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交往的教育。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家教中心主任 闵樂夫
近日,我看到一本關于“校園性問題訪談實錄”的書,講述了13位中學生發生性關系的原因與過程,讀後令人感慨萬千。書名叫《藏在書包裡的玫瑰》,兩位作者孫雲曉、張引墨指出,這13位中學生的經曆中,至少有以下5個事實要提醒;三分之一來自重點中學甚至是名聲顯赫的學校;他們初次時百分之百不用;他們有性交經曆的事實,而父母和教師百分之百不知道;他們對學校與家庭的百分之百不滿意。
是的,反思中學性教育,我們的确存在着缺憾,也存在着認識分歧。對待藏在書包裡的玫瑰,父母、教師可能會有多種選擇。這裡有幾個交往教育的理念需要澄清――
1.中學生之間交往妨礙學習。
這是錯誤的。獨生子女成長尤其需要同齡夥伴的交往,交往中學會尊重,學會關心,學會誠信,學會寬容,學會律己;避免孤僻,避免自傲,避免自卑,避免自私;獲得樂趣,融入集體,交往帶來學生社會化的成熟。成長中缺少交往很難成人,當然也很難成才。青春期少了這課,成人後再彌補,相當困難。
2.中學生可以同性交往,異性交往不鼓勵。
這也是錯誤的。異性交往可以知識互補,性格互補,促進他們的社會化成熟,交往中學習規範、學習禮貌,體驗自己的性别角色。禁止異性交往是違背人性的,也是根本辦不到的。青春期異性交往一片空白的孩子,進入青年行列時會有異性交往的障礙、恐懼,會對他的婚姻造成負面影響。
3.異性交往不教自會。
這很荒唐。少男少女是未成年人,閱曆淺、感情真,交往中如何保持好友誼的度,非常需要成年人的保護和引導。要告訴他們異性交往應當是公開交往、群體交往。異性交往具有風險性,因為情感不穩定,過程不确定,最好避免一對一,最好避免秘密交往。要提醒他們,既然在春天就不要做夏天的事,天涯何處無芳草,不需急在少年時,現在擁有了一棵樹,是不是過早失去一片森林?
4.出現個别異性交往過密現象,是班主任工作失職。
不對,個别過密現象發生很正常,這既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老師的錯,這是個體的差異造成的。出現一對一交往,出現秘密交往,是生理發育差異、心理發展差異、性格差異、社會成熟度差異碰出了感情火花。讓孩子和父母教師共同努力,促使他們回歸理智的軌道。
5.“早戀”的概念,用還是不用?
我建議不用。“早戀”是個本土概念,是個成長概念,是個動态概念,是成年人對中學生異性交往産生戀情現象的反省式、演繹式、批判式的定性表述,是媒體對中學生異性交往過密現象制造出的一個不科學概念。“早戀”誤導人們對此現象的簡單的功利的判斷,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