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人把給老人做壽叫做“做十”。
在莆田華亭鎮的大部分村落和仙遊縣的大部分鄉村,有着與别地不同的做壽風俗,就是在老人年齡滿“十”(男逢九,女逢十)的年份,祝壽的日子都安排在當年的正月初三舉行,所以這一天的華亭及仙遊大部分地區都洋溢着一片喜慶,處處都在辦壽宴,由于是同一天做壽,所以往往一家人在正月初三這一天,要分開好幾處去參加宴席。
莆田農村的宴席還是很豪氣的
這種做壽習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北宋陳睦為祖母到九鯉湖祈仙夢、求仙泉治愈盲眼,而後阖村來賀,陳睦為答謝鄉鄰便建議将祖母的九十壽辰、叔父的七十壽辰、兄長和自己的五十壽辰合在初三當日一同慶祝,既答謝了鄉鄰又阖家同歡,漸漸地就演變成正月初三給老人做壽。
而另一說法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興化府城(今莆田城)在農曆十一月二十九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據達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内被焚毀殆盡,死亡3萬餘人。
正月初二這天,戚繼光打赢後,躲避在山裡的老百姓回家看,發現親人被殺,十室九空十分凄涼。大家忙著收屍,料理後事。因為初二在家裡為親人收屍,大家就把這日定為“探亡日”。
初二探亡後,劫後餘生的老人們借這一日召集親人,大擺筵宴,相慶劫後餘生相關。尤其是相互慶祝老人平安,于是逐漸就演變成了正月初三給老人做壽的習俗。
莆田給老人做壽非常講究,儀式感很強,形成獨特的做壽習俗,比如嫁出去的女兒要“辦盤”,“擔盤”。
不管是何種原因,這一習俗的形成也為我們了解莆田祝壽風俗提供了一個集中展示的樣闆。
由于新冠疫情原因,為配合防疫,這幾年,華亭鎮和仙遊縣各村取消了聚集型的做壽慶祝活動。
但是,這一獨特的,體現尊老,祈求老人健康長壽的習俗必将不斷延續。
#莆田文化#
聲明:文中圖片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