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30年以前的儋州
30年以前的儋州
更新时间:2025-09-08 14:17:04

  30年以前的儋州(海南周刊儋州泊潮村)(1)

  泊潮村位于儋州市東北角,與臨高隔海相望。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攝

  儋州泊潮村 遠古駱越民族聚居地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通訊員 宋昌吉

  地處儋州市東北角的光村鎮泊潮村,是一個橫亘在後水灣上的小半島,無人機視角下的地貌形如一個豎起來的大拇指,也像一隻肥碩的沙蟲,而當地的海産中,最負盛名的,正是沙蟲。

  三面朝海的泊潮村,東半部是老村,西半部是新村,東邊與臨高新盈鎮隔海相望,西面是寬闊的弧形海灣,遠處的海域,便是北部灣了。泊潮村的民宅新舊參半,老房子牆體建材為火山岩石塊,人字形瓦頂,無論大小,大多呈合院式分布,新房子則是兩層或三層高的小洋樓。

  泊潮村是一個漁村,也是海南島西北部一個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曆史上還是兵家必争之地,泊潮村的兒女還曾經為海南解放事業作出貢獻,獻出生命。由于資料匮乏,無法進行系統性梳理,今天的人們隻能借由文獻記載和文物遺存,拼湊起當年當地的些許記憶碎片……

  30年以前的儋州(海南周刊儋州泊潮村)(2)

  晚清《廣東輿地圖》中的《儋州圖》,東北角處為“苩蓼港”(泊潮港)。何以端 供圖

  古代海南島西線交通要沖

  “泊潮”因何得名已無據可考,但可以查知其名稱的變遷。在明代的正德《瓊台志》和萬曆《瓊州府志》中,這裡設有歸屬臨高縣管轄的“博頓港”(位置在泊潮村東側);清代的輿圖,則将港口标識為“苩蓼港”或“泊蓼港”,不過圖上手寫的“蓼”是草頭下面一個“了”字,在今天是個連電腦輸入法都敲不出來的異體字;而在民國的《儋縣志》中,才有了“泊潮港”的記載。博、苩、泊的讀音都一樣,本義估計是臨高語的記音字,是“口”的意思,與“停泊”應該沒有關系,盡管那裡曆來都可停靠漁船、舟艇。

  儋州市文化館原館長、副研究館員陳照榮是泊潮人,他告訴海南日報記者,1939年,日軍侵占海南島後,曾用玄武岩大石闆在泊潮村東邊的港口修築簡易的碼頭,用于停泊軍船;日軍戰敗投降後,碼頭石闆被附近村民拆去修建民房。

  曆史上的泊潮港(博頓港)似乎籍籍無名,所起的作用卻不容小觑。

  海南師範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瓊崖古驿道》的作者何以端先生認為,由于泊潮港位于瓊崖環島古驿道西線臨高至儋州段上,從臨高新盈借水路南下,不過幾分鐘的舟程,大大縮短了前往儋州光村的路程和時間。

  30年以前的儋州(海南周刊儋州泊潮村)(3)

  泊潮村的“陳楊廟”,據傳紀念的是明代被錦衣衛迫害而避難海南的陳、楊兩位武将。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攝

  地圖、地名中的軍事信息

  “将軍印”“将軍市”“将軍塘”“将軍汛”“兵馬山”“兵馬角”……細看清代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廣東輿地圖》中的《儋州圖》,發現泊潮村周邊地區,包括海域,分布着很多含有古代軍事信息的地名,讓人不由得想起元明時期的“軍屯”現象。而在今天,當地還有“将軍印”(北部灣中鄰昌礁的古稱和俗稱)“将軍廟”“将軍石”(老村村口一塊刻有古代武将形象的石敢當)等自然遺迹和人文遺存;泊潮村北側有座“陳楊廟”,據村民口口相傳,廟裡紀念的是明代被錦衣衛迫害而逃匿至此的“陳楊二帥”,隻是說不出他們的名字。

  泊潮村現有700多戶、3000多人,有張、王、林、陳、黃、徐、邱、符、周、梁、尹、駱等12個姓氏,其中人口數量排名前三的是張、王、林。陳照榮說,泊潮村人的祖先,多數從對岸的臨高新盈遷徙而來,再往前推,部分姓氏的先祖遷自福建莆田一帶,但由于家譜資料缺失不全,多數姓氏的渡瓊始祖已無法查考。

  泊潮人操儋州話,但由于與對岸的臨高漁民有交往和交易,一些村民也會講臨高語。

  泊潮人靠海吃海,一直以來以海洋捕撈為生。風裡來浪裡去的泊潮人,不乏鐵血漢子。

  30年以前的儋州(海南周刊儋州泊潮村)(4)

  重修後的抗日烈士黃金容故居。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攝

  出生于1902年的黃金容是泊潮人的驕傲。據儋州市黨史資料介紹,1925年,黃金容從廣州法政大學畢業後,就攜帶馬列主義書籍回鄉,向家鄉的工農群衆進行宣傳講解。1926年春,受中共廣東區委派遣,黃金容回到海南,成立了儋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泊潮村黨支部,之後又創辦泊潮村農民協會,還奔走于縣裡各個村莊,指導農會建立和訓練農民自衛軍。1927年10月,身為中共儋縣委員會委員的黃金容參與領導了儋縣“十月暴動”,推翻了國民黨儋縣政府,成立了海南島上的第一個縣級革命政府——儋縣臨時革命政府。不幸的是,1940年4月,在與日軍的一次戰鬥中,黃金容中彈犧牲,年僅38歲。

