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關鍵詞課堂教學實錄
汪旭升
(本文發表于《讀寫月報》(語文教育版)2016年4期)

教學目标
1.揣摩、品味文中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詞語運用得準确生動。
2.學習作者根據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詳略的方法。
3.培養理清複雜結構的能力,體會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點,融情入景的,鑒賞文章細緻逼真的圖畫美。
2.關鍵詞的理解:好豆—好戲—那夜—樂土。
學情分析
《社戲》這篇課文寫的是少年兒童的故事,裡面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情節,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相仿,因此會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學生的閱讀興趣可能會隻集中在故事情節上,而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人物刻畫不會很在意。也由于作品年代久遠,學生對寫作背景不熟悉,所以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應該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讨論,去領悟。有些問題需要在老師的點撥下,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小組讨論,分别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過集體的智慧,解決疑難問題。

一、檢查預習
師:先請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來自浙師大的研究生們。機會難得,希望同學們多表現自己,展示出我們金華五中初一(6)班學生的風采,好不好?
生(齊):好。
師:請一位學生讀字詞(PPT顯示):
歸省、行輩、憚、絮叨、凫水、撺掇、踱、潺潺
(師糾正讀錯的字音,生齊讀兩遍。)
師:本文是一篇小說,故事情節比較長,請同學們把主要事件梳理一下(PPT顯示,括号内為空白)。
歸省平橋 —(放牛釣蝦)—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公公送豆)
(學生速讀課文,梳理情節,填補空白。)
二、抓住關鍵句解讀
師:那一夜的社戲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文中有一句抒情的話,對此事表示懷念。這句話在哪裡?
生1:最後一句。
師:(PPT顯示)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師:很好,關鍵句往往出現在哪裡?
生2:結尾。
師:還有呢?
生3:開頭。
師:我們如果能抓住關鍵句去理解課文,會更加快速有效。關鍵句裡面還要找到關鍵詞,你覺得哪幾個是關鍵詞?
生4:好豆、好戲、那夜。
師:好,我們逐一來看。
(一)好豆?
師:好豆,你認為這個豆好吃嗎?認為好吃的請舉手。(大部分學生舉手。)
認為不好吃的也請舉手。(沒有人舉手。)
師:我以為這個豆是不好吃的,請看——(PPT顯示)
但我吃了豆,卻并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
師:好吃的話今天也應該一樣啊,過了一夜難道這個豆變味了?請你結合課文24到27自然段的内容來說一下。
生1:昨夜的豆是“偷來的”,“偷來的”比“送來的”好吃。
師:“偷來的”有味道。好的,我們想聽聽不同的聲音。
生2:因為那時候夥伴們都已經很餓了,而且很乏力。
師:對,又累又餓,那時候是午夜時分了。時間、地點、人物等角度都可以去考慮,還有什麼發現?
生3:那是一群人搶着吃,比一個人吃要有滋味。
生4:自己煮着吃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師:這是豐衣足食?
生4:就是說吃自己動手做的味道更好,更享受。
生5:還有一個,豆不一定是六一公公的,還有些是阿發家的。
生:在野外吃,環境比較好。比如野炊啊,即便是普通的食物但也感覺特别好吃。
師:對,比如這豆,我們放在賓館吃,放在教室吃,可能味道就沒那麼好。但在野外,大自然中,而且是在航船上——味道就不同了。回答非常全面,你看,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氣氛都有了。所以這豆真的是好豆啊!
(闆書:好豆!)
(二)好戲?
師:好,品完了好豆,我們再來品——
生(齊):好戲。
師:戲好看嗎?請認為好看的同學先來說。
生1:第22段:“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這一句表現了作者的留戀之情。
師:那麼戀戀不舍,那麼留戀戲台,說明是好戲。其他同學的意見呢?
