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I财經社 喬遲
編|鹿鳴
作為春節對家中長輩的祝詞之一,“健康長壽”是必不可少的,也被視為每個中國人的夙願,同時這也成為不少商人的賣點。
繼“所有員工活到100歲”的豪言之後,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又有了新的夢想。春節前不久,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長汪建在第五屆深商全球大會上表示,華大将應用自己研發的基因測序儀,依靠自己的技術和重器,為人們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

揚言活到100歲上不封頂
這已經不是汪健第一次向大家宣傳他遠大的“夢想”。近五年來,汪建多次對媒體提出過“百歲高壽論”的目标,稱“100歲不封頂,所有的員工都必須做到這一點”。針對“活到100歲”這個目标,汪建還對華大的員工們規定了“三大紀律”,即員工中不允許有出生缺陷、不允許腫瘤晚于醫院發現、不允許放支架(心髒搭橋)。
華大基因的“小目标”在網絡上備受争議,很多人認為汪建關于“員工必須活到100歲”的言論是一種誇大宣傳,有網友感歎說,“高科技公司硬生生玩成傳銷企業”。
而這次與“活到100歲”的遠大目标不同,他提出要通過制作基因圖譜,來控制人的生老病死。他說:“人能不能有一個自己的基因圖譜?我們的目标是在五年之内,看看一台儀器一天能不能做一千人的全基因組圖譜,甚至更多,未來80億世界人民人人都有自己的基因圖譜,看病時不光是抽血、拍X光片,還要有這樣的數據,這樣我們的生老病死是不是能真正控制住?”
據媒體報道,華大基因對員工健康的重視還不止于此,在辦公樓内,普通電梯處于未開放狀态,辦公室擺放着健身器材,格子間設置了鼓勵員工運動,可以站着辦公的小隔闆。
号稱産前基因檢測準确率99.9%
從延長壽命到控制生老病死,汪建的願景可謂是好高骛遠,基因技術是否真的像他說的那樣萬能嗎?
基因測序技術是一種基因檢測的方式,即通過檢測人體血液(或者唾液)的方式來分析和測定基因全序列以此判定是否存在某種疾病,鎖定個人病變基因,提前預防和治療。自1986年至今,基因測序共更新了三次技術,現已廣泛應用于無創産前篩查、腫瘤預防與診斷等領域。但其準确度至今仍受到不少的質疑。
基因測序最廣為人知的,是著名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通過檢測,發現自己有87%和50%的機率罹患乳癌和卵巢癌,随後選擇切除了乳腺和卵巢以降低患癌風險。還有2011年去世的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患癌時,也曾接受過全基因測序。
随着新技術的快速更新和成本的下降,基因測序正變得越來越普遍。目前除了華大基因之外,其他分布于全中國的大型測序平台還有約10個,每年大概能完成18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如果加上華大,測序的人數可能會翻倍達到36萬人左右。
早在2017年,我國就發布《“十三五”生物産業發展規劃》,提出了構建大規模中國人群隊列基因組數據庫的要求。同年華大基因成功登陸A股,國産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獲批投産,政策扶持、資本助力、技術更新,标志着我國基因測序産業進入健康發展的高速軌道。
如今的基因測序已經覆蓋到了臨床檢測的各個領域,其中應用最多的是生育健康和腫瘤診斷治療兩大闆塊。
汪建曾說:“我們現在已經做了40萬例了(無創産前基因檢測),準确度是99.9%。如果我們能夠在全市廣泛推展這樣的項目,深圳市将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沒有唐氏綜合症的城市。”

技術進步與道德倫理難兩全
在2018年,基因技術遭受了一波三折。當技術無法成為萬能,并被卷入了商業漩渦,甚至有違倫理,如何平衡的問題就擺在了大衆面前。
2018年7月,虎嗅發表了《華大癌變》一文,曾号稱“隻需孕婦的一滴血便可測出其胎兒有無出生缺陷之虞”的無創産前基因檢測技術被質疑失靈,華大基因被推上風口浪尖。
文中講述了湖南某位産婦因有不良孕産史,特意在産前要求醫生做“更加全面準确的檢查”,好盡早确保胎兒是否健康。在醫生建議下她做了華大無創産前基因檢測,結果顯示“低風險”,可是後來做四維彩超時,發現胎兒發育遲緩等異常。但在多輪咨詢醫生,且對方都依據“無創低風險”做出認為胎兒患病風險不大的判斷後,産婦放棄了再去做“高風險緻死率和感染率的檢查”(穿刺檢查),最終導緻産婦生下了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嬰兒。
《華大癌變》一文發出後,華大基因在當日晚間發布公告稱,無創産前基因檢測一直被明确定位為胎兒染色體異常産前篩查技術,适用人 群僅限于适合做唐氏篩查的人群,如果檢測結果為高風險,或者檢測結果雖為低 風險但檢測後出現産前診斷指征還需要後續的産前診斷。無創産前基因檢測作為針對 21 号染色體、18 号染色體和 13 号染色體非整 倍體異常的篩查手段,可能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
2018年7月17日晚間,華大基因再度在其官網發布《華大基因緻孕媽媽們的一封信》,強調上述男嬰案例尚不在 “無創産前基因檢測”的檢測範圍内。同時否認了《華大癌變》一文中對當事人母親關于産前咨詢醫生的一些說辭,稱當事醫生給出了進行臍帶血穿刺的建議,但該名孕媽媽自行放棄了确診的機會,并不存在三位醫生接連誤判的現象。
近些年無創基因經曆了快速擴張發展,基因測序行業内衆多企業競争火熱,但市場規則和監督機制卻遠未建立。
上海複旦大學出生缺陷研究中心副主任馬端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沒有任何一種檢測可以将産前檢測的準确度達到100%。”。但據調查,早在2015年12月底,華大基因便以準确率高達99.9%作為宣傳點,對無創産前基因檢測進行全面推廣。
基因科技的兩個重要方向分别是基因檢測和基因編輯。基因檢測因精準度和商業化被質疑,而基因編輯更是在2018年末,因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嬰兒”遭到了口誅筆伐。

基因測序的準确度和基因編輯的反倫理争議,使基因科技遭到了一系列質疑,這些争議對基因科技提出的挑戰便是,如何在面對科技的突破時,保持對生命足夠的敬畏。
【本文由AI财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