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情感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
更新时间:2025-05-09 18:38:24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人生的最好境界)(1)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一個人追求學問,那麼他的知識一天比一天增長,但是當他追求大道時,欲念則是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的無為,便可無所不為。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去繁就簡,返璞歸真,抛開一切虛僞的招數和手段,用淳樸赤誠的心思去待人處事,以真誠化育天地萬物,以坦然面對世俗紛雜。

  古人雲:陰謀怪習,異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禍胎。隻有一個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招和平。

  所有的陰謀詭計,古怪陋習,奇異行為和能力,都隻是設身處事時,招惹禍患的本源,那些花裡胡哨的行為,看似是給自己帶來了短暫的榮耀和光輝,但是這樣特立獨行的行為,隻會給自己招緻禍患。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人生的最好境界)(2)

  而真正能夠讓自己居于世俗之中,能夠占據上位,以自己的行為赢得别人尊重的根本,是樸實純正的德行,這也是給人生平和的根本原因。

  人生最好的手段是至誠,人生最高的境界是返璞歸真,一個人追求學問根本的境界,一定懂得以“簡單”謀劃人生。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番故事:

  孔子去楚國,路過樹林,看到有一個駝背老人在捉蟬,好像拾取一樣容易。

  孔子就問這個老人:“你是有熟練的技巧呢,還是有道?”

  這個捉蟬的老人就說:“我有道,才經過五六個月的學習,我的竹竿上面可以累計兩個丸子不掉下來,失敗的機會減少,累積到三個丸子不掉下來,失敗的機會更少,當我累積到五個丸子都不掉下來的時候,捉蟬好像拾取一樣容易了,當我捉蟬的時候,身體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好像一個樹立的木樁,我伸出竹竿如同槁木的樹枝,雖然天地無限廣大,萬物紛纭繁多,而我眼中心中隻有蟬,我身心不變不動,不因繁雜萬物改變我的關注,怎麼得不到蟬呢?”

  孔子回頭就對弟子說:“用心不分散,精神凝聚專一,不就是所說的這位駝背老人嗎?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人生的最好境界)(3)

  莊子杜撰了孔子和捉蟬老人的一番對話,來講述了用心不分散,精神專一,便是合于道的智慧,其中所表達的道理便是隻要能夠排除外來幹擾,讓精神集中,就沒有達不到目的的人生。

  人生是一個不斷完善和追求的過程,完善的是自我心性,追求的是内心的合理欲念。

  但是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世俗之人卻把自己的心思放在了外在的機巧之上,企圖通過圓滑和狡詐的手段來滿足自己的欲求。

  就好像現在世俗之人的世界觀,所有人信奉的都是以“術”為本,拼命的使用手段,但是卻不知,符合“道”的德行,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遵循自然大道與淳樸之心,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所有的“術”在看似赢得利益的同時,也讓自己背“道”而馳,最終走向一個糟糕的深淵而無法自拔。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人生的最好境界)(4)

  《道德經》中這樣一段話: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一個人墊着腳跟用腳尖站立,是站不穩的,大跨步前行,是走不遠的。隻看見自己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以為是的人看不清方向,自我誇耀的人更顯不出來功勞,自高自大的人難以長久。這樣所有背離“道”的行為,都隻是人類行為的殘羹贅瘤,惹人讨厭。所以,有道的人是不會做這些事情的。

  對于人生來說,所有太過于偏激對立的觀念和行為,都不能支撐着自己走向更遠更高的一個層次,隻會成為人生的負累。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人生的最好境界)(5)

  所以,明白莊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道理,不讓外物擾亂自己的心神,隻要做到用心不分散,精神凝聚專一,才能将自己的人生發揮到最好。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