生2:第20段:“忽而一個紅衫的小醜被綁在台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這一夜裡,我以為這實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他認為這折戲很好看。
師:至少這一者戲還是好看的。
生3:他們議論着戲,如果不好看幹嘛要議論。
師:那不一定,不好看的戲也要議論的。下面請認為不好看的同學說一說。
生4:第20段:“我不喝水,支撐着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麼,隻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麼高低。年紀小的幾個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談話。”看出戲很無聊,小孩子覺得無聊,大的也自己講話了。
師:有些人都打呵欠了,如果戲好看我想睡都睡不着。很好。
生5:第21段:“然而老旦終于出台了。老旦本來是我所最怕的東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這時候,看見大家也都很掃興……”掃興了肯定不好看了。
師:而且不是一個人的意見,小夥伴們一緻認為這樣。還有嗎?不同角度去細讀。
生6:第18段:“烏篷船裡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們也不在乎看戲,多半是專到戲台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簡直可以算白地。”大人也覺得無聊,隻顧着吃。
師:嗯,戲不好看隻顧着吃了。還有誰補充?
生7:第18段:“但那鐵頭老生卻又并不翻筋鬥,隻有幾個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陣,都進去了。”看戲的人很少。老旦都不拿出真功夫給我們看。
師:對,觀衆少,表演的勁頭也少。“我”最想看的是什麼?
生8:第19段:“然而我的意思卻也并不在乎看翻筋鬥。我最願意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許多時都不見。”他自己想看的戲等了很久都沒看到。
師:這個願望沒有實現,“我”很失望。不是像現在我們想看什麼就可以看什麼。總的來說,這哪裡是好戲?這個好戲要加個大大的問号。(闆書:好戲?)
師:前面認為是好戲的同學,還有什麼意見要補充?
生9:第16段最後一句:“而況并沒有空地呢……”,沒有空地說明人多,所以在大人看來是好戲。
師:如果僅僅關注這個戲的内容,你的确是讀不出什麼“好戲”來。但如果我把雙引号放在“好”這個字上,好戲可以指什麼?僅僅指戲的内容嗎?如果我們從整個看社戲的過程來看,這算不算好戲呢?
生(齊):好戲。
師:請同學們回看課文,看戲前,看戲中,看戲後,能不能找出一些依據來。前面已經有同學找到了,看戲後戀戀不舍,說明這戲好。另外還有沒有?
生10:我認為這個好戲應該還有在路上看到的風景。
師:自然美景映襯出戲的好。還有嗎?
生11:還有第7段,小夥伴撺掇起來去看戲,“我”非常想去看戲,又怕外祖母生氣和擔心。這個戲吊足了胃口,之前不能去看戲,後來終于可以去了。
師:這個看戲的過程有這麼多波折,讀起來也是——
生(齊):一波三折。
師:很好,過程有趣。你看那麼強烈的願望落空了,後來又滿足了,渾身的輕松啊。還有嗎?請看(PPT顯示)。
而老旦終于出台了。老旦本來是我所最怕的東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這時候,看見大家也都很掃興,才知道他們的意見是和我一緻的。那老旦當初還隻是踱來踱去的唱,後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擔心;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地罵。我忍耐的等着,許多工夫,隻見那老旦将手一擡,我以為就要站起來了,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全船裡幾個人不住地籲氣,其餘的也打起哈欠來。雙喜終于熬不住了,說道,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踴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退幾丈,回轉船頭,駕起橹,罵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
師:這段看戲的過程寫的很有趣,你認為哪些詞句寫得很有趣?能讀出來嗎?
生12:最後一句,“大家立刻都贊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踴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退幾丈,回轉船頭,駕起橹,罵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很好玩。
師:很好玩啊,這是行駛船啊,那看戲的過程呢?
