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圖文
/
蒙古包又稱為
蒙古包又稱為
更新时间:2025-07-27 17:15:02

蒙古包又稱為(蒙古包來自滿語)1

現在的内蒙古,除了旅遊景區之外,也很少能看到自住的蒙古包了。

蒙古包,是蒙古民族傳統住房,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了。

不管有沒有來過内蒙古,大家對“蒙古包”都是有印象的。或者是通過一些旅遊相關的介紹,或者是通過一些民俗風情的活動展示,又或者是通過某些工藝品,以及影視作品中有所了解......

蒙古包是圓形的,由條木椽子、網狀編壁(即哈那)、圓形天窗和門的構成,外面蓋上氈子,再用鬃毛繩或皮繩子加固而成。蒙古包編壁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來保暖。

對于大多數外地人來說,大家一方面覺得蒙古包獨特、新奇,另一方面卻認為它簡單、原始。

确實,從外形來看,蒙古包不像内地的古建築那麼精緻端莊。但是,它是另一種文化體系的産物......如果隻是站在農耕文化的立場上,很難理解它的要理妙道。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遊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也是遊牧人與草場、牲畜的長期相互作用和動态平衡中找到的最佳民居選擇。

蒙古包因遊牧活動的産生而産生,也必然因遊牧活動的結束而消亡。内蒙古的牧民采取定點放牧(國家規定了每戶的草場位置),不需要再過遊牧生活,大家在牧場附近自建了房屋或者搬遷住進了當地政府指定的“移民小區”。但是,蒙古包式的建築以及其建築元素依然影響着内蒙古。

蒙古包又稱為(蒙古包來自滿語)2

兩千多年前,北方草原來是匈奴帝國統治時代,當時中原記載中稱他們的房屋為“穹廬”或“氈帳”——從字面上可以推斷出來,那是個具有拱形屋頂且以毛氈覆蓋為外部特征的建築。

穹廬曆經匈奴以後的回鹘、柔然、突厥、鮮卑、契丹等諸多民族傳承、改造,不斷适應它所處的自然環境、生産力發展水平以及社會價值選擇,逐步得到完善,更趨實用、舒适和美觀。

比如, 我們現在小學課本裡學過的《敕勒歌》中也提到了“天似穹廬”。

換句話來說,今人稱作蒙古包的建築形式已經存在幾千年了。

那麼,“蒙古包”的名字又是怎麼得來的?蒙古包的叫法,是從清朝開始的。

滿語把家、屋都叫成“BOO”,把蒙古包叫成“MONGGO BOO”,漢語半音半譯,叫成了“蒙古包”。

實際上,蒙古人自己叫“格日”,也是家、屋的意思。格日這一稱呼相當古老,漢人通常說的穹廬、氈帳、氈幕、毳(cui)幕、氈包等等,蒙古人都叫格日。漢語稱謂經過許多變換,而蒙古語始終用的就是這一個字眼。現在蒙古國依然保留了“格日”的叫法。

格日與拜形(土房)意思相對,說格日就是指蒙古包——我國内蒙古地區由于長期受滿漢文化的影響,蒙古族自己也慢慢叫成了蒙古包。

蒙古包又稱為(蒙古包來自滿語)3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是易拆易裝,便于搬遷。

普通牧民蒙古包就地取材,就地制作,民間手藝人差不多都可以完成。

各部分制作完成後,一頂蒙古包兩三個小時就可以搭蓋起來。拆除速度也很快,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全部連内部的家具物品都能收拾妥當。而且,一頂蒙古包隻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

還有,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内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内空氣流通和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很适合于經常移場放牧的遊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第二個優點是能扛得住草原風雪侵襲!

在内蒙古廣袤的草原上,沒有什麼遮擋物,風來雨降雪落,皆比在城市裡的“力度”更大!尤其是冬天,居住在高寒地帶,又多西北風。

在草原的“建築物”,必須要扛得住啊!

