外的工作。标準雇傭關系是指全日制、無固定期限、構成雙方從屬雇傭關系一部分的工作。在某些情況下,研究人員還會将标準雇傭關系定義為在家以外的地方開展的工作。當采用這一定義時,更多任務會被歸類為非标準就業,包括電子辦公和其他形式的遠程辦公。國際勞工組織2016年11月發布《世界非标準性就業:理解挑戰、塑造未來》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将非标準就業分為四種類型:臨時性就業;非全日制工作;臨時介紹所工作和其他多方雇傭關系;隐蔽性雇傭關系和依賴性自雇就業。《報告》中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經曆了從标準就業到非标準就業的巨大轉變,世界各國的非标準就業正在普遍化。

正如《報告》所言,非标準就業的增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體現了全球化給勞動世界帶來的改變,世界各地的企業通過全球價值鍊互相聯系、技術發展對這種聯系的促進作用、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及全世界服務業的增長就是最好的例證。社會變化也是非标準就業增長的因素之一,包括如女性在全球勞動力中作用的提高、不斷出現的國際移民,以及一些工人希望其工作和個人生活的平衡能夠更加靈活。總的來看,非标準就業成為趨勢主要因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就業不平衡。經濟全球化使得國家和企業之間的競争更加激烈。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統計,2018年前20位國家的GDP占比超過80%,基尼系數為0.623。競争力強的企業主要在歐美和東亞地區,在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企業競争力較弱,标準就業的規模和占比顯著下降。

二是技術進步帶來的就業替代。近年來,人類知識積累的速度加快,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技術和設備減少了許多重複性強、技能性低的就業崗位,改變了勞動力結構。許多企業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并沒有增加甚至減少了标準就業機會,迫使一部分低技能勞動力選擇非标準就業。

三是産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就業形式改變。第三産業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和就業吸納的主導産業。全球第三産業增加值的占比于2015年超過70%并呈現逐年增加的态勢。我國第三産業于2012年成為占比最大的産業,于2015年超過一半,并将繼續顯著增加。第三産業的特點是“服務化”和“輕型化”,非标準就業的空間更大。

四是“互聯網 ”增加的新就業機會。2020年7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新業态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鼓勵基于“互聯網 ”和平台經濟的新就業方式,線上的私人教師、私人醫生、私人律師、私人咨詢師、私人代購、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非标準就業的機會将越來越多。随着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快速發展,在家上班的工作人員比例也将越來越大。

五是後現代文化帶來的就業觀念的改變。現今社會不少青年對就業的态度發生轉變,他們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但内心卻将自己的興趣愛好放在第一位,事情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這樣的文化觀念對就業帶來的影響就是不喜歡受約束的有組織的固定工作,偏好自由職業、自主創業、非全日制工作等非标準就業方式。

2020年7月1日上午,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區三官街道八裡村卓耕生态農業園果蔬大棚裡,返鄉創業女大學生蔡星月夫婦與村民們喜摘上市小甜瓜。李曉村攝/光明圖片

高校畢業生非标準就業呈上升狀态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方式也出現了很多新變化,屬于非标準就業的靈活就業所占的比例顯著增加。2004年6月,教育部在重新修訂的《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辦法》中,首次将包括自主創業、自由職業在内的靈活就業納入畢業生就業統計範疇。2020年6月29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嚴格核查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通知》,進一步明晰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相關指标的含義。其中的亮點在于“自主創業”和“自由職業”方面,自主創業的範圍加入了開設網店,自由職業的範圍加入了互聯網營銷工作者、公衆号博主、電子競技工作者等。

那麼,我國高校畢業生的非标準就業狀況是怎樣的呢?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自2003年起每隔一年進行一次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抽樣調查,迄今為止已進行了9次。通過統計分析調查數據,我們發現高校畢業生的非标準就業呈現以下特征:

一是非标準就業的占比顯著。在高校畢業生的去向中,有四種情況屬于就業,其中“已确定單位”可以歸入标準就業,“自主創業”“自由職業”“其他靈活就業”可以歸入非标準就業。非标準就業的占比呈現總體上升的趨勢,9次調查的平均值為23.5%,近7次調查的平均值為27.9%,近5次調查的平均值為29.1%,近3次調查的平均值為33.9%。可見,非标準就業已經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二是主動選擇非标準就業的比例大。北京大學發布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2019)》顯示,從整體來看畢業生更多是主動選擇了非标準就業。62.5%的畢業生認為非标準就業“有自由的時間”,55.9%的畢業生認為“工作方式靈活”。畢業生被動選擇非标準就業的原因有“工作單位的工資太低”(20.0%)、“對單位的工作不感興趣”(18.5%)、“沒有被心儀的單位錄用”(14.1%)、“工作單位的發展前景不夠好”(11.8%)。

三是非标準就業存在顯著的學曆差異。在2019年的《調查》中,在畢業生的去向中,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的非标準就業(自主創業、自由職業和其他靈活就業)占比分别為21.9%、11.7%、7.2%、6.6%,學曆層次越高選擇非标準就業的占比越低;在就業的畢業生中,專科、本科、碩士、博士選擇非标準就業的占比依次為31.5%、28.2%、11.2%、11.1%,即便是研究生,占比也在一成以上。

