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擁有白皙無暇的肌膚是每個女孩的追求,但是在夏季短短幾個月,要扞衛好這段美白征程并不簡單。如何令我們手中的美白新品極大限度地發揮美白功效?我們需要糾正一些美白觀念,更新一些美白知識!
誤區1:使盡全力阻擋肌膚底層黑色素生成
診斷:角質層囤積的黑勢力,會影響美白成效
糾正:想要“淨亮、透白”,隻是一味地抑制黑色素母細胞生産力是不夠的!因為部分在大量紫外線刺激下急速生成的黑色素,要是無法順利被肌膚代謝排出,會在表皮角質層形成一股“黑勢力”。最新研究發現,應該搭配以去角質或含酸類複合物的煥膚組合來清除老廢表皮物質,而選用美白系列卸妝、潔顔産品,也有每日替肌膚溫和“掃黑”的一步。
誤區2:面膜天天敷到一滴不剩
診斷:每周2次,每次10分鐘就夠了
糾正:如泡面般簡單方便的面膜,能提供短暫的速效美白。雖像雞湯般濃縮了保養精華,但因肌膚食量有限,每周兩次用來做沙龍級加分護膚已足夠,時間以10~15分鐘為限,敷太久會令肌膚水分蒸發,反而讓肌膚變幹。
誤區3:隻信醫院煥膚療程才能真正美白
診斷:低刺激的高科技居家亮白産品,也能滿足白淨渴望
糾正:醫學美容相關美白療程,不可否認速效,卻并非适合每個人的需求與膚質狀況,可能煥膚效果大,但肌膚卻得承受刺激、發紅、脫皮…女明星熱衷的美白點滴注射,能快速亮白,但時效短暫又耗錢,還得擔心用多或用不當可能産生的心血管硬化副作用,以上的确定風險,不妨将居家型醫學美容概念的美白保養品納入考慮。
誤區4:成堆美白品,卻沒有瓶防曬品
診斷:日曬是造成你美白無效的元兇,抗氧化、防曬得要并進
糾正:買來的美白保養品剛使用前期看來頗有效,然而後續似乎又黑回來些,皮膚科醫師分析,最大可能出在隻努力美白,防曬卻很随便,肌膚繼續受到陽光紫外線刺激,當然前功盡棄
誤區5:堅信濃度越高,美白效果越好
診斷:傳輸系統更影響了配方能否深層作用,發揮效果
糾正:一味地追求高濃度,若無法被肌膚吸收深層作用,效果同樣打折扣,還得面臨可能的刺激傷害。用了美白保養品卻效果不好。新趨勢是用與細胞構造相近的載體包裹配方,适量濃度就能被肌膚輕易接受,深層發揮作用。
誤區6:一心追求快速見效
診斷:慢慢來,或可讓白淨更加持久又溫和
糾正:速效美白滿足短時間成為白雪公主的願望,尤其适合沒耐心、期望值高,或得出席重要場合的人,但相對得面臨可能的肌膚刺激風險。假如隻想适度、不着痕迹地提升全臉淨白感,溫和植物性配方的漸進式美白,會是個好選擇。
誤區7:以為全臉美白品就能淡斑
診斷:深度密集的斑點,得用更強效的淡斑專用品才能見效
糾正:一般美白保養品多是針對遏止全臉分布的麥拉甯黑色素所設計;但斑點是由數個黑色素母細胞囤積而成,得加倍費力才能改善,高濃配方加去角質效能,設計上小而方便精準塗抹才能見效。
誤區8:總愛趕時髦,有美白鮮貨絕不錯過
診斷:拟定對付黑色素的聰明對策,重點是同系列搭配有效
糾正:皮膚科醫師說,經常看到抱一堆買保養品上門求助的人,根本搞不清自己該用什麼?現今美白廣告又一窩風都訴求“能夠截斷黑色素生成最有效路徑”,行動型購買,隻是傷了荷包,且八國聯軍搭着用,是否會造成效果反敏感刺激,都無從得知。建議先多看媒體資訊報道,明确了解品牌訴求的對付黑色素方式,是否吻合自我需求,記住,每種攔截黑色素路徑都各有所長,誰最能接近問題核心,或對應你的肌膚狀況,都得篩選考量,絕對不是條條皆可行。若除主力精華液,還想買其他如乳液、霜、面膜、化妝水……等搭配保養,同系列是最不花腦筋的經濟組合。
誤區9:狂用美白精華液,卻還覺得不夠白
診斷:熟齡或受損幹燥肌膚,夜間養護更重要
糾正:一般正常皮膚,美白精華液、乳液一罐足以應付日夜間保養需求,但若持續下來自覺效果不彰,可能得考量是否肌膚需要更多類型調理。雖然終極目标都是美白,但日間因要外出,得更加強保濕打底、防禦抗氧化,至于夜間無陽光刺激,可趁身體休息,使用添加較高濃度、潤澤感較強些的修複性美白商品,或清除白天累積産生的黑色素。若預算允許,多使用夜間美白産品,多管齊下才會效果更好。
誤區10:擦美白防曬粉底,就别怕曬太陽
診斷:用防曬粉底對抗紫外線未必夠力,擦防曬乳才夠周全
糾正:你以為隻要标了防曬系數就代表安全,卻未發現該産品實際是以底妝為主,防曬隻是附加的,且凝于粉體,防禦力通常比标示的稍低些,建議給懶美人用來當成中午補妝順便補防曬用,早上出門上妝前,還是應該塗擦專門的防曬品。皮膚科醫師也提醒,隔離隻是個廣告說詞,唯有明确添加防曬系數,才具備有防禦紫外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