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姜子牙因為輔助武王有功,因此周武王将齊國賜予姜子牙治理。姜子牙在治理齊國時,聽聞有一個能人異士,名叫華士,這個人很狂妄,為人處世非常清高,遇到王公貴族,從來都不懂得行禮,遇到諸侯向他示好,他也從來不與諸侯結交。
姜子牙曾經三次派人去請華士,希望他能夠輔助齊國,為國出力,但是清高的華士三次都拒絕了姜子牙,姜子牙就命人把華士給殺了。
周武王聽聞此事後,震驚不已,他覺得華士雖然清高,但是也算是一個人才,這麼殺了有點可惜。
于是就宣姜子牙,詢問道,“華士是你們齊國境内很有名的高人,為什麼要把他給殺了?”
姜子牙說,“這個人雖然有才能,可是他太清高,不願意合群,整天就知道孤芳自賞,遇見王公貴族從來不低頭,諸侯和他示好他也一概不理。像這樣的人,既然不能向我稱臣,也不能和我結交,更不能為我所用,還狂妄自滿,如果我不殺他,後患不窮,這樣的人應當舍棄。”
華士就是屬于為人處世太過于清高之人,太過于清高,很難為世人所容。
春秋時期的少正卯和華士有着同樣的遭遇,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時期的魯國人,當時兩人都是天下名士,廣受讀書人的愛戴,天下讀書人仰慕少正卯和孔子的大名,不是去孔子門下求學,就是到少正卯門下求學。
因為少正卯經常講學,在公衆場合過于高調,嘩衆取寵,導緻孔子門下學生很多都去了少正卯那裡。
孔子招來的學生,招滿又空,空了又滿,都是因為少正卯的緣故。
後來孔子當上魯國大司寇,就派人治少正卯的罪,這讓孔子門下學生接受不了。
學生不滿的問孔子,“少正卯是魯國名士,衆人都聽過他的講學,聲名遠揚,老師如今卻把他殺了,不怕世人說閑話嗎?”
孔子回應,“有什麼閑話好說的,像他這種擁有五種惡行的人,就應當殺掉,免除後患。”
孔子所說的五種惡行就是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僞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
心達而險:孔子認為心達而險之人,明明知曉道理,懂得善惡,卻偏偏做出惡事,相當于是知法犯法的人。這一類人就算是怎麼樣教養,灌輸其價值觀,都沒有什麼用。
行辟而堅:這一類人脾氣很古怪,而且很固執,常常傷害他人也不在乎,隻重視自己,不重視他人,對自己尊貴自愛,覺得他人低賤下流。他們做出的事情,隻管自己愛不愛做,完全不顧社會和他人的感受。很多做出大的惡行之人就是這一類古怪脾氣,道理說不通。
言僞而辯:這一類巧言令色之人,善于辯論,而且辯論隻争赢和輸,絲毫不考慮正确與否,這種詭辯思維,從來不考慮對不對的問題。這些人說話一點道理都沒有,喜歡造謠生事,殺人于無形。
記醜而博:宣揚邪魔歪道,卻對正統的理論視而不見,利用人的心魔到處煽風點火,做出傷害社會的事情。這樣的人如果久存于世,會影響社會價值觀。
順非而澤:意思是說,這樣的人就算做錯了事,也要把事情潤色成為正确的事情,替自己圓自己所做事情的合理性。颠倒是非黑白,從來都不顧别人的死活,隻考慮自己的利益。
孔子極為憎恨這五種惡行,可是偏偏少正卯這五種惡行全部占全,因此就把他給殺了。
為人處世是一門學問,太過于清高,脫離世俗,還一個勁兒的嘩衆取寵之人,很難為世人所容。
做人不自傲,謙虛有禮姜子牙殺華士,就是因為他太過于自傲,以為自己有一身的本領,就不把他人放在眼裡,這樣的人在社會中很難混得下去。
在平日生活裡,我們也見過技術水平很高,但是從來不尊重領導,不和同事打交道的人。這樣的人如果有一天不能為領導所用,不能和同事結交,産生感情的,很容易會被逐出隊伍。
做人不作惡,萬事考慮他人的利益孔子殺少正卯,就是因為為人嘩衆取寵,表面上看這樣的人好像沒有作惡多端,但是實際上,他是從思想上宣揚惡行,借自己的嘴,用他人的手傷害他人和社會。
如今的社會中,同樣有異端分子宣揚不利的價值觀,對社會百害無一利,一旦社會價值觀走向邪惡的一面,将導緻社會動蕩。
做人不作惡,就是要懂得萬事不僅考慮到自己的利益,也考慮到他人的利益,才能夠更受人尊重。
人性是老祖宗自古以來一直探索的,古人對于人性方面的解釋和概括,比現代人更精準,懂得人性,才能更好地為人處世。
關于為人處世的知識方面,後續繼續更新,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