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世人怎樣評價魯迅
世人怎樣評價魯迅
更新时间:2024-04-27 15:54:43

黑格爾在《邏輯學》中說語言是思想的形式,德語相對于其他語言來說具有更多辯證性,“不僅有不同的意義,而且有相反的意義”。例如Aufheben(揚棄)一詞具有雙層含義,既含有取消、舍棄之義,又含有保持或保存的意思,有力地打擊了“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片面思維。同時,黑格爾還認為漢語的詞彙量匮乏,缺少介詞和冠詞,跟德語不能相提并論。

由于受到淺薄的民族自豪感迷惑,導緻黑格爾輕視漢語,發表了膚淺的言論。錢鐘書就在《管錐編》的開頭通過繁瑣的引證來反擊黑格爾,他指出漢字裡的“易”有三義、“倫”有四義、“王”有五義,實在比Aufheben的一詞兩義要多得多。當然,若說一個詞彙具有兩種相反的含義,那麼漢字裡也有不少,例如“陰陽”、“彼此”、“高低”、“是非”、“左右”、“多少”等等。有些詞不僅在意義上含有矛盾,而且在運用的時候也會陷入矛盾。例如“東西”是由“東”與“西”這兩個意思相反的字組成的,是一個矛盾範疇。在日常運用時,它的矛盾性就顯露了出來——我們既不能說A君是一個東西,又不能說他不是東西,陷入矛盾之中難以取舍。

類似的,“世故”也是一個在運用之時會充滿矛盾的概念,魯迅就曾寫道:

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話。

“世故”就像“東西”一樣,在用來評價人的時候總會造成諸多不妥,那麼“世故”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

世人怎樣評價魯迅(魯迅談世故)1

“不通世故”與“深于世故”相矛盾

“世故”的本質是一種處世法則

在古代,“世故”也是一個一詞多義的概念,要想全部弄懂它,非得經過繁瑣的考證不可。然而我們并非患有考證癖的學究,所以隻想取這個概念的主要意思來闡述。

魯迅在評論《西遊記》時,說裡面的“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此處的世故與人情照應,配合使用。所謂的“人情”就是人之常情,指人們所表現出來的日常情态。例如人們隻要看到孺子墜入井中,便會産生恻隐之心和憐憫之情,進而伸出援手以施救;又或者,人們如果過得衣食飽暖,便會生起淫欲的念頭,以至于追求舒适與享受。正因常人皆有七情六欲,所以跟理想中的聖人和神佛存在區别。當我們看透人情百态之後,就會找到自己的處世法則,變得“世故”起來。

譬如罷,每個人都有着虛榮心,希望得到别人的恭維,然而人人又都有着自尊心,不願無事獻殷勤。所以倘若人與人之間沒有利害關系,那麼大家恐怕都會老死不相往來,誰也不願主動去讨好别人。正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所以總是有需要求助于他人的地方。而要想得到别人幫助,就得順從他們的常情去相處,懂得向貪财的人送禮,向好色的人獻媚,向虛榮的人拍馬屁......隻要順着他人的性情去讨好,總能得到對方的認可,最終把事情給辦成。那些閱曆豐富、經驗十足,能夠掌握人情百态的老油條便是“深于世故”。而那些涉世不深、天真幼稚,不善與人相處的小白則被稱為“不通世故”。

“世故”無非就是一種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或者避免某種傷害,而暫時屈己事人、迎合世俗的處世法則。它也遵循着中庸之道,不能過度,也不能不及。“深于世故”的人,常被世俗譏笑做老奸巨猾與奴顔婢膝;而“不通世故”者又被鄙視為情商低下、不懂做人。如果《中庸》說的“過猶不及”合理,那麼所謂的“深于世故”其實也是一種“不通世故”——對立面在這裡實現了同一。

世人怎樣評價魯迅(魯迅談世故)2

世故的基本特點就是要迎合世俗

“世故”的最高境界是“置身事外”

中國人對處世這門學問研究得最通透,并且發明了許多處世法則。專門教人如何去世故,以便吃了“碰壁”的虧。這些法則名目繁多,但可以将其分為三層境界。

  • 世故的第一層境界是“經世”

