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健康
/
長期沒有排洩的大便去哪了
長期沒有排洩的大便去哪了
更新时间:2025-07-25 08:07:22

正常人每天都進行排便的話是有很多好處的,不僅可以清除體内毒素,也可以減輕腸胃負擔。但是有時會有這樣的病人,連續幾天或者十幾天才排便一次,感覺到自己體重沒有增加,也沒有通過運動或者幹活來消耗掉。那麼自己吃的這十幾天的飯沒有增加體重也沒有進行排洩,到底去哪裡了呢?

長期沒有排洩的大便去哪了(人長期沒有排洩)1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排便過程:

通常我們吃下的食物在經過胃的時候會進行初步消化,然後再進入小腸的時候被小腸上皮細胞進行二次消化,一般來說成年人的小腸大約有四到六米,所以我們人體所需要的大部分水分和營養物質都會在小腸内被吸收。小腸吸收到部分營養物質之後食物殘渣會進入到大腸,有大腸再進行進一步吸收水分和營養物質後進行幹燥,最後進入直腸形成大便。一般來說正常人的大便形成時間是30個小時左右。

長期沒有排洩的大便去哪了(人長期沒有排洩)2

一、如果腸道功能不正常的話,大便形成就會過程機會受到阻礙,導緻積聚在腸道之中,日積月累就會愈加堵塞腸道,形成便秘。不過如果十幾天沒有排便的話,需要警惕腸道疾病的發生,有些時候會伴随腹痛、腹瀉和便血。便秘影響腸道的正常功能,需值得注意。如果遇到此種情況,一定要前往就醫,這可能與腸道息肉、腫瘤、腸道感染等疾病有關。

長期沒有排洩的大便去哪了(人長期沒有排洩)3

二、如果長期不能正常排便,還需要考慮一種先天性巨結腸的疾病,這種疾病病因多發,可能與遺傳、營養因素有關。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腸管先天性有神經節細胞缺陷,導緻腸道處于痙攣狀态。臨床主要表現症狀為糞便淤積在腸道中、腹脹和頑固性便秘,有時候會出現十幾天都不能解大便,長期以往可能現腸梗阻,慢慢發展為巨結腸。目前,唯一的根治性手段隻有實行手術切除病變腸管部分。

長期沒有排洩的大便去哪了(人長期沒有排洩)4

那麼該平時如何注意腸道的通暢呢?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多攝入膳食纖維,即多吃含纖維多的蔬菜水果,有利于排便;

二、注意粗細搭配,不可隻吃精細食物;

三、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天定期去蹲蹲廁所;

四、每天早晨空腹飲入适量的溫水,幫助排便;

五、适當的做些體力活動,加強體育鍛煉;

六、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保持心情通暢。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自己的人生做減法輕裝前行
自己的人生做減法輕裝前行
人活一世,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前半生的我們,為了生活努力打拼,為了子女,為了家庭,不得不放棄很多自己喜歡的事。如今退休閑賦在家,該是享受自己的生活了,不必再想那麼多了,活好自己才是最好的餘生。餘生最靠譜的活法是:鍛煉身體,享受獨處,善待自己...
2025-07-25
慢性病門診處方可以開多少天的量
慢性病門診處方可以開多少天的量
問:我們日常聽到比較多的是處方,那什麼是長處方呢?答:長期處方(簡稱“長處方”)是指具備條件的醫師按照規定,對符合條件的慢性病患者開具的用量适當增加的處方。長期處方一般适用于臨床診斷明确、用藥方案穩定、依從性良好、病情控制平穩、需長期藥物治...
2025-07-25
糖尿病吃什麼很容易升糖
糖尿病吃什麼很容易升糖
現在很多人由于生活飲食習慣的原因導緻身體出現各種各樣的健康問題,其中糖尿病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富貴病。出現這類疾病以後,患者對日常的飲食非常注意,會很在意食物的升糖指數,怕會影響健康。那麼,升糖快的食物是什麼?1、加工類的食物不少的食物都是加...
2025-07-25
感冒發燒是好事嘛
感冒發燒是好事嘛
由于我們從小接受的種種教育,一生對于疾病都充滿了恐懼,因為人們的潛意識裡,很容易把疾病和死亡聯系起來。因為任何的疾病出現的時候,我們的身體都會表現得很難受。而其中的真相,卻不為人知。如果你明白了生病的本質,你一定不會再害怕疾病了。就那感冒來...
2025-07-25
冬瓜皮的作用
冬瓜皮的作用
冬瓜皮的作用?冬瓜皮所含營養更豐富,不但具有保健價值,而且具有藥用價值冬瓜皮含多種揮發性成分、三萜類化合物、膽固醇衍生物,又含維生素B維生素C、煙酸、胡蘿蔔素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冬瓜皮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2025-07-25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