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産業發展而言,當珠江不僅局限于傳統的單一港口運輸功能,而承載了商務休閑、濱水活力、創新創意等更加豐富多元的意義,珠江沿岸的産業發展如同長出了新的翅膀。
穿城而過的珠江,如今集聚了越來越多創新要素。沿珠江分布的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産業,逐漸成為引領珠江産業發展的動力之源、“知名IP”。本期珠江奔流産業篇,我們将沿着珠江探訪已逐漸成長為産業島的琶洲島、生物島、明珠灣靈山島尖、龍穴島等,探尋珠江沿岸的産業密碼,看看他們如何助力珠江打造成國際一流沿江經濟帶。
生物島 生物醫藥
龍頭項目以産業集群和産業生态
推進創新鍊和産業鍊雙鍊融合
記者一路驅車穿過侖頭隧道,便來到國際生物島。這個珠江航道中段的江心島曾經名不見經傳,如今卻已是廣州生物醫藥産業的核心引擎。
自從2011年7月8日正式“開島”,1.83平方公裡的國際生物島不斷釋放着生物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總部在生物島上的上市公司已經有金域醫學、一品紅藥業、百奧泰生物、燃石醫學4家。阿斯利康南方總部、默克(廣東)創新中心、賽默飛精準醫療客戶體驗中心等7個世界500強生物醫藥創新型項目相繼落子。如今島上生物醫藥項目及企業總數超500家,形成了涵蓋生物醫藥研發、高端醫療器械、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醫學檢驗檢測、生物科技配套服務在内的生物醫藥行業生态圈。
龍頭項目的牽引作用不可小觑,它們以産業集群和産業生态的形式推進創新鍊和産業鍊雙鍊融合,并且帶動一批中小創新企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國際生物島螺旋一路附近傲然挺立着一座造型新穎的大樓:兩個大小不一的橢圓柱體建築由一座圓柱體建築相連,這象征着抗體結構,也表達着鍊接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的決心。這座大樓便是去年12月落成的百濟神州生物島創新中心。
百濟神州生物島創新中心首席執行官、百濟神州生物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建說,在廣州生物藥生産基地的建設取得進展後,生物島創新中心也成為百濟神州發展的又一重心。
“生物醫藥産業要枝繁葉茂,其中重要的一環是将碎片化的産業鍊接在一起。産業碎片化會導緻産業化時間長、生産成本高。”劉建告訴記者,在新藥研發中,發現藥物靶點和藥物分子結構隻是第一步,藥物産品最終要用在臨床還要經曆複雜和漫長的過程。當科學家和企業家創建一家生物醫藥企業,他們在臨床前研究、臨床開發、注冊審批等方面還需要一些服務和幫助。
百濟神州生物島創新中心于2021年底正式啟動,能夠同時服務超500名科學家、超30家初創企業。成立于2021年的時夕生物專注于RNA編輯解決方案開發,成為首批入駐創新中心的初創企業。該公司創始人、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銳希望利用中心提供的初期實驗平台,更好地探索罕見遺傳病等廣泛疾病領域的治愈機會。
“生物島創新中心集合物理空間、儀器設備、專業人才和服務、資金投入等功能,集聚創新創業的各種資源,幫助科學家不踩坑、少走彎路,更好發揮他們的創新能力。”劉建說,創新中心是專屬于制藥人的孵化器,為初創企業發展提供先進設備、科學與商業指導,将建設生物技術生态圈,打破科技創新中“孤島現象”。
生物島實驗室工作中的研究人員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廖雪明 攝
在離百濟神州生物島創新中心600米處,便是廣東省第一批建設的4家省實驗室之一——生物島實驗室。在近5年的建設中,生物島實驗室聚焦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基礎研究、臨床創新研究、高端生物醫療器械、生物信息、生物安全五大領域,取得了細胞譜系“甲子計劃”、人源化ACE2小鼠、高通量全自動病理切片電子成像儀等一系列重要原創成果,論文影響力(CNCI)和ESI高被引論文在首批廣東省實驗室中排名第一。
