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的禁果效應―語文建設―文章摘要―龍源期刊網
“禁果”的說法來自古希臘傳說:伊甸園中的夏娃被禁止摘食惡樹上的禁果,然而她抵抗不住蛇的誘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偷食了禁果,最終受到上帝的懲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類似經驗: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讓知道的東西就越想知道。這種逆反的心理現象叫做“禁果效應”。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禁果效應。對提高教學效率、活躍課堂氛圍、改善師生關系有重要意義。以下便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的幾點想法:
第一,放大“禁果”
在人們心目中。禁果好比洪水猛獸。總是避之唯恐不及。語文教師應正确認識,揭開禁果的神秘面紗。以學生的好奇心為契機,放大禁果。
上課鈴響了,老師已進入教室。學生們仍然叽叽喳喳。老師沒有大聲訓斥學生,而是任憑學生“自由發言”。數分鐘後,學生漸漸安靜下來,好奇地望着老師。老師問:“剛才同學們都談得很投機。有哪位同學能把談的内容跟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呢?”學生們鴉雀無聲,像犯了錯似的低下頭。老師感到學生們對他的話産生了誤解,就鼓勵道:“給大家一點時間。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這可是一次鍛煉自己的好機會啊!”同學們陸續舉手發表自己的想法。後來,在每節課的前五分鐘,語文課上有了固定模塊――“自由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