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教育
/
讀書大概是治愈内心孤獨
讀書大概是治愈内心孤獨
更新时间:2024-04-28 14:56:17

讀書大概是治愈内心孤獨(拯救無趣的皮囊)1

吳奇

一場由武漢席卷而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把人們“圈”在家裡。“居家不外出,就是最大的貢獻!”人們先是興奮,繼而郁悶,“宅”“硬核”“悶”“憋”成為熱詞。不少人宅出“草”來,悶出“毛”來,生出“犄角”來,憋出了“内傷”。五脊六獸,抓狂躁動,“手機、電視”無限循環;有人“招”貓“逗”狗,有人大展廚藝,有人“立掃把”,有人練瑜伽,有人打太極,有人八段錦,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意外”得來的“超長假期”,讓平時“忙得不可開交”的人們突然無事可做,于是,焦慮、煩悶、孤獨等精神症狀接踵而至,出現了精神危機。危機危機,危中有機,就看你是否能抓住。

“這幾天心裡頗不甯靜。”年輕的朱自清,沿着幽僻、曲折的小煤屑路,月光下漫步日日走過的荷塘,在“獨處”中享受“無邊的荷香月色”,在荷塘月色中,心靜了下來。

蘇轼被貶黃州,夜無眠,見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去承天寺尋張懷民,“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當然,眼下能不出屋就不出,出去也不要到人群聚集處。

年少的歸有光,在“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項脊軒,自己稍加修葺後,便“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籁有聲”。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唯有胸襟、氣度、學識、修養方能應對,唯有讀書、思考、寫作方能釋懷。筆者戰勝孤獨的方法就是讀書、思考和寫作。讀書可以轉換心情,改變思維,轉移注意力。

《勸學》是高中教材中經典名篇,但編者隻是節選了三段。在教學中總感覺缺少點什麼,總想下決心把全文讀完,可惜又總是半途而廢。此次難得的長假,“宅”在家裡,正好讀完。家裡有一套四卷本的《新資治通鑒》,裡面就有全文。我把教材沒有選的章節中的精華撷出一二,與大家分享,同時也準備給學生網絡教學之用。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讀完這段話,我寫下了這樣的感悟:讀書讓我更加感覺,不讀書,唯我獨尊,把無知當有知;越讀書,越感覺自己孤陋寡聞,越讀書越感覺自己無知。正如清張月樓在《自忏》中寫的:“自學漫诩便便腹,開卷方知未讀書。”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鸠,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蒙鸠的巢并不是不完備,而是系巢的地方不合适造成的。我一向和學生講,學習要注意方向和力量,你學習了,但方向不對,方法不對,力量使用越大,效果就越差。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君子的學習,聽在耳裡,記在心裡,體現在儀表舉止上,表現在日常行動中,哪怕輕微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為别人學習的榜樣。小人的學習,聽在耳裡,說在嘴上,或者這耳聽那耳冒,嘴巴與耳朵不過四寸罷了,怎麼能使自己七尺之軀的品德得到修養而完美呢?

在《新資治通鑒》這本書中,有豐富的“隽語箴言”,讀之頗受教育!

“聖人之心無異常人之心,常人之所欲亦即聖人之所欲也,聖人能不縱耳。”

“善學者其如海乎,旱九年而不枯,受八洲水而不滿,無他,善為之下而已矣。”

“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學在骨髓。”

人們常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的确如此!人們還常常祈禱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看似簡單,其實一輩子都能做到,也是很難的。怎樣避禍?怎樣平安健康?筆者以為,多讀書多學習,明事理,守常識,遵規律,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常鍛煉,能自主,善護念!

讀書,可以用書中的大千世界拯救無趣的皮囊,讓有趣的靈魂歸位。“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作者單位:天津市天津中學)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