生:我最怕老旦唱,但老旦卻坐下來唱了。
師:怕什麼來什麼。終于出台了,本來唱一下也就算了,但他偏偏還坐下來唱了,好不容易站起來以為他要走了,但是又坐下了,這不是耍我們嗎是吧。我們一起把這句齊讀一下。
生齊讀:“隻見那老旦将手一擡,我以為就要站起來了,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
師:你說來不來氣。這段文字是另一種味道,這種體驗是深刻的,是不那麼愉悅的深刻,但這種體驗有沒有價值?你不要以為隻有愉悅的體驗才有價值,這種體驗也是人生的财富是不是。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把無聊至極的内容都可以寫得那麼有趣,這是文筆上的——一波三折。把看戲的過程寫得惟妙惟肖,不是魯迅誰寫得出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闆書)好戲?!
一段文字可以反複來讀,既看看内容,也看看寫法,才叫讀語文。
師:同學們,知道這篇文章是删減的嗎?我們來看看被删減的部分。
投影展示:我們退到後面,一個辮子很光的卻來領我們到了側面,指出一個地位來。這所謂地位者,原來是一條長凳,然而他那坐闆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他的腳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我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着便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師:全文其實看寫了三次看戲,兩次是近二十年的,一次是小時候。近二十年的我選了一小段,大家快速看一下。對比前兩次看戲,我們似乎更能明白“好戲”的含義。投影上是第一次看社戲的過程,找一個成語就知道了。
生:毛骨悚然。
師:而且是在坐闆上,和船上相比肯定不舒服。再來看第二次。
投影展示: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待過什麼事物,而況這身邊的胖紳士的籲籲的喘氣,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蕩,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醒悟到在這裡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時便機械的擰轉身子,用力往外隻一擠,覺得背後便已滿滿的,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後無回路,自然擠而又擠,終于出了大門。
師:好看還是難看?
生:難看。
師:找幾個詞語說一下。難看或難受的理由。
生:胖紳士很擠。
師:魯迅寫的很幽默,他怎麼說的——“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這個意思能讀懂吧,簡單地翻譯一下怎麼說?
生:胖紳士往前擠了擠,後面空地就沒了。
師:大家想,魯迅是比較瘦的,然後那個胖紳士把肥嘟嘟的肉擠到我身上,大家想想能舒服嗎?所以這個擁擠的氛圍就有兩種含義,在趙莊看戲船堵但人堵不堵?
生:不堵。
師:大自然的感覺,空氣令人舒暢啊,所以這裡的感覺永遠無法與社戲相比的。所以他後來怎麼樣呢?一起讀一下。
學生齊讀:“我後無回路,自然擠而又擠,終于出了大門。”
師:兩次看完之後,魯迅這樣感慨——
投影展示:這一夜,就是我對于中國戲告了别的一夜,此後再沒有想到他,即使偶爾經過戲園,我們也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至于我看好戲的時候,卻實在已經是“遠哉遙遙”的了,其時恐怕我還不過十一二歲。
學生齊讀。
師:至于什麼時候了?看什麼戲?
生:十二三歲,看社戲。
師:什麼戲,從這句話中看。
生:好戲。
師:所以,魯迅是不大會寫錯的,他用字是很謹慎、很精确的。

紹興戲台魯迅故裡
【插評】拓展閱讀教學曾經很時髦,但也存在一些弊端,諸如:主次不分,原文都沒讀充分就跑課外去了;時機不當,不是學生的閱讀和思考過程中真需要拓展時适時呈現;簡單堆砌,數量太多以緻于學生根本來不及看;目的不明确,有的材料甚至沒有教學價值等。這裡還原了《社戲》的前兩次看戲的内容,比較閱讀後較好地達到了教學目的——原來作者是從這三次看戲的過程對比中來說好戲的。課文編者可能是囿于篇幅而删,但的确給學生帶來了不少閱讀的障礙,這樣的拓展閱讀就很有必要。總之,拓展閱讀的環節一定要有機融入,與整個教學渾然一體。

(三)那夜
1.那夜的景
師:好,戲看完了,我們再來看那夜的景。同學們快速浏覽課文,你覺得哪些景物描寫最美?
