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的八月已進入秋季,但是夏日的熱情還遲遲不肯退去,8月29日梁漢森老師導演的滬劇電影《雷雨》于小西天中影電影院首映,在秋意的初綻中再次掀起了曹禺作品熱議的高潮,為夏秋之交的京城帶來了一股活力。梁老師本是學京劇出身,梨園世家,此次把滬劇《雷雨》搬上銀幕顯示出了很專業的戲曲素養,并多年進行戲曲影視創作,精品叠出,畫面語言的功力再一次得到彰顯。
滬劇有着将近百年的現代戲(文明戲)表演曆史,尤其在“西服戲”方面很有創作經驗,此次滬劇《雷雨》的演員就是第三代,由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老師飾演繁漪,她曾經在滬劇舞台上飾演過四鳳,魯媽的扮演者陳瑜老師曾經飾演過繁漪,所以演員們已經非常熟練于人物的刻畫技巧,而銀幕化的表演與舞台不同,所有的調度和行動都發生了變化,如果不是對人物基調把握準确的話,很容易給拍攝工作帶來麻煩,演員們顯示出了很強大的表演能力,通過影片可以看出演員和導演是一種強強聯合的創作,梁導通過鏡頭語言和機位調度,在銀幕上塑造了非常準确鮮明的人物形象,使得舞台形象成功化為銀幕形象,演員在原來表演的基礎上,進行靈活創作,适應鏡頭的能力極強,也充分顯示出他們作為戲劇表演藝術家的功力。
梁導從電影角度對劇作予以自己的诠釋,在原戲基礎上大刀闊斧地删減了40分鐘左右時長,以第三幕戲的内容為删減重點,突出繁漪和周萍的情感糾葛主線,順藤摸瓜,對周樸園、四鳳、魯媽、周沖、魯大海、魯貴進行依次塑造,線條流暢,思路清晰,這種修改的必要性體現在時間的容量上更加緊湊,節奏明快;體現在結構的分布上,線性叙事與塊狀刻畫交織相融,最大化挈領全劇精神,勾勒時代特征與人性真谛;體現在人物塑造上,集中濃墨在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映射出相應的人物關系和戲劇沖突,以點帶面,無一遺漏有理有節的進行了藝術再創造。
電影的魅力在于音畫結合,滬劇電影恰恰可以提供這樣的便利,自身音樂唱腔是演員所為熟悉的,但是難度在于導演如何在原來音樂中運用鏡頭和畫面剪輯,不為滬劇舞台音樂所束縛,還要在原來基礎上予以創造,滬劇電影《雷雨》以範本式的設計提供了戲曲電影創作方法的最佳答案。電影運用了主觀鏡頭、對比蒙太奇、抒情蒙太奇、隐喻蒙太奇、長鏡頭等多種藝術手法将人物的内心行動與外部時空巧妙結合,創作出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導演語彙,其中一個典型的鏡頭“繁漪的鮮血”在正片中出現了兩次,強調了曹禺筆下“最雷雨的性格”人物塑造,第一次出現是繁漪由愛生恨,把周萍和四鳳私會時的窗戶堵上,不小心被劃傷了手指,“鮮血”滴在枯木上;而後,雷雨來臨,大雨把“鮮血”無情沖走,這裡的鮮血是一個符号,一個帶有雷雨般性格的女人符号,敢愛敢恨,身體之血與心裡之血同時滴落,“繁漪之血”哀哭流淌着她的無奈與悲怆,訴說着她被愛情抛棄後撕裂的心靈呐喊,從而解釋了她扭曲和變态般歇斯底裡的根源。
導演是電影的靈魂,是詩人,一部現實主義的《雷雨》被梁導拍出了詩意,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現實主義的詩意,在于人物的飽滿,有血有肉,在于導演思想的深刻和藝術的功力,鏡頭語言隻是一種手段,難得的是詩人對于語言的把握,“繁漪的爆發”、“周萍的逃離”、“周樸園的虛僞”、“四鳳的隐忍”、“魯媽的清醒”等,都化作一幅幅詩意的畫面呈現出滬劇電影獨有的魅力,《雷雨》詩劇的意境油然而生,這是作為詩人導演最負責任的工作投入,也是所有藝術創造的最高追求。
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讀《雷雨》就有一千個“雷雨”,電影是導演的藝術,曹禺先生在他的時代把《雷雨》推到了戲劇創作的一個頂峰,梁導又一次把戲曲和電影聯姻,為《雷雨》的藝術無限性驗證了一種可能,為新時代的創作樹立了一個裡程碑,希望看到更多的戲劇經典成為銀幕形象,希望看到梁導創作更多的戲曲電影作品。(作者:趙娟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 碩導 戲劇學博士)
2019年9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