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曉虹
“愛她,就要在房産證上‘加她’?”一套男方全資或幾乎全資的婚房,牽扯出一場男女雙方間無聲無息的“博弈”。近日,有媒體連續數天整版推出“産權門”事件報道,引起了各方熱議:法律專家詳解财産分割、“老娘舅”談到“容忍和謙讓”、婚姻專家抛出觀點:這是當代人對婚姻的不自信。
本期,特邀心理學家來談“産權門”,直擊婚姻關系中的兩性心理,透析“愛情”與“婚姻”的核心涵義;同時,面對“加名字”因父母介入而升級的情況,專家引入“愛的序位”概念,提出新婚小家庭需要“信任和融合”。
“經濟問題”上升到“感情問題”
綜合媒體數天的報道,在“加名字”問題上,男女雙方的争議焦點大緻如下:女方覺得“如果你愛我,那就要在房産證上加我的名字”、“現在外面誘惑那麼多,如果他以後找個年輕貌美的女孩,要和我離婚,我還要淨身出戶,那我該怎麼辦”等;男方則提到“強烈要求加名字的女孩,有點心術不正”、“如果感情好,打算一輩子在一起的話,加不加名字根本無所謂”等。
婚姻專家指出,産權事件的背後,折射出現代人對婚姻保質期的深切懷疑與極度不自信。上海政治學院心理系教授賀嶺峰對此表示,這種懷疑和不自信是有現實根據的,面對離婚率的上升,人們意識到婚姻的風險在增大,一些年輕人對此表示擔心和憂慮,這是可以理解的。
“‘愛我,就要加我名字’或是‘既然要在一起,加不加都無所謂’這兩種說法的問題在于,他們都把經濟問題上升到了感情問題。”賀嶺峰教授一針見血地說,“‘愛情’和‘婚姻’是兩個概念,偉大的愛情都有其非理性的因素,而婚姻則偏重于契約和合同。”
賀嶺峰教授認為,從人類的婚姻史上看,婚姻是一個“投入”的問題,從某種角度而言,女性面臨的風險可能更大。舊時的女性沒有經濟來源,“婚姻”意味着她們一生的“投入”。如今的女性可以自食其力,但在婚姻擇偶方面,兩性的心理仍有微妙差異。從男性的擇偶心理來說,年輕美麗,富有魅力很重要;而女性更注重男性的财富、地位,以及将來可能獲得的成就。随着時間的流逝,女性的“外形優勢”在消減,而男性則可以通過努力實現增值,這就可能加劇女性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當然,男性也有不安全感,因為在婚姻中的經濟層面,投入多的人會擔心更多。
賀嶺峰教授說,愛情可以純粹,但婚姻一定會涉及到經濟問題。如果有人想追求一段隻有“純粹愛情”的婚姻,那是有一定的前提:雙方都沒有錢,或是雙方都很有錢,在經濟條件對等的情況下,感情的純粹度相對較高。如果雙方的經濟條件有一定的差距,可以通過“合同”的方式,約定好财富分配,如果雙方還願意繼續“談感情”,那這樣的感情相對純粹。
“新生家庭”優先于“原生家庭”
在媒體采訪中,不少年輕人表達了對父母插手的無奈:“加名字的事一經父母的摻和便升級了,兩家人可能因此産生心結,我們年輕人夾在中間真是左右為難,我們想尊重父母的意見,但同時又怕面對自己的伴侶。”
對此,SOMA心理訓練機構心理培訓師張靜虹認為,長輩過分介入子女的婚戀生活,可能會對年輕人的選擇判斷造成負面影響;子女的思想、行動過分受父母牽引,不利于小夫妻間建立起信任感。
面對有些小夫妻,或是即将步入婚姻的年輕人所面臨的“兩難”困惑,張靜虹引入了一個“家庭系統排序”的概念。她介紹說,在心理學領域,“家庭系統排列”是一個新的家庭治療理念,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隐藏着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即“愛的序位”。根據這個“序位”,在同一個系統裡,新的系統優先于老的系統,即“新生家庭”優于“原生家庭”。
張靜虹解釋說,所謂“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新生家庭”是指自己結婚後組建的新家庭。家庭治療理論認為,愛要有順序。我們生活在“原生家庭”時,愛的順序是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當我們結婚成家後,愛要重新排序,放在第一位的應該還是自己,第二位是配偶,第三是孩子,然後再是雙方的父母親和兄弟姐妹。
“每個人首先接觸的是‘原生家庭’,它對我們的個性塑造、行為模式有着深遠的影響。為了‘新生家庭’和諧美滿,一方面,雙方的父母不應過多幹涉年輕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新婚的夫妻或是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輕人,要試着用成熟且客觀的眼光,審視和父母間的親情。有了‘新生家庭’後,年輕人應盡量在精神和物質上從對‘原生家庭’的依賴中走出來,與自己的伴侶建立起信任感,加強新家庭的融合。”張靜虹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