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什麼年齡段是青梅竹馬
什麼年齡段是青梅竹馬
更新时间:2025-07-08 06:32:56

在同學聚會、或者是親朋好友的聚會中,“青梅竹馬”,總能勾起人許多的回憶。可能有人會說:“我小時候沒有喜歡的女孩,不存在有青梅竹馬。”首先,我來消除大家一個誤會,“青梅竹馬”,雖然指兩小無猜、一同長大,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夫妻。但是,“青梅竹馬”的範圍,也包括小時候玩在一起的男女。現在大家來看看,在自己的生活中,或多或少,肯定出現過一位青梅竹馬。

什麼年齡段是青梅竹馬(34青梅竹馬)1

關于“青梅竹馬”的由來,還和詩人李白有關。李白寫過一首詩,叫做《長幹行·其一》,其中寫道: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顔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

什麼年齡段是青梅竹馬(34青梅竹馬)2

這首愛情叙事詩,反映了古代商人,和妻子間的生活與情感,用的也是商婦獨白自述的手法。 詩裡面,還用了兩個典故,分别是

”和“望夫台”。相傳啊,有一位叫做尾聲的男子,他和愛人約定在橋下見面。尾聲先到了,可天有不測風雲,河水在突然間暴漲,而尾聲卻沒有逃命,而是立即抱着橋柱,沒有離開約定的地點,以此來證明,自己在心中,有多麼重視愛人。最後,尾聲不幸被淹死了。而關于“望夫台”,有很多個傳說,大緻都是妻子,望眼欲穿地等待丈夫的歸來。詩中的“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便是講丈夫像尾聲那樣,忠誠地愛着妻子,妻子又怎麼舍得離開他,去感受望夫台上的離别之苦。

什麼年齡段是青梅竹馬(34青梅竹馬)3

在古代,小孩是不用束頭發的,詩的開頭,寫道“妾發初覆額”,便是說明,當時的主人公,年紀都還小。而詩中最有名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就是在說,男孩和女孩,從小就玩在一起,男孩騎着竹馬過來,兩個人圍繞着井欄跑跑跳跳,一起互擲青梅為戲。

詩中的此情此景,令人們很受感觸,于是乎,人們便将男女孩之間,兩小無猜,互生情愫的感情,叫做“青梅竹馬”。其實,不管是“青梅竹馬”還是“總角之交”,都是屬于自己的一份獨特感情,值得為之好好珍惜。

今天的内容分享到這,喜歡這段内容的朋友們别忘了『點關注』。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淩霄幾月開花
淩霄幾月開花
淩霄幾月開花?淩霄花期為5-8月淩霄,别名紫葳、五爪龍、紅花倒水蓮、倒挂金鐘、上樹龍、上樹蜈蚣、白狗腸、吊牆花、堕胎花、芰華、藤羅花落葉攀援藤本,莖木質,表皮脫落,枯褐色,以氣生根攀附于它物之上葉對生,為奇數羽狀複葉頂生疏散的短圓錐花序花萼...
2025-07-08
青囊傳中的人物性格特征
青囊傳中的人物性格特征
“舉案齊眉”、“相敬如賓”、“自薦枕席”、“醜勝無豔”是怎麼來的呢?擁有漂亮的容貌,無論身處何世何地,人們的回頭率都會最高。但民間有句俗語:“醜妻近地家中寶”。這句話并不全對。中國古代名揚天下的四大美女:“西施、貉蟬、王昭君、楊玉環”。四大...
2025-07-08
元旦的故事
元旦的故事
元旦的故事?大約在公元5萬年前,古埃及人的生活方式已由遊牧變成農耕,定居在尼羅河的兩岸,他們的農業能否收成與尼羅河發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的泛濫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每次都把這個時間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
2025-07-08
幾月份的艾草不可以吃
幾月份的艾草不可以吃
幾月份的艾草不可以吃?都可以吃一般來說,艾草在什麼季節都是可以吃的,但艾草在不同的月份,艾草的口感會有所差别,一般建議選用4-5月份左右的艾草,這時候的艾草是采摘的最佳時間,口感最嫩,水分最為豐富的,并且剛長出的艾草,苦味較低,在做成食物的...
2025-07-08
敕勒歌是哪個民族的民歌
敕勒歌是哪個民族的民歌
敕勒歌是哪個民族的民歌?《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歌,這是北齊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這首歌原為卑語,後被翻譯成漢語敕勒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帶,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敕勒歌是哪個民族的民歌?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
2025-07-08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