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小王最近遇上了煩心事:她媽媽天天在微信跟她叨叨不要吃甜玉米,會不孕不育。
後來,她從媽媽的朋友圈發現了一條标題為《轉基因糧食導緻中國8000萬女人不孕男人無精子》,内文隻有一句話用紅色、紫色、黑色大字不斷重複了十多次。
小王知道,她媽媽又被微信公衆号裡的謠言養生文騙到了,她很努力地想告訴媽媽,這是謠言不要信,卻發現根本掰扯不清楚,還被媽媽訓了一頓。
我身邊還有更多的朋友有和小王一樣的遭遇——老年人的朋友圈已淪為謠言的重災區。面對爸媽朋友圈的謠言,年輕人一般會經曆規勸爸媽不要轉謠言、遭遇抵抗直到放棄規勸的過程,最後隻能和同齡人相互吐槽爸媽蠢,尋找到一些安慰。
其實,爸媽在朋友圈亂轉,主要責任就在年輕的子女身上,但年輕人并未意識到。
年輕人教會老人發消息、紅包,卻沒教如何選擇公衆号
騰訊研究院發布的《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與家庭微信反哺》的調研報告顯示,老年人在發語音、文字消息和發語音、視頻即時聊天上,和年輕人相差不多,但在閱讀公衆号、發布原創朋友圈等信息類功能上,老年人和年輕人有較大差距。
在此次調研的694名使用微信的老年人中,有50.3%的老年人表示他們是由兒女或孫輩教導,晚輩的“數字反哺”是老年人走進互聯網世界的一個重要渠道。
騰訊調查晚輩在微信使用上反哺長輩的功能點發現,子輩平均教授過父輩6.97個微信功能的 使用,孫輩平均教授過3.22個微信功能的使用,排名靠前的是發紅包、發語音、視頻聊天、語音聊天等社交功能。
但發布朋友圈、點贊、評論,閱讀、轉發公衆号文章等偏重内容性的功能主要靠老年人自學。老年人對“與生活相關的信息需求”要顯著大于其他人群,這樣的需求渴望是很難通過簡單的技能反哺獲得,往往需要更加深度的基于數字内容的反哺,比如和長輩一起讨論哪些公号有價值、有營養,在朋友圈中發布個人信息需要注意什麼等等。
但無論從騰訊的調研還是從我和身邊朋友的經曆來看,年輕人多是在規勸父母不要轉發謠言,但很少有人教授父母有價值的信息。一方面,年輕人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精力和耐心做這件事;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年輕人和父母感興趣的内容完全不一樣,很少有年輕人意識到父母的需求。
騰訊研究院研究員餘潔告訴PingWest品玩,在年輕人的微信裡,家人的占比隻有1%左右,但在老年人的微信中,家人是最核心的關系。因為微信對彼此的作用不同,所以雙方在微信上的關愛不對等,爸媽希望通過養生文、表情包表達關愛,但年輕人會覺得煩,這就是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數字代溝。
子女一代缺失給家庭的數字生活帶來更大問題
在調研之前,騰訊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并沒有意識到,年輕的子女對父輩使用微信的影響如此大。他們隻是隐約感覺到,老年人經常在朋友圈傳謠的問題應該在線下去解決。
騰訊研究院在廣東省汕尾市的田家炳中學選擇了5個家庭樣本,進行了一項家庭内部微信反哺的行動方案探索。5個家庭均為祖孫三代人參與微信反哺課程,騰訊研究院通過4次課向5個家庭傳授了微信的使用技巧、新媒體知識以及如何鑒别謠言等内容,并讓接受知識更快的孫輩子輩反哺老年人。
實驗的結果是,未成年的孫輩(12歲左右)對老年人的反哺意願更強,子輩對老人的微信反哺過程中是缺位的。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子輩雖有參與,但更多是觀察者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事外。在這項行動期間,5個家庭都在持續反哺老人,以微信基本的通訊功能為主,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當行動結束後一個月,工作人員再去調研,5個家庭的反哺工作都已經停止。
這個問題在中國社會的大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原因:一方面,中年一代上有老下有小,早出晚歸拼搏在工作的最前線,生活的重擔讓他們難以抽身在微信反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在有限的條件下,中年一代對孩子的回應遠高于老人,大部分父母參與微信反哺是為了培養孩子,而不是反哺老人。
當電子設備進入家庭之後,判斷力不足的孩子和老人充當了探索的主角。孩子還在身心發育,鑒别力不強,但老人無法監管孩子,幫他們做有效的過濾;老人面對的謠言,孩子也沒法做出鑒别——這對孩子和老人都潛伏者更大的問題,這需要夾在中間的子女一代做出改變。
騰訊研究院研究員餘潔說,希望通過這個調研先讓更多年輕人意識到自己在反哺父輩上角色的缺失,年輕人想要去改變比後面怎麼做更重要。
不要對老年人有太高的預期,多鼓勵他們進行更多的嘗試,是年輕人需要做的。
(本文頭圖來自于Pixbay,内文圖片來自于《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與家庭微信反哺》報告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