儒者們常說“經世緻用”,勸青年們暫時抛開經書,先到生活中去考察一番,遊遍輿地山川、訪問鄉間故老,然後再回來與經史互證,增長自己的學問。放在處世法則裡,“經世”便是指舍身投入社會之中,先曆經人情百态,通過看遍世間冷暖來豐富自己的閱曆,擺脫“不通世故”的愚昧狀态,這一步就是“經世”,見于《日知錄》《懼謀錄》等書;

  • 世故的第二層境界是“順世”

在社會之中闖蕩多年,積累足夠的經驗之後,我們就會發現雖然是千人千面,但“人之常情”總歸起來就是那幾個樣子。就如天下河水的流向不同,但總歸是由高處往低處走一般。所以我們要順從“人之常情”的規律去生活,要想“求人”就得“屈己”,要想“避禍”就得“匿己”,一切都“順世”而為,不去挑戰世俗規則,而是積極迎合世俗,趨向“深于世故”,這一步就是“順世”,被《羅織經》巧妙運用;

  • 世故的第三層境界是“出世”

這一層境界是對“深于世故”的Aufheben(揚棄),因為“深于世故”者還處在世俗之中,還需要以“屈己”為代價來生存,需要摧眉折腰事權貴,有諸多不圓滿之處。所以要對其進行揚棄,通過“出世”,将自己從“深于世故”的泥潭中拔出來,置身于世外。像《菜根譚》說的:“坐看雲卷雲舒,靜聽花開花落,任憑潮起潮落”。當人把榮辱看淡之後,就不再以“屈己”來換“名利”了。此時精神已開拓,世态已看淡,從世故之中走了出來。不迎合世俗,也不對抗世俗。這便是第三層境界,它已看穿生活,全然不争了。

世人怎樣評價魯迅(魯迅談世故)3

看穿世俗,才能淡然處之,真正地置身事外

然而能夠“出世”的人實在不多,而自以為已經“出世”的人卻又不少。許多人都自認達到了“出世”的境界,不再“深于世故”,進而對一切都采取冷眼旁觀的态度。他們明明處在世俗之中,卻自诩是一名冷靜的看客,出現了三種境界之外的另一種扭曲的境界,成為“自以為置身于事外者”。

魯迅說:“‘世故’深到不自覺其‘深于世故’,這才真是‘深于世故’的了。這是中國處世法的精義中的精義。”在這個扭曲的境界上,人們明明仍置身于世俗之中,但因融合得太深,以至于不自覺如此,反而誤以為自己已經是旁觀者了,進而産生一種糊塗的看客心理。

于當今世态來看,青年多是“不通世故”者,老年多是“深于世故”者,而夾在青年與老年之間的人,則是“自以為置身事外”的糊塗看客。

世人怎樣評價魯迅(魯迅談世故)4

看客們還在世俗之中,卻以為已經置身事外了

看客心理與輕信謠言的“世故”

正因社會上的大部分人都是“自以為置身事外”的看客,所以才形成了社會性的看客心理。

魯迅對國人的看客心理描繪頗多,這種心理其實也是世故造成的。《世故三昧》裡說:“如果你遇見社會上有不平事,萬不可挺身而出,講公道話,否則,事情倒會移到你頭上來。”這是千真萬确的!世俗之人關注社會新聞,絕不是為了尋找公道、匡扶正義,而是要滿足湊熱鬧的心理。他們将自己置身事外,然後對當事人指指點點,如果你忤逆了他們的意思,為了講公道話而置身事内,你立馬就會變成一個供看客們攻擊的靶子——因為你把娛樂性的熱鬧上升為道德性的評判,掃了大家的興緻。

譬如罷,當某甲指責某乙出軌時,大家便湊過來,一緻性地批判某乙。這時如果你站出來說某甲的話未必可信啊,某甲的話也有漏洞呀,某甲是否也有問題呢?看客們便會罵你或是某乙的親戚,或是收了他的錢,或是他的情人,或是他的黨羽——總之你既然不是白的,那便是黑的!