  1950年1月,為協助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渡海南下,泊潮村的23名船工勇敢地配合瓊崖縱隊司令部的部署,從臨高新盈後咀村出發,潛渡瓊州海峽,前往海北的徐聞;3月,他們随大軍南下登島作戰,泊潮村的林揚熙、林黃養、黃華利、劉傑新、黃揚杜等5名船工在戰鬥中犧牲。

  30年以前的儋州(海南周刊儋州泊潮村)(5)

  泊潮村出土的其中一面石寨山型銅鼓,現藏于儋州市博物館。劉亭亭 供圖

  1999年出土兩面石寨山型銅鼓

  1999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泊潮新村的位置,出土了兩面在嶺南地區罕見的“石寨山型”銅鼓,讓泊潮村一度蜚聲學界,也讓十裡八鄉的儋州、臨高父老大開眼界。目前,這兩面銅鼓,一面被海南省博物館收藏,另一面藏于儋州市博物館。

  據四川大學曆史系教授、考古學家童恩正教授(1935年—1997年)考證,早期銅鼓的功能相當複雜,是作為權威的象征、樂器、祭祀、戰陣、貴重物品、号召民衆的存在,但最集中而突出的,是陳列在各種隆重的祀典中,特别是有人祭的祀典上。

  有關中國銅鼓的記載,早在成書于五世紀的《後漢書》中便已出現,迄今已有1500多年。我國銅鼓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嶺南各地,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東、廣西、海南和湘西地區。在海南,海口、文昌、萬甯、陵水、澄邁、臨高、儋州、昌江、東方,均有銅鼓出土。

  國内專家學者從銅鼓鑄造、使用和流傳範圍研究,将它們分為滇系銅鼓和粵系銅鼓兩大系統、八種樣式。據海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王育龍介紹,海南出土的銅鼓大多屬于粵系的北流型、靈山型和滇系的石寨山型,其中北流型居多,北流型和靈山型銅鼓出現在漢代至唐代;石寨山型銅鼓是最早出現的一種類型,其年代上限可以到春秋早期,海南島上僅在儋州泊潮村發現的石寨山型銅鼓,同樣是早期銅鼓的代表,其年代上限可早至戰國早期,主要分布在環北部灣的中國雲南、廣西,以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發現石寨山型銅鼓的儋州,位于海南島西北部,處于北部灣的最前沿,是來自大陸方向的移民較早的聚居地。”王育龍認為,“這一類型銅鼓的出現,将海南島銅鼓文化的年代上限,從以往人們認定的漢代,推至戰國末期。這一時期的海南島尚屬于古代駱越民族的範圍,直到漢代以後,來自北方大陸的漢人才不斷進入海南,因而可以肯定該類型銅鼓的族屬為古駱越民族(海南黎族的先民)無疑。”

  看來,最早在泊潮村一帶繁衍生息的,是黎族的先民。蘇東坡谪居儋州時,與當地民衆交往密切,其詩句“銅鼓葫蘆笙,歌此迎送詩”(《題冼夫人廟》末兩句),透露出當年他在儋耳故地,也曾耳聞來自遠古的銅鼓之聲。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小沈陽真名叫什麼名字
小沈陽真名叫什麼名字
小沈陽真名叫什麼名字?小沈陽真名叫沈鶴小沈陽的真名叫沈鶴1981年,他出生在遼甯19歲那年,小沈陽遇到了妻子沈陽春小沈陽的事業取得成功,離不開沈陽春一直以來的支持小沈陽這個藝名是沈陽春起的,小沈陽一直用到現在,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小沈陽真...
2025-09-08
端午節表演什麼節目好
端午節表演什麼節目好
端午節表演什麼節目好?端午節表演什麼節目好:可以有一些互動比賽的節目,比如說賽龍舟,吃粽子比賽,還可以選擇一些傳統的民族歌舞表演,看演出的觀衆的積極性也會被很好的調動起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端午節表演什麼節目好?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
2025-09-08
所有民族服飾名稱
所有民族服飾名稱
中國官方承認的有56個民族。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彜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
2025-09-08
中國傳統節日按時間先後的順序
中國傳統節日按時間先後的順序
中國傳統節日按時間先後的順序?中國主要傳統節日及日期按先後順序排列如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中國傳統節日按時間先後的順序?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中國傳統節日按時間先後的順序中國主要傳統節日及日期按先後順序排列如下。除夕-臘月最後一天...
2025-09-08
做湯圓弘揚傳統文化
做湯圓弘揚傳統文化
一大早,七寶中學附屬鑫都實驗中學高中住宿生的早餐裡,多了湯圓!今天(2月26日)是元宵節,上海中小學幼兒園以各種形式在校過元宵,在校園元宵燈會、包湯圓吃湯圓的活動中,體驗民俗,感受年味。七寶中學附屬鑫都實驗中學學生的“年味”創意作品展示。華...
2025-09-08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