“生物島實驗室已圓滿完成了省實驗室體系啟動建設期的各項目标任務,當前正處于由全能型研究機構向成果轉化和産業孵化專業機構的轉型時期。” 生物島實驗室成果轉化部部長李中華如此表示。生物島實驗室希望圍繞颠覆性的技術孵化高成長性的創新企業,同時瞄準下一代的前沿技術或者企業提出的技術難題,與優勢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進一步擴大優勢企業的市場競争力。實驗室目前也在嘗試以政府的财政資金為杠杆撬動社會資本,共同投入産業創新。
如今在國際生物島上一個個标準産業單元當中,不斷湧現出驚豔未來的“黑科技”,這便是産業鍊與創新鍊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同聯動、同向發力所迸發的巨大能量。
琶洲島 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
除了單個數字經濟龍頭項目招商落地
更看重産業鍊條打造和産業生态培育
9月的夜晚,沿着珠江南岸,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片區(簡稱“琶洲試驗區”)已是高樓林立、燈火通明。
一路上,采訪小分隊遇上不少在閱江路或覓食散步或匆匆下班的行人。方小姐說自己住在臨江大道,十年前,跨江相望,琶洲這一片除了琶醍有燈光,記憶中隻有路燈的光亮。在閱江路上班的龍先生則說,他是大約三年前随着公司搬到琶洲,當時這一片的企業并不多,三年來眼看着一棟棟大樓拔地而起,一家家總部企業相繼入駐。
如今的琶洲島上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産業正加速發展。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駱昌威 攝
“到上海、北京,說起從廣州來,很多同行都知道琶洲。”從閱江路轉入建好不久的海洲路,小分隊來到了琶洲元老級的寫字樓寶地大廈,遇到大廈入駐企業負責人鄧先生。在他看來,如今的琶洲,一座座商務樓宇上豎起的阿裡巴巴、唯品會、小米等企業LOGO,仿佛在向外界宣告,琶洲已經成為了全國數字龍頭企業最集聚、數字産業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在這背後,靠的是琶洲“産業先行”的招商政策。2015年以來,海珠區在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的産業主題帶領下,市區聯動,一緻向外招大引強,引進落地騰訊、阿裡巴巴、唯品會等龍頭企業,涉及細分領域包括消費及産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互聯網遊戲、數字傳媒、數字新零售、數字航運等,産業方向從早期的電商龍頭,到中期的工業互聯網,再到現在的數字經濟,在“産業為王”的思想引領下,堅定且自信地一路向前,重點項目總投資規模高達867億元。
除了“單個數字經濟龍頭項目招商落地以外,我們更看重産業鍊條的打造和産業生态的培育。”海珠區投資促進局項目部長馮瑩瑩介紹。在龍頭總部落地後,人才的淨流入成為了自然而然的新紅利。一群群年輕人跟着總部來到廣州、來到海珠紮根發展。在形成良好數字經濟産業氛圍基礎上,海珠區進一步加強産業鍊以商招商,以“大總部”集聚“中小總部”,吸引了一批上下遊産業鍊、生态鍊企業進駐集聚,初步形成了産業互聯網、信息技術與網絡服務、遊戲等産業鍊條。
如今,樹根互聯全國總部大樓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當中。自從2018年落戶廣州以來,樹根互聯便向着成為世界級工業互聯網平台的目标不斷進發。去年,廣州市推進“鍊長制”工作列舉了19條重點産業鍊的鍊主企業初步名單,樹根互聯在列。
