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白斑”釋疑
在婦科門診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一些婦女來時就說自己得了外陰白斑病,要求治療;也有些婦女沒有任何症狀,自己并未發現,是在看婦産科時才被醫生發現,被告之患了外陰白斑,應當馬上治療。那麼,外陰白斑到底是什麼病?是不是外陰部皮膚稍一變白就是外陰白斑呢?
外陰白斑這個名稱來源于希臘語Leucos Placos,用以表示在皮膚上可以看到的白色斑塊,1877年Schwimme首先提出在口腔及舌粘膜上常有白斑發生,于1885年Breisky首次提出在外陰部亦有類似的疾病稱為外陰白斑。從那時起,多年來一直就把所有外陰部皮膚變白的疾患統稱為外陰白斑,并認為此病具有惡性潛能,屬癌前病變,惡變率約為30%~50%。因此婦女們一聽到自己外陰部皮膚變白,就認為是發生了外陰白斑,甚至視為癌症,精神異常緊張,四處求醫。醫生們則認為本病雖然不是癌,但屬于癌前病變,應當立即手術切除變白的外陰部皮膚以防癌變。那麼,這種看法是否正确呢?外陰部皮膚變白都能發展為癌症嗎?能否預防和治療?
各國學者也都在對本病進行研究和探讨。為了對本病取得統一認識,國際外陰疾病學會(ISSVD)于1975年1月根據病理所見曾提出如下分類方法:
●增生性營養不良,有或無不典型增生;
●硬化性苔藓;
●混合型營養不良,有或無不典型增生。
此分類法從病理角度說明了病變性質及有無惡變傾向。
診斷與分類
為了搞清楚哪些疾病可使外陰部皮膚變白,我們對200例被其它醫院診斷為外陰白斑而來我院就診的所謂“外陰白斑”患者做了病變局部的活組織檢查,然後根據病理改變及臨床所見做出診斷。這200例患者中硬化性苔癬61例、慢性皮炎57例、神經性皮炎42例、外陰白斑18例、扁平苔癬11例、糖尿病外陰炎5例、外陰乳頭瘤2例、白癜風2例、外陰癌2例。可見,在本組資料中就有8種疾病可使外陰皮膚變白。這些疾病都有共同的變化,即表皮增厚、基底層色素脫失、皮膚淺層血管減少。因此不能把外陰皮膚變白就統稱為外陰白斑,應稱為外陰白色病損,然後再進一步診斷是其中的哪一種疾病。本組資料中硬化性苔癬最多,共61例;外陰白斑共18例,值得提出的是已有2例發生癌變。那麼,對這幾種疾病造成的外陰白色病損如何進行鑒别呢?
●硬化性苔癬(簡稱硬萎)
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亦可見于幼女。本病好發于外陰部、陰道前庭區及肛門周圍,因此有時變白區外觀呈“8”字形或砂漏狀,表面常有擴張的毛細血管及紫癜散在發生。病變開始時為淡粉色,以後顔色逐漸變白,并伴有瘙癢,病程進展後表面皮膚萎縮、變薄,重者雙側小陰唇部分粘連,使陰道口變得窄小,甚至産生排尿及性交困難。本病亦可發生在身體的其它部位,如頸部、軀幹及前臂等處。
●慢性皮炎
在發生慢性皮炎之前往往先有急性炎症過程,感到外陰部瘙癢、疼痛、紅腫,然後轉為慢性,也可能沒有急性炎症過程,于不知不覺中發生。本病多見于中、老年婦女,病變多累及小陰唇、大陰唇内側半、陰蒂及陰蒂包皮。顔色減退不甚嚴重,表面皮膚常呈灰白或黃白色,表皮增厚,萎縮并不嚴重,雙側多對稱發生。如不治療,皮膚會逐漸肥厚、粗糙,日久則呈苔癬樣變。
●神經性皮炎
本病除外陰部外,頸部、肢體等處均可發生,病變相同。發生在外陰部者其病變範圍可達大陰唇外側、陰阜及肛門周圍,患者常感到陰毛内亦癢。病變多呈灰白色,表皮增生肥厚,日久則呈苔癬樣變,瘙癢嚴重,有時表面可見到細小的落屑。雙側多不對稱發生。
●外陰白斑
多發生于中年或絕經期前後的婦女,病變多累及小陰唇、大陰唇内側半、陰蒂、陰蒂包皮及會陰部,但不發生在陰道壁、陰道前庭及肛門周圍。起病時首先感到外陰瘙癢,然後局部紅腫,表面偶有少量落屑,顔色逐漸變白,但萎縮并不明顯,病變晚期則皮膚呈珠白色,表面呈羊皮紙狀,有的大小陰唇萎縮使陰道口變窄,造成性交困難。本病多為雙側對稱發生。
●扁平苔癬
病變由白色或淡粉色扁平丘疹融合而成,除外陰部外,身體其它部位亦可發生。發生在外陰部者多累及小陰唇、陰蒂包皮及陰道前庭區,雙側常不對稱發生,變白區外形亦不規整,邊界有時不甚清楚。
●白癜風
可發生于身體任何部位,僅發生于外陰部者易與外陰白斑混淆,病變色白,邊界不規整,有時散在發生并超出外陰部界限以外,雙側不對稱發生,表皮不增厚亦不萎縮,組織彈性正常,變白區周邊的皮膚色素略深,變白的皮膚上面生長的陰毛亦為白色。白癜風平時無任何症狀,如有繼發感染則出現瘙癢,顔色亦由白變為粉色,切片後顯微鏡下所見,除基底層色素全部消失外,其它部分與正常皮膚完全相同,無異常所見。
●糖尿病外陰炎
糖尿病外陰炎的病變範圍涉及全外陰部及肛門周圍,質地呈粉紅色,有時表面覆蓋細小的白色凝乳狀物質,如将凝乳狀物質用角闆輕輕刮下後塗片,加1滴10%氫氧化鉀,鏡下常可見到黴菌絲及芽孢。由于病變處奇癢,表面常可見到瘙痕及破潰處,患者常有糖尿病史,經血液、尿液化驗可證實有糖尿病。病變晚期局部改變與慢性皮炎相同。
是否外陰部皮膚發生白色斑塊後都會癌變而發生外陰癌?
