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之于我們這個城市,正是改變生活的加速度。好比“酒吧”兩字,10年向前,乃是城市生活的潮流先端,似乎隻是一小個時髦動物群落的聚集之所;而10年向後,則已經不再算得上是“時尚”。去酒吧消磨掉一個個風情流動的夜晚,實在隻是這城市裡普羅大衆人盡可道出若幹心得的日常生活。
我們有越來越多的選擇,有越來越多的縱樂方式,隻以酒吧論:頂尖DJ輪番空降的最前沿跳舞俱樂部、飲酒如飲桶裝水的時髦夜場、從BLUES到NU-JAZZ全線可奉的爵士酒吧、推銷精英夢境和弛放氣氛的LoungeBar……酒吧就像是城市生活多元化的标本,最好的一切盡皆報到。
我們這次關注的這些男人們,幾乎每天的上海夜空,都可聽聞他們于酒吧彈撥而出的樂聲,然而他們卻并非夜生活潮流風頭浪尖上的人物,10年,甚至更久,卻隻如一夜,隻在若幹以音樂為主題的酒吧裡演奏或者演唱。
而且,他們的表演風格,稱不上先鋒,算不得另類,甚至時常連“新”字都不搭邊。那些粵語歌黃金年代的老歌,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是他們時常演繹的曲目,還有那些聽到前奏第一個起音便可哼出副歌最末一個曲調的英文老歌。其實這些歌,在若幹年前,他們剛剛開始照着錄音磁帶“扒譜子”的時候還算是流行新曲,時至于今,則已經是經典老歌。當然他們也會排練些最新最口水的歌曲,甚至連《老鼠愛大米》、《童話》這些俗調,也可能會是演出時的熱場曲目。可是,搖滾、金屬、爵士、拉丁,一個變調即出,他們的水準絕對專業圓熟。
至于楊坤的歌,通常他們曲曲拿手,這個從酒吧裡唱出來的黯啞又高亢的聲音,每每他們演繹來,會是該夜最令聽者動容的片段。歌者的歌聲會足以亂真,而演奏的即興華彩也通常出于是曲,因為楊坤便是他們的兄弟,曾經并肩于同類的舞台上,如今亦不減那江湖風聲的氣息。
他們演出的場合,通常在招牌後邊大大标注上“音樂酒吧和餐廳”。沒錯,他們就是這城市夜晚的熱鬧底下,最堅實又真實的一群人。他們見證并曆驗着上海酒吧文化的發生和發展。他們的音樂風格和市場和商業牢牢鉚合在一塊兒,客人喜歡聽什麼,他們就演奏什麼,怎樣會讓酒吧的生意興隆,他們就怎樣改變自己的演出内容。從來不講什麼高調,理想呀,激情呀,這些他們都不缺,可他們都牢牢認定音樂就是他們的職業,這是最基本最基本的屬性。那些繁花迷眼的音樂概念、夜店潮流、前沿風尚,凋謝就像開放那樣輕而易舉。而他們一直在那裡,每個晚上,在若幹隻以吉他、貝司、鼓、鍵盤及人聲構成舞台全部、不輕易容納更時髦元素的音樂酒吧和餐廳,他們彈撥着上海的夜色。通常他們都已經不年輕,他們做着他們的年齡裡最心安理得又恰如其分的事情。
燈光未及處一切如此安好
差不多4年前一個晚上,邵敏接到褚偉明的一個電話。褚偉明說:哥們,我們現在缺個貝司手,你回來吧!這時,邵敏離開酒吧的舞台、去經營父親的廣告公司已經4年。這4年,他一直花力氣習慣每天早晨起床、上班、處理各項公司事務、見客戶、吃工作餐、準時下班、回家、陪太太和孩子的生活狀态。他剛剛領來一條小狗打算好生侍養,家庭生活已然很像模樣。他回答阿明說:讓我考慮一下。
2分鐘以後,褚偉明就聽到了邵敏的回答:好!
就這樣,邵敏重新回到他的樂隊:邵敏、褚偉明、陳偉、董音。這個組合一直完整到現在。在ARK,他們是最基本的演出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