生1:第22段很美,“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了。”燈火戲台,紅霞滿罩,仙山樓閣若隐若現,虛無缥缈,宛如仙境。
師:很好,四字短語排列組合,就是一幅水墨畫。我也找了一段,一起來看看。(屏顯。)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胧在這水氣裡。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台,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師:美在何處?
生2:坐在航行的烏篷船中看到的是山在動而不是船在動,可見歡喜的心情。
師:相對論嗎?還有禅意,不是山動,不是船動,而是心動。
(衆笑聲。)
生3:第一句我覺得運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覺、觸覺混雜在一塊,充分運用多種感官寫出了鄉村夜晚河中之景。而生動的文字讓我也好像聞到了那種清香。
師:很好,你告訴我們寫景最好要開放五官,視覺、聽覺甚至幻覺都要參與。“通感”這種修辭手法大家記一記,很專業。
生4:“月色便朦胧在這水氣裡”,這句話看上去好像沒有一個謂語,但作者是把“朦胧”當成一個動詞,更寫出月色在水汽中模糊不清神秘的樣子。
生5:有一首歌詞叫《月朦胧鳥朦胧》:山朦胧,樹朦胧,花朦胧,夜朦胧,燈朦胧,人朦胧……朦胧就是一種美。
師:讀得非常好,記點下來。謂語是有的,哪個詞語?朦胧,它本來是形容詞,現在作謂語,有動态感。還有一個短語“鐵的獸脊似的”,化靜為動,把起伏的連山寫活了,這個情境就展現在我們眼前。總之,那夜的景物很美。
【插評】景物描寫的賞析是《社戲》一課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主要内容。許多《社戲》教學案例中,景物描寫的賞析花了很多時間,卻沒有引領學生真正讀懂好戲,這樣設置教學内容是詳略不當,目的不明。那夜的美景是看社戲的過程中自然所見,環境描寫的賞析教學也要為整體的教學目标服務。水鄉月景和趙莊社戲都是江南越文化的組成部分,彼此輝映。

2.那夜的人
師:那夜,不僅景美,人也美。那夜有哪些小夥伴?你任選一個說說他們的性格特點。
生1:雙喜,我覺得他是一個有點着急,但有時又很機靈的人。
師:哪裡看出很機靈?
生1:第33段,雙喜說:“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吓跑了”,這可以看出雙喜因為怕六一公公責罵,所以動了點腦筋。
師:什麼腦筋?
生1:“我”在平橋村是受到優待的,所以“請客”也有必要。
師:先是找個借口,然後轉移話題,很機靈。好的,還有嗎?
生2:我覺得阿發是一個大方慷慨的人。第26段中阿發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他于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一般小夥伴出去說要偷也偷别人家的,阿發卻說“偷我們的罷”,慷慨大方。
師:很好。還有桂生,描寫不是很多,誰來說一說?
生3:我覺得桂生是一個樂于助人的人,第19段中寫“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去買豆漿,有的人比較懶就不會去。
師:“樂于助人”這個詞一般用在陌生人之間,放在這裡不那麼确切,換一個詞。
生3:體貼。
師:對,無微不至的體貼,對小夥伴很照顧。
師:這是小夥伴們。文中還有一個人,往往被多數讀者所忽略,這個“讀者”包括學生和老師。這個人是誰啊?
生4:母親。
師:反應真快。(屏顯。)
橋腳上站着一個人,卻是我的母親。
(學生齊讀。)
師:看似簡單的句子,大家能讀出什麼味道來?又是從哪個詞語發現的?
生5:“卻”字表明出乎“我”的意料,站着的人居然是我的母親。
生6:“卻”字還能看出母親不論何時都在擔心我。
師:細細咀嚼,原來一個虛詞“卻”也有諸多意味。
生7:“我”回來時已經是深夜了,但母親卻還在等着。
師:哪個詞語?——站着。你猜她站了多久?
