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科技創新助力傳統農業
科技創新助力傳統農業
更新时间:2024-04-28 22:22:53

科技創新助力傳統農業? 随着疫情肆虐,人民群衆對食品安全的關注越來越高,對農産品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有機農産品的關注度越來越高《2020年世界有機農業概況與趨勢預測》數據表明,未來十年,中國有機農業生産面積以及産品生産年均增長20%—30%,在農産品生産面積中占有1%—1.5%的份額,達到1800萬—2300萬畝,顯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十足的潛力如今,我國有機農地面積世界排名第三,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有機市場,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科技創新助力傳統農業?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科技創新助力傳統農業(科學技術助力有機農業大衆化)1

科技創新助力傳統農業

随着疫情肆虐,人民群衆對食品安全的關注越來越高,對農産品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有機農産品的關注度越來越高。《2020年世界有機農業概況與趨勢預測》數據表明,未來十年,中國有機農業生産面積以及産品生産年均增長20%—30%,在農産品生産面積中占有1%—1.5%的份額,達到1800萬—2300萬畝,顯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十足的潛力。如今,我國有機農地面積世界排名第三,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有機市場。

國家高度關注生态環境和土壤培肥工作,以生态建設為重點的政策越來越多,這使中央和地方政府更加關注有機農業的發展。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要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産品生産,推進農業由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在文件中5次重點提到“有機農業”,意味着有機農業不僅是一種消費趨勢,也将會是國家重點扶持發展的對象。

現在我國推行的有機農業沿用國際通用的有機農業定義,指在作物種植、畜禽養殖與農産品加工過程中,不施用人工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化學物質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産物,而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态學原理,協調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平衡,采取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産過程。

調查問卷顯示,大衆普遍混淆有機農産品和綠色食品的概念,對于有機農産品的認識不足。80%的填寫調查問卷人員有過購買有機農産品的相關經曆,50%的人員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有機農産品營養豐富但生産成本高的特點,願意購買高于市價一倍的有機農産品,且消費的産品類型不局限于蔬果類、谷物類,還包括奶制品以及禽畜類。此外,統計發現參與調查人員更加關注有機農産品的原産地和可信度,他們想知道産品是如何生長的,以及如何在整個供應鍊中确保質量。消費者對于産供銷一體化的平台模式抱有信心,希望早日構建便捷惠民、價格合理、産品優質、産銷透明的購買渠道或平台。

有機農業生産端和銷售端存在問題

  有機農産品銷售渠道不暢通

  國内有機農産品銷售渠道中,賣場主要被幾個國際零售集團壟斷,這些傳統連鎖超市在與供貨商談判時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它們對供應商商品的價格、品質以及供貨能力等要求越來越高,但我國本土的有機食品企業大多為新興小企業或者是零散有機生産基地,無法承擔有機認證的高昂費用且無法持續性量化供貨。這些缺陷讓很多中國本土的有機農産品無法入駐大型連鎖超市。

  近幾年電子商務飛速發展,線上銷售減少運營成本和庫存壓力,然而也存在有機農産品真僞難辨的問題。同時,部分有機農業生産者在進行産品生産與銷售時,過多地消費“情懷”,忽視了對推廣銷售模式的創新。

  生産端短闆問題突出,阻礙有機農業發展

  我國有機農業發展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生産觀念上存在諸多誤區,如,“單純的複古自然主義”,以自然之名否定一切現代的科學技術;“一招平天下”,僅使用酵素、生物農藥等單一産品或技術,忽視存在的生産問題,坐等天成;“打補丁”,尚未擺脫傳統農業種植的慣性思維,隻是把投入土地的化學物質換為生物物質,一手造成了生産成本高、效率低的局面。目前,生産端除上述提到觀念誤區外,還存在缺乏系統的科學研究,以及實用的技術體系,這些問題都極大地阻礙了有機農業的發展。

生産端以全域有機農業理論為指導進行有機生産

  全域有機農業理論和實踐的提出者是中國農業大學胡躍高教授,是山西靈丘全域有機農業建設的負責人。他多年深耕于農業一線,提出“通過有機合作社組織村民進行有機生産,建設全域有機村莊”。筆者根據團隊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長治市沁源縣等地進行有機農業技術服務的工作基礎,認為目前有機農業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建設工作。