蒙古包形态構造采用的是力學受力分解的原理,這樣的造型能經得住草原上的雨雪侵襲,蒙古包承受二千—三千斤的壓力,蒙古包能承受這麼大的壓力,是因為蒙古人很懂得力學知識,架木制造的十分科學,把壓力都分擔了。

蒙古包是東南向而設的。這與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陽,有朝日之俗有關。但這種東南向習慣不僅是一種信仰,更多的是為抵禦嚴寒和風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應自然環境的智慧和創造。

當然,能有這樣的優點,也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慢慢摸索出來的!

蒙古包又稱為(蒙古包來自滿語)4

最初的“蒙古包”更像“帳篷”,它的基礎是三根木掾。

可以參考類似照相機支架,三根木棍一頭相連接在一塊,其他三頭各自平均在中央周圍即可。

這三根木掾的長短粗細差不多,其中一根帶杈,把另外兩根搭在上面,這樣就形成一個穩定的平面。周邊再用其他木掾搭起來,變成一個圓錐體的框架。再在外面搭上其他的蒙蓋物。

在狩獵時代,這樣的居住方式更适合。畢竟那個時代基本不考慮搬遷問題,上哪兒找不到一堆木頭啊,拎着獵物,現砍現搭。

這樣的建築形态雖然也很方便就地取材和搭建,但是空間有限,人進去基本直不起來腰,且采光和通風性等等并不好。

尤其是進入了遊牧時代之後,這樣的建築物弊端太明顯,顯然不能滿足居住需要。

于是,便有了第二種,在頂部上面加一個圓圈,将頂部撐開。

也就是除了那三根基礎木掾之外,别的木掾都截短,直接搭建到這個圓圈上面。後來在實際使用中發現,這樣做承不住力,容易塌......

幾經摸索,”圓圈“這個創新還是保留了,也不塌了——因為在這個基礎上,将兩根木棒捆成十字,把它的四個頭跟圓圈固定在一起,這樣就能把圓圈撐住。

這樣,蒙古包天窗(套腦)的雛形誕生了。解決了采光透氣、通風走煙的問題。

下圖為有頸套腦内部結構,保存于内蒙古鄂爾多斯市成陵旅遊區。

蒙古包又稱為(蒙古包來自滿語)5

人類在追于美觀與舒适的道路是無止盡的,在居住這方面,同樣是無止盡在探索更好的體驗。

所以,便有了第三種,空間舒适感等等更好,但是不方便拆卸的“蒙古包”。

用很多長柳條子、高蘆葦、細木棍等轉圓插到地上,在1.2-2米的地方互相彎回來,把梢頭搭在一起,編成一個拱形的物件。在下面的圓筒子上,為了堅固耐用,有的還用其他木條,橫着編上幾圈,這樣就出來許多四方網格。然而,外面再用其他蒙蓋物包裹。

這樣的蒙古包從外形上與現代的蒙古包已經非常相似了,而且使用面積也較大。

但是,它不方便拆裝......想想看,那麼多枝枝條條,沒有啥特别工具輔助,光依靠人工各種拔和插,這工作量必須是全家總動員弄上大半天才能搞得定。不過,這樣制作”四方網格“的經驗也為後來的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持與經驗借鑒。

當然,還有一種是介于這兩者之間的發明——能裝在車上,但是不能拆卸。這個的用途......還是很适合蒙古貴族或者打仗給指揮官使用的。

搬遷的時候,地下部分搬不走。對獵獵和遊牧生活來說,還是不太方便啊!

為了解決這個不能搬遷問題,人們又在上面加圈(天窗)的基礎上,下面又加了一個大圈。

找了許多帶杈的木掾,轉周邊把這個大圈頂起來,使原來的建築物增高。同時利用過去做四方網格的經驗,把這些帶杈的木掾,用柳條橫穿在一起,加大了它們的承載能力和穩固性。這些帶杈木頭組成的框架叫圖烏日嘎,意思是落在地面的圍子。我們稱這種建築物為”準蒙古包“。

在這個基礎上,後來再向前進化,圖烏日嘎變成一扇一扇的柳笆,相互對接起來。後來又做成裡外兩層,用皮釘釘在一起,可以裡外打開自由組合的木頭扇門,這叫哈納——這時候,”圖烏日嘎“的意思也變了,變成了指蓋在哈納外邊的圍氈。這樣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真正意義上的”蒙古包“——匈奴人長期就居住在這樣的蒙古包。

蒙古包又稱為(蒙古包來自滿語)6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建築物,好像少提了點什麼呢?

