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教育
/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
更新时间:2025-07-23 21:47:43

作為高中語文必修上所選的四篇,其中兩篇《勸學》和《師說》作為議論性散文放到第六單元首篇第十課,這是個以探讨學習為主題的議論性單元。另兩篇山水散文放到第七單元16課,第七單元是個散文學習單元。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十課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1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十課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2

新教材古文編排的變化和古文學習的開局

這樣編排也是新教材的一種變化,以學習活動邏輯線為主題設計單元,打破了古文和現代文的分開編排體系,以文本寫作樣式混編古今,便于學生在統一樣式下,深度思考這一樣式的寫法嬗變,有利于深度思考和學習。這種編排最早出現在地方語文教材編寫嘗試版本,懶人這裡不在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必修下和選修,古文又單獨建立學習單元和研讨單元,不再和現代文章混編了。

作為高中開篇古文,首先按照第八單元學習活動的提示,建立學生學習古文的詞語積累能力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盡管現在高考古文考查重心發生變化,不再具體考查古文字詞,注重古文知識的運用,即讀懂、理解和翻譯,但理解古文和翻譯古文依然離不開字詞的豐富積累

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是第八單元要求積累的重點。但作為資深的高中語文教師,一般都會在這裡系統一下學生學習古文字、詞、句的知識體系,這方面高中語文教師都非常拿手,懶人不再一一細化。

除了字、詞、句這些繁瑣的基本功之外,最好再強調一下高中古文選文的來源——經史子集,讓學生便于建立系統的古文知識體系。

高中所選古文一般四種文體,議論性文體,選文一般來自于經、子、集,即先秦諸子和大家文集,先秦諸子中儒家列入經的範疇,大家文集唐宋八大家占比較多。

第二寫景抒情,也就是山水散文,大多選自大家文集。

第三叙事性文體,一般以史傳為主。

第四實用文體,一般就是奏疏和書信。

新教材新增古文不少,舊教材古文也裁撤了不少,令人惋惜的是王勃《滕王閣序》退出高中新教材,以後的學生作文中就會很少引用“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了,想想好可惜,呵呵。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十課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3

《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

既然把這兩篇放到了議論文單元,古今混編,除了必要的古文知識系統的建立,還要指導學生對比古代議論文與現代議論文在論證上的嬗變。

中國古代智者有一種能力,能透過現象一眼看透問題的本質,但是這個本質究竟如何得出的就語焉不詳了,也就是說中間缺乏周密嚴謹的邏輯系統論證。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十課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4

所謂“一葉而知秋”,我看到樹葉落了,我就知道的秋天到來了,知道了秋天的本質,至于一葉為什麼落,秋天又是什麼,兩者之間的本質邏輯關聯是什麼,智者是不屑啰嗦的,自己悟就可以了。

以《勸學》為例,

荀子看到青和藍、水和冰、木和車輪、鋒利的刀刃和磨刀石這些生活中的現象,就可以直接得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一結論;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十課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5

看到思和學、踮腳和登高、順風和逆風、乘車和坐船這些現象就馬上得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一論斷;

看到山和淵、步行千裡和溪河彙海、駿馬飛躍和驽馬前行這些現象就知道“锲而不舍”的道理;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十課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6

看到蚯蚓和螃蟹就知道用心專一的重要性,從而證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題。

雖然文章有删節,但大體論證模式就是由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直接得出自己想要的結論,由現象直接穿透本質。優點是金句叠出,淺顯生動,便于學生理解背誦,訓練語感,增強學生觀察想象,感悟本質的能力。

不足之處就是中間缺乏邏輯思維這一環,直覺和語感訓練到位,邏輯思維訓練不足。

與此相比,唐宋八大家韓愈的《師說》明顯有進步,至少形成了半條邏輯線:“古之學者必有師”——今人“恥學于師”——“聖人無常師”——“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贻之”。

其中第二段論證今人“恥學于師”,運用“古之聖人”和“今之衆人”、“愛其子”和“于其身”、“童子之師”和“傳其道解其惑”、“士大夫之族”和“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等多層次對比,充分論證時風“恥學于師”的弊端,觀點清晰,論證邏輯手法清晰。

第三段運用舉例,經典名句論證了“聖人無常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簡潔明了,同時照應前面“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邏輯線清晰明了。

