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教育
/
對大學之道的思考和感悟
對大學之道的思考和感悟
更新时间:2024-05-03 20:53:02

對大學之道的思考和感悟(大學止于至善)1

你好,我是老餘。

朱聖人給我們指明了閱讀《四書》的先後順序:先讀《大學》、再閱《論語》、次讀《孟子》,最後是《中庸》。

之所以要先讀《大學》,是因為它搭建了儒學大廈的地基和承重牆,名曰“三綱八目”。把這11項弄懂了,後面我們再品儒學大家們的思想,心裡就有了歸攏的地方。

《大學》中也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就從《大學》開始吧。

知道你工作忙沒時間琢磨,我辛苦點,每天花幾個小時,争取把一個問題在3000字以内講清楚,這樣你就能在5分鐘左右讀完。

東西非常多,但聖人告誡我們:學習要下“日日不斷、滴水穿石”之功。

我深以為然,如果你也認可,那接下來我們就相依為伴,共同精進。


儒家經典《大學》解讀:第二篇

(一)

上篇說了,《大學》是建造儒家思想大廈的地基和承重牆,開篇就是儒學的“三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第一綱),在親民(第二綱),在止于至善(第三綱)。”

上篇說完了第一綱——明明德。

本篇把剩餘的兩綱講明白——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二)在親民

朱熹說,親民就是在自己“明明德”(擦亮自己)後推己及人,讓周圍的人也「革新其舊」,變得“明德”起來,有一份報紙叫《新民晚報》,“新民”也是這個意思,開啟民智。

我們常說,要做最好的自己,也就是商湯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好一點點。

所以,三綱中的第一綱“明明德”就是「擦亮自己」,第二綱“親民”就是「照亮别人」,提高自己的修養,然後帶動周圍的人一起提升。

注意,這裡的“親民”不是說教,而是用行動去影響,讓自己的行為成為榜樣,這就是儒家說的「率先垂範」。

這一點,我們拿兩個場景來說:

1、在教育孩子時。

蒙台梭利說0--6歲的孩子有吸收性心智,這個特點就是全盤吸收他周圍的一切,你看書他就看書,你打王者榮耀他就玩吃雞,你刷泡沫劇他就看光頭強... ...

此時,你拿出家長的權威有用嗎,多半沒用。不僅沒用,他大概率還會撅起小嘴說,你能打遊戲,為什麼我不能?你自己都做不到,為什麼要求我做到?

即使真的被逼着去寫作業,在極不情願時地學習,那也就是在淫威下做個樣子,避免挨打而已,學進去是不可能的。

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最好的方法是耳濡目染,你怎麼做孩子們就會怎麼做。

你在閑暇時間看書,孩子也會學你的樣子看書。作為家長的你“日日新”,才有資格去帶動孩子“又日新”。

所以,在教育孩子時,《大學》裡早就明示了正确的的方法,唯有「率先垂範」,别無他法。

2、在職場中。

如果你是老闆,是如何驅動下屬的?

比如有個台灣有個做酒店的老闆,遇到了一個問題:

當他的車和顧客的車同時到酒店門口時,門童第一時間跑來給他開車門,而不是給顧客開。

但他們公司的價值觀是:客戶第一。

要你這個老闆,看到員工的行為違背了公司最基本的價值觀,會怎麼做?

直接訓斥?開大會批判、重提價值觀的重要性?還是以此為契機,讓全體員工背誦、考試價值觀,最後還将考試與獎金挂鈎?

這些方法也不能說不對,但總歸感覺像是生病了沒找到病因,有隔靴搔癢之嫌。

其實,就像教育孩子一樣,最好的方式還是「率先垂範」,我們看這個老闆是怎麼做的:

1、他什麼批評的話也沒說,下車就去給顧客開車門。

門童一看,立馬明白了,且羞愧難當。酒店經理看到老闆在幹門童的活,立馬跑下來說,對不起對不起,是我沒有管理好。

老闆說,沒事,我是開酒店的,給顧客開車門也是我的本分工作。

2、直到讓自己「率先垂範」的能量大到影響全公司才算完事。

給顧客開一次門,隻能影響門童;

開一小時,隻能影響一個部門。

如果是開兩周的門,會怎樣呢?

