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轼七言絕句春宵一刻
蘇轼七言絕句春宵一刻
更新时间:2024-05-05 02:55:34
“努力盡今夕”

——讀蘇轼《守歲》

蘇轼七言絕句春宵一刻(努力盡今夕)1

漢初就有了二十四節氣的記載,發現和命名可能早在先秦。可見,我們祖先對時節的變化特别敏感,對時光的流逝格外珍惜,常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不守,個人的時間觀念千差萬别,少數人争分奪秒,多數人卻渾渾噩噩,用曹丕的話來說,“日月逝于上,體貌衰于下”,他們一點也感覺不到,自然也就一點也不痛心。明代錢福《明日歌》就是說這些人的:“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等到一年将盡,他們才明白一年晃過去了;等到老之将至,他們才意識一生也混完了。于是,一直要到除夕那天,許多人才開始警醒要“守歲”,守住光陰不讓它從眼前溜走。席振起《守歲》一詩道出了實情:“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

古人以十天為一旬,“三十六旬”泛指“一年”。“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這種人生态度盡管很糟,但到最後一天知道悔過,不管怎麼說還懂得“亡羊補牢”,不少朋友的人生态度甚至更糟,到除夕最後一刻也不會“惜年華”,對自己“浪過”了一年,他們不僅毫無悔意,而且決心要一“浪”到底。這些朋友的人生态度是:既然一年都浪過了,又哪在乎除夕一夜呢?

小時候,每一年的除夕之夜,我父母再窮再病也要守歲;十年前除夕之夜,城裡很多人家已經不時興守歲,家家都是守着電視機;如今的除夕之夜,無論是鄉下還是城裡,許許多多的家庭都是守着麻将機。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古訓,很多人已經忘得一幹二淨;祖輩守歲的傳統習俗,在我們後代手裡基本中斷;除夕之夜人人都抱着冰冷的手機,取代了當年圍爐夜話的溫馨甜蜜。蘇轼的《守歲》詩也許能喚起我們曆史的記憶——

守歲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讙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鬥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守歲》是組詩的第三首,組詩原題為《歲晚相與饋贈,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别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餘官于岐下,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為此三詩以寄子由》。詩題前半部分本于晉周處《風土記》:“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别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古代鄉裡民風淳樸、和穆、友善,每到年末,蜀中家家都要“饋歲”“别歲”“守歲”,從晉至宋“蜀中”這一風俗都完好保存了下來。

嘉祐二年(1057),蘇轼與弟弟蘇轍同榜中進士,嘉祐六年(1061)中制科優入第三等(宋代最高等級),除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今陝西鳳翔縣)判官。同年蘇轍授商州(今河南商縣)軍事推官,因父親在汴京編纂禮書,蘇轍獲允留京侍親。第二年年尾,蘇轼無法回汴京與父親、弟弟團聚,即标題所說的“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才寫下了這三首家鄉過年風俗的組詩,以抒發自己的思親和思鄉之情。

組詩由《饋歲》《别歲》《守歲》組成,紀曉岚說三詩都“謹嚴有法”,王文诰認為《守歲》為“三詩之冠”。用日常語言來說,就是這三首詩結構十分緊湊,技巧上都很講究法度,但相對來說第三首最牛。

牛在哪些地方呢?

全詩十六句,可分為三節。前面六句為第一節。

上首《别歲》結尾四句說“勿嗟舊歲别,行與新歲辭。去去勿回顧,還君老與衰”,意思是說,别歎息舊歲離我們遠去,别回顧剛剛消逝的年華,無情歲月給我們留下的隻有老邁與衰朽。對時光不斷流逝,而人日漸衰老,詩人十分沮喪感傷。

《守歲》一開始就是承上面這四句而來,表達自己對光陰消逝的無奈:“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垂盡歲”指将結束的舊歲,“赴壑蛇”就是馬上要鑽進土坑土洞的蛇。“壑”既指山谷也指土坑,這兒顯然是指土坑,把它解釋為山谷講不通,蛇要是滑進山谷,不可能“修鱗半已沒”,蛇怎會一半在山谷裡,一半還露在山谷外呢?假如“赴壑”的“壑”是山谷,“修鱗半已沒”就說不過去了。城裡的朋友可能沒有見過蛇鑽土坑石穴,有時頭和身子鑽進去了一大半,後半身和蛇尾還露在外面。此時要是去拔正在鑽坑的蛇,蛇身上有蛇鱗都倒豎起來,使再大的勁也無法拔出,要是隻露出一截蛇尾就更别想拉住它了,這就是農民所說的“倒拔蛇”。這六句大意是說,即将過去的舊歲,活像正在鑽土坑的長蛇,蛇已經入坑了一大半,誰還能夠把它阻攔?更何況隻能抓住它的尾巴,再怎麼用力也是枉然。

