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情感
/
家長不應對孩子太過于溺愛
家長不應對孩子太過于溺愛
更新时间:2025-07-11 03:09:29

  健康導讀:“慣子如殺子”。

  健康導讀:“慣子如殺子”。這句話是永恒不變的真理。盡管我們有這樣的古訓,但是有很多家長都根本就聽不到“慣子如殺子”的聲音,看不到“慣子如殺子”的現象,更感受不到這個“慣子如殺子”的體驗。因此就不知道溺愛對孩子的危害有多深。事實上溺愛孩子會對他們的自身發展産生消極影響,包括他的成長、學習、價值觀的确立、社會發展、孝敬父母方面等等,都構成了諸多的害處。

  當今社會的競争日趨激烈,也給無論是發達的美國,還是發展中的中國提出了一個大的課題:

  父母應該給孩子留下些什麼?是遮風避雨的别墅、汽車,還是一套完善的人格品質?美國的家庭教育方式看來也是我們國家乃至全球共存的方式,隻是由于認識程度不同,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各種方式的比重不同罷了。

  四年級的小莉莎很愛面子。有一次去學校上課時忘了帶作業,她發覺後立刻給媽媽打電話,請媽媽把作業送到學校。可媽媽卻說讓莉莎自己回家拿。莉莎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感到很窘,但拗不過媽媽,隻好自己回家拿了作業。她希望媽媽能開車送她回學校,媽媽又是不肯,于是她又自己返回學校。放學後,她向媽媽表示了氣惱的心情。

  媽媽則說:“我很愛你,這一點你知道。你為什麼忘帶作業呢?”

  “我趕校車忘了。”小莉莎覺得很委屈。

  “這種感覺的确不好,以後你會怎麼樣?”媽媽和藹地問。

  “我想下次我會把作業事先放到書包裡,我還可以在鬧鐘一響時就起床,不至于那麼緊張。”小莉莎想了想說。

  “說得好!你已進入了良好的狀态!”媽媽贊賞道。

  小編有話說“責任”型雙親的教育原則,而不是一座完好的大廈。這種原則聽起來很有道理,做起來也很簡單。

  陳力的媽媽每天陪他睡覺,直到陳力四歲。媽媽漸漸意識到陳力很膽小、依賴性強,于是決定結束這種狀況。一開始,陳力說害怕,媽媽好言安慰他。接着,陳力又哭又鬧。媽媽看了看他,不再說話,自己看書去了。過了一會兒,陳力見無人理睬他,隻好自己去睡覺了。第二天清晨,當陳力醒來時,媽媽微笑地問:“寶貝兒,昨晚睡得好嗎?” 陳力點點頭說:“我可以自己一個人睡了,隻是今晚我要抱着機關槍睡!”媽媽鼓勵他說:“好的,你正進入良好的狀态。你很棒,兒子!”

  對于孩子,父母總是放心不下,感到自己應責無旁貸地“幫助”他們,但有時卻是适得其反,這種孩子往往自立很晚,經不起風雨,做事不愛動腦筋,不會做計劃,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樣的父母在美國被稱為“尿布”型雙親。與之相比,“暴君”型的父母相信小孩子就是要打罵才能成才,同樣使孩子養成不必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态度。這種類型的父母養育的孩子或感自卑、退縮,或有反抗心理,容易無理攻擊同伴。很遺憾的是,這兩種類型的組合也是一種類型,更成為許多家庭的教子風格。真的難以想象,這種“尿布”加“暴君”型的組合下培育的孩子會長成什麼樣子?

  現在許多的城市父母甘當孩子的保姆,事必躬親。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堅持能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做,首先從小事做起,比如玩完玩具自己收拾好放回原處。每天起床後自己收拾床鋪,一遍不行就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直到收好為止。看孩子可以自己洗東西了,我們就教孩子洗襪子、手絹等自己用的小物品。頭幾次,孩子可能用了許多肥皂也洗不幹淨,但我們仍然要表揚孩子:“不錯,你正進入良好的狀态中呢!”并認真地給孩子做示範。幾次之後,孩子便能洗得比較幹淨了。

  不當孩子的保姆,因為我們始終認為,孩子從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天起,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有手能做事,有腦能思考,做家長的培養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在我們呵護、關懷孩子成長的同時,千萬不要忽略了對孩子自強、自立能力的培養。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