生7:好幾個小時吧。
生8:如果是“等”的話可能有很多人在等,但這裡隻有母親一個人“站着”等着。
師:可見這個世界上最關愛你的人是誰?——母親。所以請不要忽略這些詞語的份量:站着、一個、卻。帶着這種感覺齊讀一遍。
(學生緩慢地、深情地朗讀。)
師:體現母愛的句子還有嗎?
生9:還有,“母親頗有些生氣……”(屏顯。生讀完。)
母親頗有些生氣,說是過了三更了,怎麼回來得這樣遲,但也就高興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師:我也找到了這一句,具體說一說哪些詞語。
生9:“頗”“過了三更”“但”“遲”這些詞語都表明母親很擔心我,但又表現母親很愛我。
師:我們可以說——愛“恨”交加。
生10:我覺得還有一句話:“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臨走前還不忘囑咐我們要小心,母親很愛護他。
師:反複的叮咛也是一份母愛。是的,母親的叮咛,母親的等候,母親的牽挂,母親的生氣,母親的笑容,都是母愛!
【插評】這一環節是本課例的一個亮點,原來文中的情感意蘊很豐厚:不隻有對月夜美景的喜愛、對社戲的複雜感受和對童年純真的友情懷戀,還有對母親的眷念——母愛似水,無處不在。教者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個性化的解讀,由此教學就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四)樂土
師:讀到這裡,我們對本文有了更深的體會:好豆,好戲,那一夜……今生不再有。所以魯迅在第一段就寫到——(屏顯。)
但在我是樂土!
(生齊讀。)
師:那一方樂土,是魯迅童年的世外桃源,是魯迅心靈的世外桃源。
【插評】:前三個關鍵詞“好豆”“好戲”“那夜”是并列關系,最後由“樂土”一詞統領整合,支撐起了整個設計的結構,本課例的特色就在于此。關鍵詞教學,既緊扣文本,又緊貼學生。這就避免了兩種非語文化教學的傾向:一是脫離文本,不知教什麼;二是目中無人,要麼放羊要麼沉醉于自我表演,不知怎麼教。
三、讀出自己
師:請你寫一段讀後感,最好用上四個關鍵詞。我的讀後感已發表在《語文報》上,等大家寫好後我們來交流。
(學生寫讀後感。)
師:誰來分享一下。
生1:平橋村是作者的樂土,因為有他的小夥伴和如此愉悅美好的記憶。
師:很好。還有嗎?
生2:那夜行舟,觀得一場好戲。船前偷豆,引得兒童歡笑。橋頭上伫立着回望,那夜不再有。
師:你走進了《社戲》,也走近了魯迅的内心世界。
生3:夏日歸省平橋,那夜江上泛起漣漪,麥草清香點點風,橫笛悠揚,那夜的豆,那夜的戲,童年在天真爛漫中消失無蹤。
師:如童話般純美。
生4:歸省平橋,放牛釣蝦,月夜中的航船要駛向何方?船頭看戲,偷豆吃豆,月下歸泊的航船承載多少快樂。這種回憶經時光的發酵愈釀愈醇。
師:唯記憶永恒。好,請看我的感受。
(鋼琴曲《冬陽》響起,字幕形式屏顯。學生默讀。)
那夜
汪旭升
碧綠的豆麥潺潺的流水,
清香的水草朦胧的月色,
淡黑起伏的連山宛轉悠揚的橫笛,
漂渺的仙山樓閣夢幻的燈火戲台,
一片松林幾點漁火……
那夜,我們與魯迅一起沉靜又自失,
一起彌散在含着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裡。
釣蝦放牛遊戲,
劃船看戲偷豆,
都已随童年遠逝。
然而記憶又清晰如昨,
雙喜阿發桂生,
那散發着故鄉泥土氣息的名字,
至今激蕩在心田。
有着好豆好戲的那夜,
是魯迅永遠的樂土。
那夜,還有那永恒的母愛:
送别時的微笑和叮咛,
歸來時的等候和生氣——
你可知道母親站了多久?
至愛親情,
就是那時過三更依然無聲的站立和守候!
師: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
2015.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