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黨和政府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數字經濟戰略,将非标準就業作為促進充分就業的重要抓手。《關于支持新業态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就強調把支持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業态新模式作為經濟轉型和促進改革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推動“互聯網 ”和大數據、平台經濟等邁向新階段。該《意見》提出支持15種新業态新模式發展,包括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鼓勵發展便捷化線上辦公、積極培育新個體支持自主就業、大力發展微經濟鼓勵“副業創新”等,這些新的就業形式基本上都屬于非标準就業的範疇。可見,國家正根據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勞動世界變化的新情況,大力推動和拓展各種非标準就業的空間,積極鼓勵和引導包括高校畢業生在内的各類就業群體選擇非标準就業。毋庸置疑,非标準就業将成為未來勞動世界的新常态。

如何迎接非标準就業的挑戰

我們進行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抽樣調查顯示,國有企業、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仍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期望最高的單位類型,但高校畢業生需要關注到勞動力市場上出現的就業新方式和新特點,上述這些單位的就業規模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占比不斷下降,非标準就業的空間卻不斷擴大。根據2019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計算,國有單位在就業規模上從1980年的8019萬人下降到2018年的5740萬人,在就業占比上從1980年的18.9%下降到2018年的7.4%。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7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過去很多人一講就業就是“固定工”,現在要轉變這種觀念。要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鼓勵個體經營。同時要加強就業公共服務,保護靈活就業者的合法權益。我國政府不僅将非标準就業作為促進就業的重要渠道,而且不斷完善勞動政策,提高非标準就業的質量和勞動保障。對此,無論是高校,還是大學生,都要做好迎接非标準就業的挑戰。

對于高校而言,教育應該為學生的未來做準備,應當更加重視人才培養。第一,根據就業形式的多樣性,适時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注重個性化教育,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和激情。第二,根據職業狀态的多變性,進一步增加專業選擇、專業轉換、跨學科學習的機會。而後兩項在全國高校畢業生對高等教育辦學狀況的14項評價中給分最低。第三,根據工作對象的服務性,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第四,根據市場産品的創新性,改革成績評價方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課程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

對于學生而言,非标準就業不僅是一種選擇,而且是必須面對的現實。不僅要正确地認識、勇敢地面對,而且要努力提高未來勞動力市場需要的各種能力。第一,面對不斷更新的知識和技術,要提高個人的學習力。無論未來怎樣變化,職場勝任力歸根結底還是來自于學生的學習力,作為學生要善于主動學習、深度學習、靈活學習、持續學習。第二,面對多次轉換的職業和崗位,要增強個人的遷移力。擁有一項技能、從事一個崗位、奮鬥一輩子的工作一去不複返了。高校學生除了要獲得專用型人力資本,還需要擁有通用型人力資本。第三,面對更加複雜的技術和環境,要加強個人的綜合力。非标準就業的方式和内容更加豐富多彩、種類繁多,對綜合能力的要求更高。第四,面對競争激烈的要素市場和産品市場,要培養個人的“複原力”。在未來的職場上,人們将面臨不斷出現的逆境、挫折、甚至失敗,要學會提高控制情緒、觸底反彈、起死回生的複原能力。此外,在求職過程中,要轉變就業觀念,勇于接受非标準就業的挑戰,善于發現非标準就業的機遇,甚至自主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

專家觀點

怎樣看待疫情防控時期的大學生就業

賴德勝(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在當前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的下降反映出高校畢業生就業整體時間的後移,但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不會改變;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問題突出,高校畢業生的供給結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之間亟待協調。因此,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需要從供需兩端共同發力。

張麗賓(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就業創業研究室主任):疫情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體現在就業落實的遲滞,但是不會改變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要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供給方面如教育過度問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不足,需求方面如畢業生對薪酬的高預期和勞動力市場相關崗位供給不足的矛盾等。此外,還要進一步破除就業政策上的阻礙,并對就業困難群體進行針對性幫扶。

杜育紅(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就目前的就業形勢而言,當前我國勞動力的整體受教育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勞動力的受教育結構在支撐産業結構升級方面略顯乏力。建議對就業問題加大以下方面的研究:第一,對于高校畢業生而言,可以從學生就業的城市結構角度來解釋學生就業中教育不匹配問題;第二,畢業生的專業結構與勞動力市場職業結構的匹配問題亟待更加深入細緻的分類探讨;第三,對于近年來勞動力薪酬的變化,探讨究竟是勞動效率提升還是成本推升導緻薪酬提高對于未來決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周新傑(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主編):疫情對畢業生出國出境的影響較大,如果這部分學生選擇就業,那麼将增加勞動力市場的競争性。同時,疫情催生了很多變化,有關部門出台了有針對性的政策,采取了許多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舉措,如與社會機構合作招聘,在線教育和在線招聘不斷增長,數字經濟等新業态将帶來新的工作崗位,這也是疫情之下的機遇。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04日13版)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