在這種看客的包圍之下,你要麼遠遠繞開,要麼就得加入他們所組成的圍觀行列,任何質疑都是不能接受的。看客們“自以為置身事外”,然而倘若某天他自己也變成了某乙,并且有幾分被冤枉的委屈,他也隻得感歎世情冷暖,無人肯替自己分辨以及主持公道了。

魯迅又舉例說假如你聽到别人在傳播謠言,而你确實知道真相并非如此,你也不要出來反駁他們。因為這些人都是抱着看客的心理在傳謠,他們未必真的相信,隻是覺得好玩、有趣,“這時你如果去辨正,那就是使大家掃興,結果還是你自己倒楣。”

坊間的小市民、社交媒體上的網友都是一些看客,他們喜歡編造名人的醜聞,進行傳播與讨論,以此來取樂。如果你出面辟謠,他們不會感謝你澄清了真相,而是怪你掃了興緻,說你太過較真,自讨沒趣。看客們堅信謠言不會掉到自己的頭上,也不擔心哪天自己會面臨百口莫辯的窘境,因此肆意地傳播謠言,并以此來消遣取樂。

在一個由看客組成的社會中,你沒法挺身而出,做不到仗義執言——因為在你邁出去之後,不會有人跟進,你隻能像被害者一樣,陷入孤立的境地。“所以,你最好是莫問是非曲直,一味附和着大家;但更好是不開口;而在更好之上的是連臉上也不顯出心裡的是非的模樣來……”這種不争、不辯、不出頭的世故,能夠讓你避免世俗的敵意,同時也湮滅了良知。

世人怎樣評價魯迅(魯迅談世故)5

不管閑事的世故

結語:最該責備的是“世”而不是“故”

世故世故,因“世”而“故”。世情是什麼樣子,我們就得順着它,故作姿态以應付之。人們總是責備世故者城府過深、處世圓滑,卻忘了揭發世态的黑暗,不肯将其改造得光明起來。

假使世間的看客能少一點,那麼熱心之人怎會不增多呢?假使社會能容許理性讨論的空間,仗義執言之士又何必縮頭不出呢?如果人人都自覺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謠言又怎會不減少一點呢?世道濁亂,則人心陰暗。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夠扭轉乾坤的恐怕隻有長年累月的教育了。

我們不能單單責備他人,還要兼談社會;不但要改造自己,而且還要變革社會。倘若自以為能夠置身事外,不與社會發生聯系,本着精緻的利己心去隻求自保,那樣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如果自己深于世故而不自知,那麼等到哪天謠言、事故、災禍降臨到頭上時,也隻得哀歎世情冷暖、人心冷漠了。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伶仃洋上歎伶仃什麼意思
伶仃洋上歎伶仃什麼意思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①】光明日報記者王忠耀吳春燕不論是思憶家鄉,還是遊曆遠方,我們總喜歡追尋一個“古”字、品咂一種“文”氣。于是,刻在記憶深處的,便有了一座巍然城池、一片燈火街市,有了前人登高望遠的樓台、舊時馬蹄聲疾的驿路……這些珍貴遺...
2024-04-27
死亡小習慣
死亡小習慣
因為改到學生許益峰一篇觸動我心的周記,便有了這篇題為《我真想知道死後有什麼感覺》的教育随筆,記錄了師生互動的詳細過程,以及班級裡其他學生的後期參與。在我看來,這是一篇挺有珍藏價值的教育叙事,尤其是文後所附的那些學生的聽後感,實屬可遇不可求。...
2024-04-27
金榜題名決勝千裡
金榜題名決勝千裡
羅小龍:原創初次看到“倒吊驢”的人都會納悶,為什麼這麼殘酷的東西會做為吉祥物做禮品來贈送,乃至于讓寶寶來佩戴,其實“倒吊驢”是古代的一種文化現象,在民間有着廣泛的的傳播和流行,主要有三層意思:意思一:防止小孩哭鬧,綁腿,就是止蹄之意,放在寶...
2024-04-27
海賊王為什麼新生代中将那麼弱
海賊王為什麼新生代中将那麼弱
海賊王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動漫作品,下面我們來聊一下海軍本部的最高戰力三大将。想要成為海軍本部的大将,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畢竟海軍大将的選拔非常嚴格,實力也是衡量能否成為大将的重要标準。兩年前的海軍本部三大将分别是青雉,黃猿和赤犬,經過了頂上戰...
2024-04-27
讓所有的回憶都成空
讓所有的回憶都成空
等你等到我心痛—演唱:張學友大家好,這裡是曲中人音樂大賞,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歌曲是張學友的《等你等到我心痛》。專輯《等你等到我心痛》由香港歌手張學友煽情打造,1993年,寶麗金唱片發行。專輯裡的同名歌曲《等你等到我心痛》榮獲1993年香港十大...
2024-04-27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