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他是有恨的,也是帶着無限遺憾離開人世的。他的恨,恨自己生了一個自閉症這麼嚴重的兒子,他恨沒有留住自己的妻子,他還恨自己花這麼久教不會兒子生活,他還恨世界的不公平,他更恨自己患了絕症。他的恨不能表露出來,是一種真正的心底的怨恨,一種讓我們無法體味無法承受的遺恨。
但王心誠是極度有耐心的男人。在這部電影裡李連傑一改往日的大英雄的模樣,轉變成為一位“身懷絕技”的慈父的形象。主人公王心誠那種細緻入微的照顧和教導,讓絕大部分男人自愧不如。
當一個人的生命以日為單位計算的時候,每一次的日出和日落,都是疼痛的。王心誠不知道今天睡下去明日是否還會醒來。他是焦急萬分的,雖然他一如既往地心平氣和,耐心地叫王大福。病魔的步步緊逼,大福的不慧,花費大量的時間也教不會他生存之道,可是又無法馬上改變現狀或者說很可能再也改變不了的時候,他積壓心底的痛苦爆發了。這也是整部電影裡唯一一次王心誠發火的地方。他将所有的痛苦、怨恨、遺憾、無奈等等一并傾瀉而出。隻不過這一切都無濟于事,所以電影開頭他帶着兒子跳海自殺,想一了百了。
縱觀整部電影,王心誠作為父親,以近乎完美的方式将一個既當爹又當媽的慈父的形象做到了極緻。且不說有自閉症兒子的家庭,換作正常家庭,王心誠的形象也是無可挑剔的。
父母一般不可能活得孩子更長久,當孩子未長大成人,而自己即将離開人世的時候,那是一種怎麼樣的無可奈何?史鐵生在餓的散文《秋天的懷念》裡,結尾處他的母親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未成年的女兒……”深刻揭示了母親對孩子的遺憾,與王心誠的心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故事的情節是清平淳樸、感人肺腑的。主人公隐藏着内心的痛苦,在即将來臨的死亡面前,依舊無微不至地诠釋着真摯、細膩、沉穩、偉大的父愛。
我們都希望孩子生龍活虎,在青春年華裡展現他們的多姿多彩,但王大福不能。王心誠去世了,大福最終學會了煮雞蛋和坐公交車。從一些細節裡看出,王心誠在還未完全教會兒子生存技能的時候,就撒手人寰了,但大福還是學會了。
他死後,還有許多善良的人們(也就是王心誠生前的好友們)成了王大福的監護人,照顧着大福。王心誠雖帶着遺恨離開了人世,但他也可以告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