網格加蒙蓋物當牆,三根掾木當柱,套個圓圈當天窗......沒有提門?

最開始還真的沒有”門“扇,但是有門的位置!

固定三根木掾的時候,把南面兩根木橡中間的距離留得寬一些,上面吊上一塊皮子或者氈子,就成了“門”。

這種門是向後傾斜的,出入當然很不方便。

于是人們就做了一個四方木框,嵌進這兩根木橡中間,裡面再用兩根木頭頂住,這樣就把這部分頂直了。外面再吊簾子,進出就方便得多了。

這種門因為吊着氈子,出入的時候必須向上撩一下。

出現圖烏日嘎、哈納以後,也就是出現了準蒙古包和蒙古包以後,才産生了真正意義的門和門框。

門框下面有橫子,門安在橫子上面,通常都是雙扇門,門向裡開(因為外面吊氈子,向外開門出去不方便),外面還可以吊門簾。

因為蒙古包的門框是死的,哈納隻能跟它平齊。再加上下面還有門檻,所以出入蒙古包的時候,必須低頭擡腳,不習慣的人容易碰頭。

下圖為上世紀學者考察時,實拍的普通牧民居住的蒙古包,可以看到門檻與門簾。

蒙古包又稱為(蒙古包來自滿語)7

搭蓋蒙古包有嚴格的次序。

首先鋪好地盤,然後依次按照下列順序進行:豎立包門,支撐哈那,系内圍帶,支撐木圓頂、安插椽子,鋪蓋内層氈,圍哈那氈,包頂襯氈,覆蓋包頂套氈,系外圍腰帶,圍哈那底部圍氈,最後用繩索圍緊加固,就是一頂渾然一體的蒙古包了。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工具——繩子!

搭建蒙古包所需要的繩子是自制的!麻繩怕水,它不怕水。尼龍繩容易脫開,它永遠捆得很緊。

因為,它們出自不同的牲畜身上,來自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方法制作而成!

粗細長短不一樣,花色品種很多,從作架木的一道小皮釘開始,到圈圍苦氈的寬扁圍繩,以及為了防止突發事件而用的壓繩,組了一個嚴密而功能完備的體系。

這些繩子看起來零碎,但是卻像磚木結構中的榫卯、白灰、水泥一樣,起着粘合、凝聚、加固的作用。

蒙古人的繩子,挽得很巧妙,都是活疙瘩,會解的一拉就解開。平時風吹人拼根本開不了。

蒙古包又稱為(蒙古包來自滿語)8

然而,對于蒙古包來說,它誕生于是遊牧生活。可以這樣說,蒙古包是遊牧生活對生産方式的适應,牧人對牲畜習性的照顧。

随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生産關系與生活習慣的改變,蒙古包也随着遊牧生活的結束而漸漸失去其使用價值而消失了。

20世紀60年代與70年代,有專家和學者多次在草原考察,發現蒙古包數量已經很少。

特别是1984年以來,為了合理利用草場,遏制沙漠化速度 ,内蒙古自治區政府開始把草場使用權劃給個人。于是,每戶分到草場之後,将自己的草場用鐵絲網圍了起來。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内蒙古草原傳統遊牧方式消失。從此以後,牧民常年守在自己的草場上,蓋起了磚房或者樓房,也不需要搬家了。