從初創企業到鍊主企業,樹根互聯也開始帶動更多産業鍊上下遊的企業來到廣州,形成工業互聯網創新生态。如今,不僅是樹根互聯,浪潮雲洲、航天雲網等國内知名工業互聯網均有業務機構落戶廣州,形成了強大的供給能力。目前廣州全市“上雲”企業超過10萬家,“上雲”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梯隊,規上工業企業“上雲上平台”率達44%。
探訪AI“鞋匠”
通過3D、AR/VR技術設計鞋子
時谛智能正是這樣一家因“大總部”集聚“中小總部”之勢而奔赴珠江江畔的年輕企業。這家坐落在琶洲東側萬勝圍的科技公司,有着一位同樣年輕的“95後”創始人兼CEO林子森。
在林子森的辦公桌上,擺放着幾雙款式新潮的鞋。看似普通的一雙運動鞋,背後卻是複雜的産業鍊和制作工序。這個年輕人告訴記者,通過3D、AR/VR等技術,能夠推動制鞋行業從傳統的生産流程向數字化轉型。其3D建模設計技術原理更是與汽車飛機“師出同門”。
林子森介紹,鞋子其實是整個時尚行業裡最複雜的一個品類,工序非常多,整個鍊路大概有120多道工序。與造飛機、造車一樣,其技術核心是曲線的設計能力。“飛機的曲線需要非常順滑,汽車的弧度也有特殊性。所以,從技術上來講,鞋上面有很多複雜的曲線,而我們的CAD軟件有做出複雜造型的能力。”
時谛智能通過3D、AR/VR等技術設計鞋款。受訪者提供
為此,公司開發一站式協同開發設計SaaS平台——Revofim,基于該平台建模渲染生成3D虛拟樣品,虛拟樣品幾乎與實拍圖毫無差異,且能夠高度還原設計效果與材料質感。“表面來看,這樣的所見即所得可以用于選品預售,再制成實體産品,讓銷售前置,減少産品開發成本,深層次看,這個平台給時尚行業帶來了颠覆性的改變,實現了流程再造。”
傳統模式下,從設計、選材、出樣到确認可生産,很多步驟需要人工完成,現在,時谛智能開發了包括趨勢洞察、AI智能設計、3D智能建模、超真實感渲染、AR/VR虛拟服務等技術的時尚業全棧數字化解決方案,可以先“一鍵生成”效果圖,再讓客戶進行選購。“我們最初開始嘗試的,就是制鞋行業是否像汽車或家裝行業一樣,生産出來之前先做3D效果圖,先訂單後生産。這不僅節約了成本,也大大提高了效率。”林子森說,這一環節的改造,能省下數以千萬元計的成本。
談及為何會将公司選址在珠江江畔,林子森與記者分享,2018年,他留學回來後,“因為東莞的制鞋産業規模成型”,所以他最初選擇在東莞厚街創辦企業,一年後,等到設計平台的樣闆做出來、公司拿到第一輪的融資後,他就将企業搬到了廣州。“我們希望離人才更近、離客戶更近。”在他看來,琶洲有唯品會、阿裡巴巴等數字産業的總部企業,也有聞名遐迩的廣交會,會展經濟發達,線上與線下、新與舊的碰撞會迸發出更多的可能。
誠如他所言,他們的客戶中有很多正是坐落在琶洲的流量電商。“他們有流量商家,但缺好的貨、好的設計,好的供應鍊,我們去給它做整合,我們給它最快的速度産出設計,然後再生産。”
林子森解釋,在這個一站式協同開發設計平台上,設計師、品牌方、材料供應商等一應俱全,就像打車平台一樣,相關方可入駐,也可發送訂單。“當有訂單時,我們可以跟設計師精準對接,設計師産出設計後需要哪些材料,就可以到材料平台尋找,從而推動了整個制鞋行業的數字化。”
人工智能就能“設計”新款鞋,這樣一來,還需要人類設計師嗎?林子森認真地說:人工智能并不是取代人,而是讓人更科學和高效的去工作,因為在人工智能時代,設計師創造的任何一個元素,隻要被其他人的設計使用,就可以通過圖像搜索、區塊鍊等技術追蹤識别出每一個設計的部件來源、引用曆史。“就像論文一樣,你設計的東西,被越多人‘引用’,銷量越高,設計師的知名度也就越高。這樣,優秀設計師的價值其實會更加凸顯。”
執行/趙東方、畢征、秦晖、張偉清、餘靖、何超
探訪小分隊
統籌領隊/申卉、王晨陽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申卉、龍锟、廖靖文、徐雯雯、董業衡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偉濃、吳子良(除署名外)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李鳳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