所有發生外陰白色病損的婦女,都想了解本病是否會癌變,發生外陰癌的機率是多少? 一般情況是,癌變是在切片後病理檢查時看到有不典型增生的基礎上發生的。也就是說先有不典型增生,然後再發展為癌,但是輕度不典型增生經過治療後是可以逆轉而恢複正常的,如果疾病發生後積極治療便可減少或防止外陰癌的發生,因此患病後應适時地做病理檢查,以便發現有無不典型增生或有無癌變。
據統計,外陰白斑的平均發病年齡為55.2歲,外陰癌的平均發生年齡為66.8歲,二者相差11.6年。另一統計表明,前者發生年齡平均31歲,後者為53.5歲,外陰白斑較外陰癌早22.5年,支持外陰白斑的發生早于外陰癌10年~20年,這期間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治療及病檢。雖然外陰癌多半是在原來白斑的基礎上發生,但其發生率并不高,本文200例中發生2例,其它資料中惡變率亦不超過5%。惡變常常發生于絕經後的婦女,因此本病患者于絕經後更應積極治療,密切随訪,注意有無不典型增生及癌變的發生。
預防及治療
雖然患外陰白色病損的各種疾病發生原因至今不明,但做到以下各點對預防此類疾病的發生會有一定的好處。
●治療一切使白帶增多的疾患,如陰道炎、盆腔炎、子宮頸炎等,以避免外陰部經常受白帶浸漬而發生炎症。
●治療糖尿病、蛲蟲症以及外陰、陰道滴蟲或黴菌感染。
●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飲食,糾正貧血,胃酸低下及一切不正常的飲食習慣。
●内褲宜穿寬松的棉織品,不穿尼龍或化纖制品,夏季天熱多汗,不宜穿連褲襪,平時不宜穿過緊的緊身褲或牛仔褲。
●清洗外陰時不宜用過錳酸鉀液或肥皂。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精神高度緊張及一切精神上的刺激。
過去對于外陰白斑多采用手術療法,将外陰部變白的皮膚切除。手術療法不但給患者增加痛苦,複發率也很高,有統計資料表明,手術後随診觀察3年~15年,複發率45%~50%,即約有半數左右複發。近年來多采用保守治療,并定期随訪,除非病情嚴重,久治不愈或已發生中或重度不典型增生時,為防止癌變可考慮手術。
保守治療多采用中西醫結合的療法。
慢性皮炎、硬萎、外陰白斑的療法基本相同。如病變處有劇烈瘙癢時,可采用中草藥煎水薰洗外陰部,每日1次~2次,然後擦幹,局部用2%複方丙睾軟膏(此藥在醫生指導下可由患者自己配制),用手指輕輕揉入患處皮膚。可口服維生素A,每天25萬~50萬單位,維生素B6每天100毫克。
其它各疾患的治療方法與該種皮膚病的治療原則相同,如表皮增厚或已有苔癬樣變時可加用2%去炎松尿素軟膏。
治療期間應當注意的是,當病情好轉、瘙癢停止後不可立即停藥,以防複發,可逐漸減少用藥次數,如隔日或每周用藥2次。不食辛辣食物;預防感冒及一切發熱性疾患;避免溫泉浴。治療後病情不見好轉或加重者,可再度行活組織檢查,以便發現有無不典型增生或癌變。
如外陰萎縮嚴重、小陰唇粘連、陰裂變小,影響排尿及性交者,可在保守治療的同時采取相應的手術治療。本病不影響妊娠,如有正常性生活,與一般婦女一樣可以懷孕,無明顯萎縮者也可自然陰道分娩。萎縮嚴重、陰裂變小,影響正常分娩時可以行剖宮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