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路的次日早上出殡之前,要舉行辭靈儀式。
搛罐是在家停靈期間的最後一次總祭奠。冷葷熱炒均可為供,大至成桌的祭席。由家族當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奠酒主祭,孝屬和近親們依次叩首,并搛一箸子魚肉、菜肴,填往“鹹食罐”(通常是半尺來高的挂釉瓦瓶,舊時磚瓦鋪有售),搛罐過程中,筷子不準放下,最後孝子搛一筷子,即用一蘋果将罐口堵上,再由孝子将一個小烙餅或燒餅,轉圈咬去四周,放于罐口,然後用紅布包好,以花紅線紮緊,擺在靈前,以備出殡時讓大兒媳婦抱着,也有由老婆或承重孫媳抱着的,下葬時埋在棺材前頭。
搛罐以後,多将所用筷子折斷,全體舉哀。至此,全部祭禮結束了,馬上撤去“堂罩”,有影者,将影背過去,撤供。棚内所懸挂的花圈、挽聯、匾額、祭幛一律摘下,除大棚、月台不動外,其餘者均行拆除。
3. 起靈
家遇“白事”,家庭内往往手忙腳亂,這時如果有個“明白人”幫忙張羅就省了不少事兒。這個“明白人”既可以是家族長,也可以是逝者生前單位委派的人,還可以是村上或社區有威望的人。現在,民營殡葬服務從業者(一條龍服務)應運而生,出現了新的殡葬禮儀服務行業,誕生了專業“殡葬禮儀師”。殡葬禮儀師會全程跟蹤并服務于全部喪事。幫助指導采購喪葬物品:黑紗、白花、白布、紅布、燒紙、瓦盆(底部有孔)。還有紙活:公雞、白幡、紙馬(女用紙牛)别墅、金銀庫。逝世當天晚上,由家屬在瓦盆内燒紙,親友來訪亦燒。第二天,到派出所辦理注銷戶口手續。第三天(分大、小三天,即以零點為準,自逝者斷氣開算的第三天),出殡。
家屬着裝:直系晚輩親屬系白孝帶,平輩戴黑紗。孫輩在白孝帶上和黑紗上縫一小塊紅布。其他來賓戴白花。準備的物品:幾日燒的紙灰用紙包七小包和七枚硬币,擺在死者身上。喪家準備白酒一瓶,帶棉簽的筷子。習俗出殡的程序是:出殡前,将遺像放在頭車前面,長子率衆晚輩親屬跪于車前,将瓦盆舉過頭頂,如是父親,請說:“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兩次。将紙公雞置于頭車,意為“金雞引路”。長子(或長孫)上頭車,持幡。
車隊的每輛車上都貼有标志,為死者年齡。如死者為91歲,加天一歲,地一歲,車号為93。逝者為男性則貼在車的左後側,若為女性則貼在車的右後側。民間有撒紙錢的習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為“買路錢”,也有的地方遇過橋時,将紙錢放在橋上,用石頭壓好。靈車起車後一般不停車,在遇紅燈前,司機算好時間,緩緩前行,在遠處等待,當信号變為綠燈時加速通過。
到達殡儀館後,需要到業務大廳辦理手續,選擇火化爐種類、整容、樂隊、鮮花、攝像等。然後到所選定的告别廳配備的休息室準備與逝者告别。告别儀式前要向司儀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來賓的名單,将一張一寸或二寸照片交給工作人員。親屬站在左側面,來賓在右側。司儀主持告别儀式,沉痛而帶有哭腔,引起死者家屬的共鳴。默哀後念生平,依次繞行瞻仰遺容、鞠躬,并慰問死者親屬。儀式結束後,屍體火化。同時,在長子的帶領下,舉行祭奠儀式和焚燒東西。
将遺像和靈位牌供奉好,擺上五谷和水果、糕點,單數,放鮮花、白酒、香煙等。方向為逝者原籍,長子先上香一箸,然後按輩分份依次上香。按先長後幼、先近後遠的順序。燒東西時,先燒紙幾張,然後燒死者的衣物,再将供品全部燒掉。燒東西時,将帶來的白酒灑在衣物上,以助燃。燒完東西,葬禮結束。之後,等待領取骨灰。領取骨灰須出示殡儀館結算發票,親屬簽字領取骨灰。
根據家屬需要是否舉行送靈儀式。送靈儀式是指——在領取骨灰後,遺像、靈位、骨灰盒等按順序依次排好後,由軍樂隊在前面,禮儀隊員護靈車(骨灰盒放在靈車上),送到停車場,上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