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與這位退學回家接受父母特殊性别教育的小女孩南南進行了一次“觸動心靈”的面對面交流
為了将女兒塑造成一個優秀的女人,成都的一對年輕夫婦将應該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留在了家裡。昨天下午,記者在城南一家咖啡廳裡見到了這名小名叫南南的女孩。今年8歲的南南已退學半年多了,看起來比同齡孩子成熟許多,穿一身時尚的牛仔裝,燙卷了的長發紮成兩個高高的馬尾,鼻梁上的一幅眼鏡給小姑娘增添了幾分淑女氣質。
我知道明天明年要做什麼
第一眼印象
南南在媽媽陪同下在咖啡廳等待記者——
南南:我想喝咖啡。
張女士:你自己點吧。
服務員:這位女士你好,我們想提醒你,小孩子不能喝濃度太高的咖啡……
張女士:謝謝你,但我想你可以和我的孩子直接交流,跟她談一下。
(結果南南在服務員指導下點了一杯清淡的美式咖啡。)
第一次對話
攝影記者在體育館給南南拍照——
南南:請給那位姐姐照幾張(指着正在表演帶操的一位學生)。
攝影記者:為什麼?
南南:你不覺得她的姿态很美嗎?
第一次專訪
聽了記者和媽媽的對話,南南也希望能自己和記者進行交流——
記者:為什麼不喜歡學校?
南南:我在學校當幹部,很多時間都花在管同學上,自己根本玩不成。而且同學之間也沒什麼好交流的,老師就更沒意思了,講課的内容很無聊。
記者:你現在的學習快樂嗎?
南南:很快樂。我覺得我學的東西比其他孩子在學校裡學的更有用,而且我也比他們更開心。雖然爸爸媽媽沒有問過我以後想做什麼,但我總是知道我明天要做什麼,明年要做什麼。
記者:你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嗎?
南南:還行。我喜歡和男孩子一起玩,和他們在一起可以做很多事:抓魚、挖蚯蚓……,但女孩子就總是嫌東嫌西,很難找到什麼真正有趣的事做。
記者:你能自己決定自己的穿着打扮嗎?
南南:能!我的衣服多數都是自己買的,媽媽也同意我按照自己的意見打扮自己。
(在南南自己的要求下,父母帶她燙了卷發,買了流行的乞丐牛仔褲和尖頭皮鞋。)
今後生活需要的 才是孩子該學的
“其實南南也在成都一所雙語小學念過一段時間,但我們發現她在學校并不快樂。”陪同南南的媽媽張女士告訴記者,她覺得這不是小孩子應該擁有的童年生活,就想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教導孩子成長。
而孩子的父親朱先生則認為,随着國家經濟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女孩不用做全職工作,即使女孩要工作也會從事一些個性化的東西,如鋼琴教師,藝術設計師。對于一個女孩子來說,學會如何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是非常重要的。她現在就應該學會今後生活需要的東西,而不是考試和工作需要的東西。
媽媽:小學教育内容太淺
“其實很多家長都知道現在的教育體制存在一些問題,但是他們卻沒想過是不是可以自己來教育孩子。”張女士說,小學階段孩子的世界觀還沒成型,而且學校的教育内容也比較淺顯,正是進行這種實驗性教育的最好時機,所以她和丈夫義無返顧地給孩子辦了退學,自己在家裡對她進行教育。張女士說她現在的全部心血都花費在南南身上,雖然辛苦,卻能從中體會到許多快樂。
女兒:家裡學的比學校更有趣
據了解,南南現在每天早上7時起床,滑冰1個半小時後就回家上課。她上午上課的内容涉及古文、數學、曆史,每天下午還要上一些興趣班,星期一、三、五學遊泳,四、六學藝術體操,星期二則上鋼琴課。“我覺得在家裡爸爸媽媽教我的東西比在學校裡學到的有趣多了。”南南說,她覺得學校裡老師講課的方式很無聊,完全把她當作沒有思想的對象在說教。事實上,父母對南南進行的中國傳統和西方模式相結合的教育不但讓她小小年紀就熟讀四書五經,更能比一些三年級的孩子取得更高的考試分數。
爸爸:遊泳體操鋼琴有利于女孩
朱先生認為,遊泳更利于女孩子保持身材,而藝術體操有利于女孩子養成好氣質和好的走路姿勢,鋼琴在培養女孩子坐姿的同時,也是一種消遣。
昨天下午,記者跟随南南去上了一堂體操課,發現她絲毫沒有因為獨自在家學習而在和其他孩子們的相處當中顯得生疏和内向。“我從不要求她在學習過程中要怎麼去表現,達到什麼目标,而是任由她自己去發揮,去選擇。”張女士說,雖然已經學了2年多,但南南現在一練下腰還是常常疼得想哭,但她自己卻能從中體會到快樂。
與父母面對面
性别教育重在如何擇偶
“我們對她的教育,更多的是一些潛移默化的東西,很多内容現在看是量的積累,但随着她的成長卻會發展成決定她人生和性格的因素。”張女士說,就好像《中國式離婚》的作者王海鸰所抨擊的中國缺乏性别教育一樣,她認為一味的按照某種标準對孩子進行同質化教育是非常不可取的。“我認為性别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孩子進行未來擇偶的教育。”她說,現在很多學曆高的女孩子不會談戀愛,也缺乏在愛情或家庭生活當中獲得幸福的能力,這很大程度在于她們從來沒有經曆過情感審美的教育。而她和丈夫則特别注重通過各方面的熏陶讓女兒懂得審美,懂得生活,成為一個優秀的女人,一個具有優秀氣質的女人。
《中國式離婚》作者王海鸰對南南父母做法深表贊同,但同時提醒要做好失敗準備
本報訊(實習記者 彭骥)有意對女兒進行女性生存的能力培養,這樣的家庭教育要得要不得?昨日,“中國婚姻第一寫手”王海鸰對此大加贊賞,但是她也提醒廣大母親“有能力看護好一個家庭絕對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贊成:成都母親選擇不錯
通過作品展現婚姻家庭觀念,王海鸰一直深得市民之心。在諸多場合下她都表示,傳統“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唱婦随式就是自己覺得最為理想的家庭婚姻模式,而家庭教育方面應該順應性别因素的天生不同。得知成都母親的選擇後,她大加贊歎:“挺好的想法!”并認為,這正好反映了現代社會男女性别在家庭分工上的“回歸”,是“大勢所趨”:“妻子花丈夫賺的錢天經地義。你看,德國的全職太太,國家給的錢比工資還高。在美國她們也是有補貼的,日本還有全職太太社團呢。”
提醒:全職太太并不輕松
對母親希望自己的女兒“有能力”成為“全職太太”,王海鸰深表理解。但是,歎一口氣後她語重心長地提醒到她們以為這樣會比較輕松是個“要命的錯誤”:“把家料理好還要把丈夫守住,其實這是個特别不容易的事情,比在外工作辛苦多了。如果那些母親是出于讓女兒以後更輕松才這麼打算的,那麼最好不要抱過高的期望,要做好失敗的準備。”據她分析,這主要是由于在中國“全職太太”還沒有一個完善的體制背景:“社會觀念上還認為女人要出去工作才算解放。然而不同性别有不同天性,那種觀念實質上是一種性别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