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些人童年時在溝渠捕捉的小魚,或是那些飼養在水缸内的小魚,不久後相信就可用來探測水源内的污染物,以确定水源裡是否含某些導緻男性不育或精子數目下跌的禍首。 新加坡國立大學準備在這一兩年内研制出一種可迅速檢測水源清潔程度的脫氧核糖核酸芯片,隻要抽取魚的血液,滴在芯片上,就可探測水源中是否含有雌性激素,影響雄性動物的生殖能力。 這是國大生物系多年來對斑馬魚基因研究的成果之一。 實際上,早在三年前,國大生物系就已在國際斑馬魚基因學研究領域中建立威信,首先開始對斑馬魚3000個基因的複制工作,成為當時國際斑馬魚基因資料庫。凡世界各地科學家要研究斑馬魚基因,都會向國大生物系索求一些斑馬魚基因樣本。 五年來緻力于斑馬魚基因複制和研究的國大生物系宮知遠副教授,就曾和國際知名的斑馬魚基因研究學家,于兩年前在科學界著名的《自然遺傳學雜志》中聯合發表首個較完整的斑馬魚基因組圖,是研究魚類遺傳學領域的一大裡程碑。 半年前,宮知遠副教授也成功找到斑馬魚基因的啟動子,并成功把啟動子轉入從水母身上找到的熒光基因。這一來,隻要把這個熒光基因轉入魚的任何部位如皮膚,那個部位就會發出熒光。 所謂啟動子是基因的首部分,決定基因反應的時間、哪部分的基因作出反應及作什麼反應。有了啟動子,等于找到打開基因反應的鎖匙。 為熱帶觀賞魚“加色” 宮副教授已為這個科技申請專利權,并有意将該技術商業化,為熱帶觀賞魚“加色”,讓魚兒的皮膚呈熒光綠或眼睛呈熒光紅等。 把該技術擴大到水源污染探測方面,宮副教授打算把熒光基因轉入另一種淡水魚——青魚将魚上。一旦青魚将魚接觸水中的雌性激素,身體就發出綠色熒光。這一來,海洋或水源保護者就可用最便宜方便的方法檢測到水中是否含雌性激素。 雌性激素是制造塑料過程中添入的化學劑,影響雄性生物的生育能力。 人魚基因非常相似 魚和人的基因組竟然沒什麼不同,而且人魚的基因可搬來搬去、相互取代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是這樣,為何人是主宰着其他動物的高等動物,魚卻不是 宮知遠副教授說,科學界也正為這個謎傷透腦筋,目前隻能猜測人與其他動物不同之處,可能是非常小部分重要的基因不同,或是表達次數和次序不同,結果造成人與其他動物的差别。他說:“實際上,從人魚身體結構來看,相似之處非常多,魚的前鳍和人的手有着同樣的骨胳結構,唯一不同的是,同一組基因在人體内表達兩次,結果人就多了手指。然而,是什麼促使人的基因表達多一次,則是未解的謎。” 正因為人魚基因非常相似,尤其是早期的胚胎發育過程幾乎相同,所以研究魚的基因變化,就能進一步了解人類基因的功能,“我們不能在人類身上做基因實驗,隻好從其他動物下手。” 科學家往往把魚的某個基因“弄死”,然後觀察魚的發育變化,從而确定該基因的功能,再推理到人類相同基因的功能,研制人類疾病的基因導因。 目前,科學界正着手通過斑馬魚的研究,設法找出人體低鉻貧血病的基因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