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朋友談想買學區房,其首選是三環内,我問你确定三環内教育都好嗎?他說那當然是肯定的了。
依我的經驗是不太贊同他的觀點的,但咱沒相關的數據,無法給與什麼建議。
昨晚剛好看到一份武漢學校覆蓋圖,很詳細,上面按街道将武漢分為127個區域,分别對區域内的學校覆蓋率進行評價,是一份最好的對武漢教育現狀的總結文件。
此份文件出自官方,權威性自然可以保證。
各位如需要購買學區房,請仔細閱讀下面文字。
首先需要先了解下幾個名詞:
學校服務半徑:是指根據《城市普通中小學校校舍建設标準》,要求小學服務半徑500米;中學服務半徑1000米。即以學校的相對中心點畫半徑為相關數字的圓,要求與相鄰學校的服務半徑的圓相切.這個不是強制要求,是一個大概的服務範圍。
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學校主要服務半徑500米以内的人群,即2公裡内應該有3所小學才為正常。
學校覆蓋率:即一個地區有多少地方在500米或1000米内有小學或中學的比率。
武漢市按覆蓋率分為了四個等級,分别為:
- 優區:覆蓋率≥80%;
- 良區:覆蓋率60-80%;
- 中區:覆蓋率40-60%;
- 差區:覆蓋率≤40%;
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武漢市和黃陂區主要位置的學校覆蓋情況吧,相信我,看完後你會改變過去三環定比四環好,城區一定比郊區強的老觀念的。
小學小區覆蓋評價:
1、武漢優區,即學校覆蓋率最高的地區,此區域内的學生基本可以不擔心沒有學校可上,武漢全市共有40個區域屬于優區:
武漢主城區:基本分布在老城區。
- 江岸區2個:涵蓋新村、二七、花橋,勞動、大智、一元、西馬和台北街道
- 江漢區2個:涵蓋唐家墩、北湖、新華、前進、花樓、民權、民族、民意、滿春等街道;
- 漢陽區1個:涵蓋月湖街和五裡墩街周邊;
- 武昌區4個:涵蓋白沙洲、紫陽、首義、黃鶴樓、中華路、南湖、糧道、積玉橋等街道;
- 青山區1個:紅鋼城周邊;
- 硚口、洪山、光谷(東湖高新)、沌口(武漢經開):無;
武漢新城區:多分布在新城區邊緣和農業街道;
- 黃陂區9個:前川、蔡店、姚集、李集、祁家灣、王家河、蔡榨、六指、大譚辦事處的街道;
- 新洲區10個,包括邾城街道;
- 蔡甸區6個,包括中法生态城和蔡甸街道;
- 江夏區1個,不包括紙坊;
- 東西湖2個,将軍路街道和常青花園,不包括吳家山;
新城區中,黃陂、新洲和蔡甸鄉鎮教育還不錯,起碼可以保證每個孩子有學可上。幾個城關鎮中,吳家山和紙坊不屬于優區,蔡甸、邾城和前川屬于優區。
2、武漢良區,學校覆蓋率在60-80%的地區。
武漢主城區:
- 江岸區:無
- 江漢區:漢興街;
- 漢陽區:晴川街、建橋街、永豐街道;
- 武昌區:中南路、珞珈山、水果湖;
- 青山區:紅衛路、新溝橋、廠前街道;
- 洪山區:珞南街;
- 硚口區:漢水、寶豐、榮華、漢中、漢正、六角亭、易家街、宗關和韓家墩;
- 光谷:關山街;
- 沌口:無;
武漢新城區:
其他新城區就不重點談了,幾個主要地方,比如吳家山、金銀湖,陽邏老街、紙坊都包括在内;
黃陂區的話,包括羅漢、長嶺和木蘭鄉;
3、武漢中區,學校覆蓋率在40-60%的地區,這個區域學位就有點緊張了。
武漢主城區:
- 江岸區:分布于谌家矶、丹水池、百步亭、後湖、塔子湖等街道;
- 江漢區:常青和萬松街;
- 漢陽區:四新街道;
- 武昌區:徐家棚街道;
- 青山區:白玉山、武東、北湖街道;
- 洪山區:張家灣街;
- 硚口區:古田和長豐街道;
- 武漢經開:沌口、沌陽街道;
武漢新城區:
黃陂區:橫店、滠口、武湖和三裡橋;
4、重點來了,武漢全市各街道中小學覆蓋率最低的地區都是哪些呢?
武漢主城區:
- 江岸、江漢、硚口:武昌和青山:無;
- 漢陽區:二橋街、永豐街部分、漢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等街道、洲頭街、江堤街;
- 洪山區:算不清了,大部分地方都是。
- 光谷:大部分地方都是;
- 沌口:靠近漢南的大部分地方都是。
武漢新城區:新開發的地方都是小學覆蓋率不足4城的區域。
- 黃陂區:天河、盤龍城、漢口北;
- 江夏區:廟山,臧龍島、佛祖嶺、流芳等
- 蔡甸區:蔡甸經濟開發區;
- 新洲:陽邏新城;
- 東西湖:泾河、柏泉街道等;
綜述:
- 武漢全市真正能做到小學全覆蓋的地區還不多,大約占總區域的31%;這些區域多分布在三環内的老城區和新城區的古老鄉鎮,也就是該區域起碼要有50多年的發展曆史;
- 三環内也有許多地方小學覆蓋率很低,學位并不是那麼容易取得;
- 黃陂的話,前川畢竟有千年曆史,學校覆蓋率當然非常高,其他西部、北部和東部鄉鎮也經過幾十年的建設,能夠保證學生有學校可上;
- 黃陂小學覆蓋率低的地區多為南部新發展區域,武漢其他新城區和開發區情況也大緻相同;
- 希望大家能理智看待地區教育的發展,成熟地方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是需要時間積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