這個老闆就這樣站在那裡給顧客開了兩周的門,這樣全公司的人都知道大老闆在一線,大老闆是真把「顧客第一」當真了。

于是,全公司開始反思、改進如何做好「客戶第一」。

從此,「客戶第一」的價值觀才算真的植入到酒店的基因裡。

這就是儒家三綱八目中的前兩綱——自己“明明德”後,再用“親民”,讓周圍的人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教育孩子是這樣,治理公司也是這樣。

好,我們再看三綱中的最後一綱——止于至善。

(三)止于至善

什麼是止于至善?就是“日日新”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至善”狀态就是“明明德、日日新”的最後狀态。

止于至善的“止”,明朝改革家張居正說得很形象,就是到了這裡就不走了,就像回家一樣,到家了,就在這裡停下、住下了。

至善,我理解的就是“存天理、滅人欲”的最後狀态。

當然,這裡的“人欲”,不是指普遍的欲望,滅人欲其實也不是讓你去徹底佛系,什麼也不想也不求,我理解的“人欲”就是過度了,物極必反了。

比如想吃好美食,這是不是人欲?

我覺得不是,但你天天放縱美食欲望,大魚大肉吃出了三高,把身體都搞壞了,這就是人欲了。

西方的七宗罪中,貪戀美食毫無節制地把自己吃成了大胖子,就是這七宗罪裡的一大罪,看來很多道理無論是什麼門派、什麼地域都是想通的。

所以,在吃飯上,“止于至善”是什麼狀态?

就是你可以吃可以喝,但要有個度,心裡要有杆标尺有個刻度。假如7分飽是絕對正确的,也就是說吃飯的“至善”狀态是“7”,那吃少了或吃多了都不是至善狀态。

再比如孩子的睡眠時間,假如睡8小時是最佳配比,也就是睡覺的“至善”狀态是“8小時”,睡多了睡少了都不是止于至善。

所以,止于至善就是“中庸”的狀态(中,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就是恰到好處的剛剛好。庸,就是不變,所以中庸就是每次都是恰到好處,多一分則多,少一分則少)。

現在的你肯定有疑問了:這麼精準,能做到嗎?

孔子說:“中庸不可能也!”這種狀态是不可能做到的。

既然不可能做到,為什麼要有這個“止于至善”呢?

因為它的作用就隻有一個,為我們提供一個标準!

就像圓一樣,我們心裡的圓可以想象得完美無瑕,但現實中的圓,無論誰畫,用多高精尖的技術來畫,用高倍放大鏡一看,總會有瑕疵。

但這個标準必須有,且需要精準,這樣我們就能随時檢查自己,我們一日三省吾身才有參照物。

當然了,至善的狀态還有最本質的東西——那就是完全沒有私心。

人,怎麼可能完全沒有私心呢?

這也是一種不可能達到的狀态,但這是标杆,就像微積分一樣,我們可以無限去接近它。

為什麼要無私?有私心、有強烈私心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不好嗎?

對此,我就問一個問題:

有私心,這個世界就能如你所願滿足你的私欲嗎?

顯然不能。

既然不能滿足,那你的煩惱是不是與日俱增?

比如你有私心地去幫助一個人,當你伸手的那一刻就開始想着回報了,一旦對方沒有回報你,是不是會惱羞成怒?

但如果你是無私心地去幫助呢,效果就完全不一樣,我幫助他是因為我的“明德”告訴我,對人施以援手是一個很好的德行,除了想幫,沒有别的起心動念。

這樣一來,别人不回報你,你不嗔不怒,别人回報你,你會有小确幸。

這就是無私和有私的最大區别——讓你的心能靜一些。

看來,“心底無私天地寬”,還真是有點道理。

(完)


【本文相關】

1、《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到底是什麼意思?

2、《傳習錄》:為什麼譯文的每個字你都認識,卻不知道它在說什麼?

【下篇主題】

儒家“三綱”講完了,下篇說一說“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