  通過村莊發展有機合作社

  2013年以來,中國農業大學和山西省靈丘縣進行校縣合作,進行縣域有機農業試驗示範建設,确定紅石塄鄉車河村為突破點,樹立了全國鄉村第一面有機社區的旗幟——車河有機社區,開展試驗示範建設。車河社區建設曆時9年,在全國率先建成有機社區,實行全域有機生産,為全域有機農業建設樹立了典型,摸索出了一條适合車河發展的社企配合、村社一體、積極協作、共同發展的道路,2020年社區人均年純收入達到21500元,是9年前的9倍。車河社區的有機小米、有機雞蛋在北京供不應求,靈丘政府搭建平台,為車河村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靈丘縣認證有機農産品60餘項,有機農業生産單位30餘家,已經出現百萬元、千萬元級的合作社與企業,靈丘縣有機農業生産面積近10萬畝,一大批有機合作社、有機村莊、有機合作聯社雨後春筍般出現,大量新的生産者們在躍躍欲試,有機農産品銷往全國各地。靈丘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有機農業高地。

  建立有機農業技術體系及技術規程

  種養結合是發展有機農業的研究重點。現代農業養殖環節和種植環節分離,從土地到餐桌過程中造成大量的廢棄物污染環境,通過微生物工程科學規劃和管理,可以使養分返還到種植環節和養殖環節,實現有機循環。以農用酵素為例,農用酵素富含多種有益微生物及有機酸等代謝産物,中國農業大學全域有機農業協作組在國際上首次報道農用酵素“酸菌協同”長效抑制土傳病害的工作機制,研究表明農用酵素可顯著提高堆肥質量,提高中藥材、蔬菜、水稻的質量和産量。

  協作組通過在蛋雞養殖業、養豬業、養羊業等方面形成種養循環體系,進行有機養殖試驗研究。在靈丘縣韓萍村形成了生态養豬示範點,将稭稈、園林垃圾等作為豬圈墊料,噴施農用酵素,使墊料與豬糞尿混合,經過豬踩踏和發酵,形成肥料,返回農田,将養殖業和種植業結合起來,形成種養循環生态鍊,為當地畜禽糞污、作物稭稈、餐廚垃圾利用提供了新的技術體系。此外,積極探索利用農用酵素發酵生産有機飼料,進行有機豬、富硒羊等高品質肉産品生産,采用堆肥技術充分利用牲畜糞尿,進行城鄉有機資源循環利用研究,形成微生物工程支撐的種養結合農業生産模式。目前靈丘縣30餘個點進行有機糧食作物、有機蔬菜、有機果樹、有機食用菌、有機中藥材、有機蛋雞、有機豬、有機羊、有機肥、種養循環工程等示範推廣,建立了一整套有機技術體系和技術規範,其中《中藥材酵素生态種植技術規程》獲批省級地方标準項目支持,正探索建立相關中藥材産業高質量發展技術規範。

  創建“1 3 1”縣域有機肥生産技術體系

  土壤健康、土質肥沃是有機農業建設的核心。協作組針對目前有機肥市場瓶頸問題,創新研究建立“1 3 1”縣域有機肥生産體系,即一個微生物工廠,縣、鄉、村三級有機肥生産和一體化的有機農業生産基地。中國農業大學提供技術支撐建立“微生物工廠”,為鄉鎮與村肥料中心提供微生物菌種和有機肥制作技術,結合大型養殖企業建立鄉級有機肥生産運營中心。就地變廢為寶,生産有機肥,降低生産成本。穿插形成“資源中心 農戶”的模式,農民提供廢棄物,換回有機肥。以資源轉化技術為抓手,聯合志同道合的企業、鄉鎮政府、有機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構建區域性全域循環模式,将廢棄資源生物轉化為生物肥料,保障農業生産健康發展。創建經濟、生态、社會三效益相統一的有機農業新體系。

  銷售端以社區團購降低有機農産品價格

  有機農場由于缺乏技術,除草等有機管理耗時耗人工,配送及物流成本也居高不下等諸多因素,艱難維持着農場運營。而消費者一方面希望獲得健康農産品、一方面又對有機農産品認識不足,對有機農産品的“高價格”望而卻步。市場需要具有專業農業知識團隊運營銷售平台,最大程度地實現生産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透明化,同時保證農産品質量。校縣合作既能滿足消費者對高質量有機農産品的追求,又能确保有機農業生産者的合理利潤,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校縣合作将縣域有機農業示範基地農産品和城市小區消費者進行渠道對接,将高質量有特色的有機農産品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減少中間環節成本,降低有機農産品價格,提高有機農業生産者利潤。同時開展有機知識科普講座、公衆号宣傳等工作,填補消費者的有機知識空白,加強消費者自身對有機農産品的辨别能力。

  通過高校提供科技支撐,縣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平台,建立肥料—土壤—有機種植養殖的循環生态鍊科研示範基地,能夠促進縣域資源循環利用建立,實現鄉村生産合作社和城市社區消費合作社的直接對接,減少生産成本和流通成本,形成新型低本高質有機農業産銷體系。滿足居民對健康生活品質的追求,打破生産者與消費者間缺乏信任的局面,形成雙面共赢的典型模式,鍊接更多的鄉村和小區,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實現人人吃得起有機農産品。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