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概要
“禍起蕭牆”中的“蕭牆”是春秋末年魯國國君宮室裡面用的屏風,就是用來隔開内外的小牆。
《論語·季氏》記載着這樣一個故事:季孫氏是春秋末年魯國的三個大官中最有權勢的,但是他和當時的魯國國君有很大的矛盾,他害怕魯國國君聯合颛臾(zhuān yú )這個附屬國家把他的權力奪去,于是想先下手為強,決定派兵攻打颛臾。輔佐季孫氏的冉有和子路去見孔子的時候,怕孔子責備他們的做法,就替季孫氏辯護。冉有說:“颛臾離季孫氏的封地近,怕以後産生禍患,所以季孫氏準備攻打它。”
孔子一聽就知道怎麼回事,所以特别生氣地說:“颛臾是魯國的附庸國,彼此共存亡,為什麼要去攻打它呢?一個國家如果安定,自然會有其他國家的人來歸附。如今,其他國家的人不歸附,你們不想辦法解決問題,反而在國内使用武力,這樣隻會把國家搞得更亂。季孫氏的目标不是颛臾,而是魯國國君的位子吧。”
季孫氏的做法就是讓禍患從内部引起,最後讓整個國家都遭殃,他自己也不得善終。所以禍起蕭牆這個成語就是比喻禍患發生在内部,也比喻身邊的人帶來災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