但是第一段就明顯跳躍論證,語焉不詳了,雖然金句叠出,但有些邏輯線不清楚。第一段前三句都是影響深遠三個金句,到現在其中兩個不斷被引用。

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這一論斷問題出在“必有”,怎麼在邏輯上證明一定要有老師呢?就好像雞生蛋、蛋生雞,到底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呢?沒了下文。

緊接着又來了一個論斷,這是流傳至今的對教師的定義,“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傳什麼道?授什麼業?解什麼惑?雖然一語中的,直透本質,但具體是什麼,也沒了下文。

第三句依然是金句論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這裡的惑指的什麼?難道老師能解決所有疑惑嗎?錢學森院士臨終前尚有世紀之問不得解,難道與從師與否有關嗎?況且人為什麼不是“生而知之”,雖然看透本質,但卻沒有論證,也沒有下文。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十課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7

三個沒有下文之後,緊接着論述為師的資格,這地方論證還是比較清晰的,結論也是金句,而且經常在考試中出現,“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但是緊接着,我們的問題又來了,“道”是什麼,又回到了開始的沒有下文。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十課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8

整段如果我們提煉一下的話,大概說的一是老師的重要性,二是老師的定義,也強調了老師解惑的重要性,三是為師的資格。但整體論證邏輯線不閉合,留下了一系列的邏輯漏洞。

加 入 邏 輯 論 證 改 寫

既然古人議論如此天馬行空,直覺驚人,驚為天人,能直接通過現象看透本質,不屑于中間繁瑣的論證。那麼懶人就考慮,我們可不可以給學生加入一個寫作訓練,改寫《勸學》和《師說》呢?

很簡單把《勸學》的邏輯線梳理一遍,在現象和結論直接加入關聯論證改寫《師說》第一段,加入清晰的邏輯線,強調老師的重要性,有能力的同學可以改寫全篇,把《師說》的邏輯線形成閉合,論證老師的重要性。

或以此文為底本,針對目前社會對教師的各種看法,寫一篇《新師說》也可以。

此舉主要是訓練學生閱讀和寫作的邏輯性,當然亂改古文也可能是畫蛇添足,見仁見智,各有論斷吧。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暑期高二上預科班有必要嗎
暑期高二上預科班有必要嗎
每年6月份都是我們國人最熱鬧的時候,也是學生們最緊張的時候,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還是畢業季,都集中在6月份。如今高考早已落幕,分數以及錄取分數線也在近幾日陸續公布,中考也已經圓滿落幕。對于學生們而言,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決定了他們未來的人生...
2025-07-23
無錫錫山最好的學校
無錫錫山最好的學校
◎科技日報記者過國忠通訊員顔丙松““分數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一個學校沒有升學率,就沒有高考競争力,但是我們的教育隻關注升學率,國家恐怕也沒有核心競争力。”“好的教育就應該是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
2025-07-23
全球最年輕最新最強大腦排名
全球最年輕最新最強大腦排名
中國工程院院士贲德現場答疑解惑,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視頻提問;墨子号、嫦娥四号、國慶閱兵、《中國機長》都是考題.....這是江蘇中小學科技“最強大腦”的對決!11月22日-23日,由省教育廳立項,省科協、省文明辦、省科技廳主辦,江蘇省科學傳播...
2025-07-23
五年級魯濱遜漂流記作文
五年級魯濱遜漂流記作文
在我們日常讀名著的過程中,不僅要讀裡面的故事情節,要讀人物的描寫手法,更多的是學習句子的表達技巧以及一些寫作的方法。今天周老師繼續和大家一起來學習魯濱遜漂流記。1.他的話讓我有些心驚同時也令我很不高興,我暗暗下決心在以後的日子裡一定要與大海...
2025-07-23
三年級下冊聽故事練複述教學設計
三年級下冊聽故事練複述教學設計
小學三個學段分别安排了多文本閱讀内容,以及多文本閱讀教學,每一節多文本閱讀教學,抓住了閱讀的多個能力點,體現閱讀的五個維度。随着學段的升高,五個維度逐步呈螺旋上升,因此,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多文本閱讀是能力的一次關鍵提升,是在第一、...
2025-07-23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