于是,蒙古包一度基本絕迹。

不過,由于近年來草原文化熱的升溫,市場經濟的需求,湧現了一大批專門從事設計和承建蒙古包的專門人才和各種機構。

内蒙古城鄉出現了許多傳統和新式的蒙古包。以及有蒙古包造型元素的現代建築。

短短幾年的時間裡,不僅以前草原上有蒙古包的地方,重新搭建了蒙古包。之前沒有過蒙古包的地方,也新建了各種蒙古包——連飯店的包間都改造成了蒙古包的樣式。

當然,這種新式蒙古包,比起牧民之前住的蒙古包來,幹淨得多,豪華得多。特别是建在知名景區可以住宿的蒙古包,按星級賓館裡的标準建造,裡面的東西,也是應有盡有。

這樣一來,蒙古包自然也由遊動變成固定,由服務于生産生活而變為服務于旅遊,成為了旅遊區标配......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蜜獾能跑得過老虎嗎(如果蜜獾遇上老虎)
蜜獾能跑得過老虎嗎(如果蜜獾遇上老虎)
  蜜獾作為非洲大草原上的一代戰神,人送外号“平頭哥”。号稱終身不是在打架,就是在去打架的路上。管你是誰,生死看淡不服就幹。于是就有人想到,如果老虎和蜜獾撞在了一起,那會怎麼樣?雖然有人說,蜜獾和老虎撞在一起的概率幾乎為0,但是這不能阻止我們進行設想啊。      這位是現在歐亞大陸公認的森林之王,紋身哥——老虎      紋身哥:搞事,搞事,搞事,叫平頭的...
2025-07-27
越巫自取滅亡的原因(先秦典籍中的火葬探析
越巫自取滅亡的原因(先秦典籍中的火葬探析
  先秦典籍中的火葬探析   姚海濤   (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山東青島 266106)   摘要:火葬習俗古已有之。先秦典籍中保留了有關火葬的大量文本證據。大體言之,《周易》中的離卦與火葬有着密切關系,作為刑法處罰方式而存在,主要指向不孝子這一群體。而《墨子》《呂氏春秋》《荀子》《列子》中記錄的火葬主要是作為氐、羌以及儀渠民族的喪葬形制。透過這些現象側面...
2025-07-27
人過四十後看淡簡單的生活(人到四十以後隻有)
人過四十後看淡簡單的生活(人到四十以後隻有)
     塵世間太多的情感,總是虛無缥缈,如水中之月,霧裡看花,追不到,摸不着,守不住,又放不下。   深陷紅塵的我們,常常會迷失在塵世之中,行色匆匆的專注趕路,卻忘了自己,也忘了看看沿途的風景。   一晃,已過而立之年,步入了不惑之年,此時,沉穩,從容才是大境界。   俗話說:四十不惑。過了四十,哪些事情應該堅持,哪些事情應該扔掉,心裡應該有數了。   人...
2025-07-27
為什麼現在單身的特别多(單身為什麼越來越多了)
為什麼現在單身的特别多(單身為什麼越來越多了)
  “這一晃,十來年過去了……唉是啊,我一直單着,你也是。哦,你離了?咳,也好……”   前不久,小編和一些多年不見的老同學聚會,二十來個人,無論男女,超過一半都單身。   其中三個人,之前結過婚,後來都離了,獨自生活。   這大概就是當今社會的一個切片。      就小編我所知,那些和我基本同齡的熟人,常年一個人過日子的,多得是。   我的老媽,前些年也沒...
2025-07-27
冬季寒潮是冷鋒還是反氣旋(寒潮是反氣旋還是冷鋒)
冬季寒潮是冷鋒還是反氣旋(寒潮是反氣旋還是冷鋒)
  答:   寒潮:大範圍的強烈的冷空氣活動。侵襲我國的寒潮來自亞歐大陸上的冷高壓活動。故,寒潮是反氣旋。   冷鋒:冷空氣向暖空氣方向移動的鋒。冬季,形成于蒙古、西伯利亞的強大的冷高壓經常活動,并常常南下進入我國,形成寒潮。此時,冷空氣向暖空氣方向移動。故,寒潮是冷鋒。   寒潮屬于天氣現象,且屬于一種災害天氣現象。反氣旋、冷鋒屬于天氣系統。非要把兩挂上鈎...
2025-07-27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