蘇轼七言絕句春宵一刻(努力盡今夕)2

這個開頭真精彩絕倫,首先,比喻新穎奇特而又形象逼真,把“垂盡歲”比喻成“赴壑蛇”,把快要過完的年尾比喻成馬上入坑的蛇尾,恰如攔不住入坑的蛇一樣,我們也守不住即将過去的舊歲。舊歲從眼前溜走,有眼也看不見,想留也留不住,蘇轼把除夕年尾,比喻為入坑的蛇尾,使無形無痕的歲月,好像看得見摸得着。他怎麼會想出這麼奇妙的比喻呢?大家知道,比喻是作家天才的标志,因為奇妙的比喻來于奇特的想象。無論是文學、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原創性的成果都離不開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陶淵明、李白、蘇轼都是想象極其豐富的詩人,他們像變幻無窮的魔術師,在他們筆下一個接一個地湧出奇妙的想象。

不妨自己試試看,如果我們來寫除夕詩歌,會不會從年尾想到蛇尾呢?此外,我們是否還會想象到另外的比喻呢?小孩學習古代詩歌,除了培養自己細膩的審美能力,訓練自己語言的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想象能力,這比所有能力都重要得多。

其次,這種開頭古人叫“逆起”,也就是從标題或詩旨相反的方面起筆。此詩的标題不是《守歲》嗎?“守歲”就是守住歲月不讓它溜走,蘇轼偏偏說除夕年尾守歲,就像拖住已經即将入坑的長蛇蛇尾,根本就是徒勞無功。詩的題目是《守歲》,一開頭卻說守不住歲,也就是說用不着守歲,“逆起”是從完全相反的方面起頭。為什麼要用“逆起”呢?這樣的開頭使人感到“突兀”,大大地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一是激起我們想“一探究竟”的好奇,二是使詩歌有迎面聳立的氣勢,一開頭便“壁立千仞”。

中間六句是第二節,正面寫家鄉守歲的情景:“兒童強不睡,相守夜讙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鬥斜。” 這兩句勾起了我對兒時守歲的溫暖回憶。小時在鄉下,每年除夕守歲我也是“強不睡”,哪怕眼皮打架也決不上床,賴着要和大人一起守歲,那天夜晚家裡生了火盆,還有吃不完的零食,而且不管怎麼瘋怎麼鬧,都不會挨父母的責罵和巴掌。“讙嘩”一作“喧嘩”,大聲地戲耍吵鬧。小孩賴着守歲是貪玩好吃,大人守歲是留戀即将過去的光陰,所以傳語晨雞不要打鳴,晨雞一打鳴就是新年來臨,也害怕更鼓的鼓聲越來越多,因為五更的更鼓宣告舊年結束。這兩句寫成人守歲的心理異常細膩,等到一年将盡,才知道珍惜光陰,等到時間走了,才追問“時間去哪兒啦”?此時此刻,他們與其說是辭舊,還不如說是戀舊,與其說是迎新,還不如說是懼新甚至拒新。明知抓不住歲尾,可還是要守歲,這是對自己荒廢時光的忏悔。“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除夕之夜家家火爐旁邊,有幾個人像唐太宗這樣歡快自豪呢?天明與雞鳴并沒有絲毫關系,不是雞鳴才天明,而是天明才雞鳴。前一句叮囑“晨雞且勿唱”,且不說晨雞是否聽話,即使晨雞真的不唱,天照樣還是要亮。“坐久燈燼落,起看北鬥斜”,因守歲坐了很長時間,油燈裡的燈燼快要落盡,起身一看北鬥已經偏斜,舊歲比“赴壑蛇”還溜得快,不知不覺中已入新年!這兩句寫的是守歲的切身經曆,紀曉岚說“十字真景”。

中間六句寫除夕守歲的真景真情,将兒童除夕的嬉戲打鬧,與成人守歲的留戀失落,在對比中把不同的心态襯托格外鮮明。

最後四句為第三節。開頭說守歲徒勞無益,結尾又歸結說歲仍應守下去:“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起看北鬥斜”用不着緊張,舊歲溜走了也不必失望,難道明年就沒有歲月了嗎?怕隻怕明年又是蹉跎歲月。要努力就從今夜開始吧,現在争分奪秒還不算太遲,好在我們都還比較年輕,還有可以誇耀的資本(此時蘇轼28歲,弟弟蘇轍26歲)。這四句一掃前面的失落低沉,清代詩人趙克宜說結尾“精神迸出”。結尾是在勉勵弟弟,何嘗又不是在自勉呢?

到此,不必再談此詩寫法如何“逆起”,比喻如何奇妙,章法如何跌宕,隻着重談談年輕蘇轼“努力盡今夕”的積極态度,“少年猶可誇”的樂觀精神,以及他對自己和弟弟的高度期許。

許多人并不缺乏宏圖大志,隻缺乏實現宏圖大志的毅力。朋友,隻要我們有“努力盡今夕”的決心,有從現在幹起的緊迫,不僅“少年猶可誇”,即使老了也不可怕,幹事業任何時候都不嫌晚,關鍵是要切記——

“努力盡今夕”!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