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西城區的李女士已經是一個10歲男孩的母親了,但是據她所述,自孩子五六歲時她就發現每次來月經時跟以前不一樣,不适感開始突出,疼痛感也逐漸加重。這兩年每逢行經期,她都感覺特别的害怕和痛苦。去了不少的醫院,醫生建議的藥都是激素類藥物,她一直也沒敢使用,不知道這種痛經有沒有什麼辦法來治療。
其實,痛經是月經機能不正常的一種最普通的症狀,像北京李女士這樣有痛經症狀的婦女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但這類女性中有很多人都認為月經期間的疼痛是正常的,即使症狀嚴重,她們也往往吃點解痙去痛藥對症應付,往往贻誤病情。據權威部門的統計,女性人群中約有10%的婦女有明顯痛經,30%的婦女有一般性痛經,而臨床上以痛經為首發症狀的就診者卻不足3%。
對痛經這一常見病症,最值得女性關注的是繼發性痛經。繼發性痛經多見于生育後女性及中年婦女,常因盆腔炎症、腫瘤或子宮内膜異位症引起。從發病的過程來看,繼發性痛經發病的時間比原發性痛經要長,症狀也較為複雜。多數的繼發性痛經往往在經前不久開始,延續到整個月經期,至月經幹淨後才慢慢消失。
内膜異位症
内膜異位症是子宮内膜組織生長于子宮腔以外,如子宮肌層、卵巢或盆腔内其他部位,同樣有周期性改變及出血,月經期間因血不能外流而引起疼痛,并因與周圍鄰近組織器官粘連,而使痛經逐漸加重,内診可發現子宮增大較硬,活動較差,或在子宮直腸陷窩内扪及硬的不規則結節或包塊,觸痛明顯。
盆腔炎
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包括子宮、輸卵管、卵巢)、盆腔腹膜和子宮周圍的結締組織發生炎症,統稱之為盆腔炎。盆腔炎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婦科疾病,在一些性生活紊亂,性病泛濫的國家中此病尤為多見。絕大多數的盆腔炎都是由陰道内的病原體沿黏膜上升到達盆腔器官引起的。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症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同時發炎,常見的症狀就是下腹鈍痛,惡心、乏力等。
婦科腫瘤
婦科腫瘤的發生率近年來一直在增加。宮頸癌、子宮内膜癌、卵巢癌的發病排在前位。
宮頸癌是育齡婦女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或是陰道流血及白帶增多,有時與慢性宮頸炎區别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或漏診、誤診。生長迅速,易擴散,早期也少有自我感覺,往往是在婦科檢查,或腫瘤已經長得較大,出現症狀時才被發現。随着病程的發展會有下腹不适或盆腔下墜,惡心、胃部不适等類似痛經的症狀。
特别提示:當痛經來臨時……
止痛與解痙
當痛經發生時,必須及時就診,在排除器質性和感染性疾病後,可根據病情采取對症治療。常用的止痛方法是在經前3-5天口服消炎痛25mg,或乙酰水揚酸0.3g,或甲氯滅酸250mg,均每日2-4次;解痙主要目的是讓肌肉松弛,解除疼痛,常用的方法有為下腹置熱水袋,酌服索米痛、可待因或颠茄合劑,必要時注射阿托品0.5mg。但最好不用或少用杜冷丁、嗎啡等,以防成瘾。
痛經與激素
針對于痛經的治療,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激素療法。臨床上常用的有黃體酮、已烯雌酚等。單純的雌激素療法和孕激素療法主要适用于子宮發育欠佳等原因引起的原發性痛經者。對于繼發性痛經,則首先要明确病因,在排除婦科疾病誘因之後,可根據痛發生在排卵周期的特點,試服避孕藥Ⅰ或Ⅱ号,用法同避孕方法,可減輕痛經症狀。由于現有的避孕藥安全性非常之高,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對避孕藥中含有的激素不必談虎色變。
痛經者的4個護身符
1.痛經者應講究經期生理衛生,在經前期及經期少吃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強的食物。
2.痛經治療好轉後應快速消除對月經的緊張、恐懼心理,以免誘發心理性痛經,這時可以适當參加勞動和運動,但要注意休息。
3.平時要加強體育鍛煉,防止受寒,尤其是體質虛弱者。
4.有條件者可采取艾灸三陰交、合谷、子宮等穴位的中醫療法,效果亦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