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色
南京做為中國的四大古都之一,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2000多年來,南京城的名字很多,秦漢稱秣陵、三國東吳時稱建業,西晉時稱建邺,東晉及南朝時改稱建康,隋稱蔣州、丹陽,唐時稱江甯、升州、金陵府等,宋代稱建康、江甯府,元代稱集慶,明代改應天府,清代稱江甯,......以上隻是南京衆多名字中的一部分。這麼多名字中,最美的應是“金陵”。那南京為什麼叫金陵呢?我查了一些資料,包括南京旅遊的一般介紹說是來自于戰國時楚威王,說是“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埋金于南京城東郊鐘山,所以鐘山又名金陵山,又于石頭城(今南京市區内清涼山)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其中鐘山和石頭城又被稱為“龍蹯虎踞”。晉·吳勃《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指京口,今鎮江),因睹金陵山阜,歎曰:‘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紫氣東來
對以上常規的說法,筆者有一些不同看法,但未經考證,僅供參考。金陵,從字面理解:金是指金子,或金色;陵,小山。中國古代稱陵的地名很多,如廣陵(今揚州)、蘭陵(今棗莊)、江陵(今荊州)......大緻因為這些城市附近都有些小山。鐘山又稱紫金山,是南京附近最高的山,但海拔也隻有448米。那金指的是什麼?“楚威王埋金說”隻是傳說,無從考證。楚王為何要埋金于此?很多南京的導遊說是鎮南京的王氣。可是不怕後人去挖嗎?關于紫金山的來曆常規的說法是:“東晉初,元帝渡江之時,發現紫金山頂峰常缭繞紫金色的雲彩,故稱之為“紫金山”,簡稱“金山”。這種自然現象當時已被人們神化,也許與東晉初建,需要穩定人心有關。其實,紫金色的雲彩是因山的北坡廣泛出露的紅紫色頁岩在陽光照射下閃耀着的紫金色光芒所緻”。個人對此說法也持有懷疑:紫金山因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植被豐富,綠化很好,現在也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岩石裸露甚少,且此山位于南京城(包括曆朝曆代的南京城)的東北面,山的北面離城較遠,且北坡是陰面,也不可能有陽光照射,何來紫金色光芒?在春秋戰國甚至更早的時期,黃金并不普遍,甚至可以說很少很少,也不是什麼貨币。而那時主要的金屬是銅、錫、鐵等。銅的單質存在于自然界,稱為紫銅,熔點達1000度以上,商周之際大量的青銅器是銅錫合金,熔點在800度左右。當時的青銅器在君王及貴族的用品中非常普遍,同時還是戰争武器的主要材料,如劍、戈、矛等,所以那個時候,銅是國家的戰略物質,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在中國古代大部分朝代,銅都被稱為金,且大量用于鑄造錢币(合金的主要成分)。筆者查過一些資料,在東漢、三國東吳時,南京鐘山大量産銅,因筆者查找的資料有限,并不能确定鐘山最早産銅的朝代。如果紫金山産銅,那麼很多疑問就順理成章了。銅在古代早期被稱為金(形容珍貴和重要),後來才慢慢稱為銅,因紫金山大量産銅,所以此山被稱為金山、紫金山(純銅為紫色)、金陵山,而山邊的這座小城(三國東吳之前南京隻是一座小城)便被稱為金陵,所謂金陵邑。
秋天南京最金陵
這麼看來,南京被稱為金陵,其實稱銅陵更準确,當然如果當初稱銅陵,那就顯得太普通了,遠不及金陵來的美和雅。順便說一下,今天安徽的銅陵市(在南京西面100多公裡處)是951年(五代十國時)才被稱為銅陵縣,且是昇州(南京)的轄地。類似的地名還有南京的鄰居無錫,無錫的錫山在古代(大約也在周代和春秋戰國時産錫,所以無錫在當時的名字稱“有錫”,和銅一樣,錫在當時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政府大量開采,用來和紫銅合煉成青銅。後來因大量開采,錫很快就開采完了,于是“有錫”便被改稱為“無錫”了。民間流傳着“有錫兵,天下争,無錫甯,天下清”。老百姓把“有錫”改成“無錫”,也是希望天下太平,不希望兵矛争鬥。
筆者不是曆史專家,因職業關系,愛好文史。以上純屬個人推斷,望專家拍磚!不勝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